为基层减负,激发治理新活力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是落实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工作人员面临着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基层减负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基层负担过重,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泛滥。各类文山会海让基层干部应接不暇。一份份文件、一场场会议,看似工作部署全面、要求详尽,实则部分内容脱离基层实际,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在文件流转与会议记录上,却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与留痕要求,更是让基层苦不堪言。为了应对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准备堆积如山的材料,精心打造各类迎检展板,“工作留痕”变成了“痕迹主义”,本末倒置,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催生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基层减负势在必行,它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当基层干部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就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中。比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干部可以有充足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能够把更多心思放在改善社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调解邻里纠纷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只有让基层轻装上阵,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让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实现基层减负,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刻认识到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而不是做表面文章给上级看。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干部们明白形式主义的危害,增强抵制形式主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优化工作机制与流程。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加强调研论证,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科学合理地安排检查、考核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指标和繁琐的程序,注重工作实效而非单纯的材料和数据。例如,对于一些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可以采取定期抽查与日常跟踪相结合的方式,减少集中式、大规模检查带来的负担。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避免基层干部重复填报信息。 再者,要赋予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