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读书笔记(《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2025年1月,新年伊始,完成的书籍是李乾朗教授2024年12月新版的《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这本书是1月在豆瓣鉴书团的新书评鉴活动中抽中的,能在新年首月抽中这么一本精美的全彩书籍,确实幸运,于是便毫不犹豫的将其作为了开年首阅、首写之书,虽然自己并没有任何建筑学功底,此前也没读过任何关于建筑学方面的书籍,但我依然相信这冥冥之中的运气带给我的绝对会是一本将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
果不其然,确实非常之好,好到第一眼看见本书的封面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这本书将带给读者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彩绘的佛塔剖面图(在阅读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达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与竖排的书名相互映衬,在主副标题之间叠放了本书内容中涉及的部分建筑构造和类别,又在对齐塔的“底”“身”“顶”结构位置把作者对建筑的三大分类,即本书的三大部分“神灵的殿堂”“帝王的国度”“众生的居所”展示出来,用十分精巧的封面设计兼顾了内容与美感,恰与本书主题内核呼应,对比了09版和台版的封面,更可见出版方之用心。且除了封面焕然一新之外,这次的新版还增加了新文稿21篇、新图绘64张,新介绍古建筑36处,并全本彩印,大部分手绘稿都精心上色,阅读体验提升巨大,即便是丝毫不懂建筑的读者,都能在图画之中清晰感受到中式建筑的结构之美。
总体来说,整本书内容丰富,图片详实,作者功力精深,用简单的话语就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建筑学知识讲清讲明,再结合书籍中详实的彩色配图,不仅能让初来乍到之人能清晰的看见“中国古典建筑”这广博浩瀚领域的门在哪里,还能在作者的引导之下一步步走入进去,虽说读完之后并不能学成什么专家,但也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帮助我们分辨那些充斥于网络于生活之中真假难辨的信息,还能将我们从参观古迹时那种走马观花的体验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会看、能鉴,可能偶尔还能向旁人小小讲解几句,显摆知识之余,大大提升体验。全书阅读体验不错,532页的书,7天就看完了第一遍,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显然看一遍是无法理解其全部内容的,毕竟其涉及的内容实在是太过广博,个人觉得若是对于专业的学生或是有需要研究之用的人来说,可能一个案例就能细品很久。
具体来看,本书涉及的内容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剖视、研究、解读中国经典古建筑,虽是非常专业的选题,但作者以“精炼的文字描述+精细的手绘图纸+精准的细节照片”的模式,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立体呈现,即便是我这样零基础的读者在边读边看后都能很快了解“斗拱”“藻井”“檐柱”“脊饰”等专业名词到底是什么,且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非常直观的看清楚、看透中国古典建筑的经典样板,并在不断对比书中案例异同的过程中,看见在历史长河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人民的生活样貌,正如作者本人开篇所言“建筑本身拥有一个真实的舞台空间,其具体的形象会透露各种文化、历史、科技、美学、艺术等信息.......一个地方的建筑史正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
全书共记录了72个经典案例,分为三大类:
神灵的殿堂,讲述寺庙、佛塔、道观等宗教建筑,展示了不同宗教文化在历史变迁发展、交互融合过程中建筑的风貌,又以这些风貌的异同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变迁发展的脉络,佛教、伊斯兰教的传播进程、道教的发展变迁,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表达信仰、祈福未来的方式都清楚的刻画在这些庙宇、观阁、塔楼之间,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与博大精深,仅以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条“盛唐建筑在日本”为例,但凡看过本书后,便再也不会相信如此鼠目寸光的谣言。
帝王的国度,展示了中国古典建筑技术最为核心,也是最需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建筑:皇城、宫殿、园林、祭坛、陵寝,虽由于历史原因其中大多数能保留至今的案例都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没有宗教建筑的历史跨度大,但依然能从这些功能各异的建筑中读出封建王朝的礼教森严,所谓的繁文缛节在建筑的角落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到整体构造布局,小到雕花纹路,均有讲究、均有要求,能够在这样庞大复杂的要求之下,建设出如此多兼具美学与实用价值的经典建筑,不禁让人感慨古代中国建筑匠人的高超技艺,也难怪本书的首版标题取名为《巨匠神工》。此外,由于本章节涉及的许多建筑都在北京,曾去参观过,将自己当时所见所记再与书中所学对比,更不禁感叹确实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曾经的自己只能窥其皮毛拍些旅游的打卡照片,而未曾能见其精髓关注那些令人称道的建筑结构。
众生的居所,最直观的展示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老百姓生活的实景,虽时间已逝,斯人不复,但他们在砖瓦、梁柱、顶檐、门窗、墙壁之间留下的痕迹,也能让我们后世之人窥见其所处之境遇、生活之状况、内心之渴求,在我个人看来这些民居、戏楼、书院、桥梁虽从工艺、用材、规模、品质上远不及前两大类,但却更让人喜爱。这些先民们在相对来说投入较少、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依然凭借巧思就地取材、靠着勤劳与智慧修建而成的兼顾礼制、风水、生产、生活的民居,让我们这些当代人倍感亲和,而这种喜爱与亲和我想就是源于我们对“家”这一场景的真正期待吧,精心打造一个居所,不求富丽堂皇、恢弘大气,只要能遮风避雨、温暖身心,便可装满生活、充实幸福。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知、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经典,学习到与之相关的许多知识,还在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真心热爱一项事业且能够一生投身于此之人的幸福和快乐,虽然那些感性的描述只出现在序言和后记之中,在正文中并未出现,但依旧令人印象深刻,配上作者留在手绘图中建筑角落里那一个一个小小的“朗”字,让这本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客观理性精准讲述建筑学知识的书籍变得更有“温度”,我想这些点缀正如同中式建筑屋顶的“脊饰”,虽只有装饰之用,却能起画龙点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