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这几天在听播客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关于友谊的话题。
主题大概是在两位女生在讨论自己在2024年对友情怯魅的过程。
也知道了“溏心蛋”友谊的概念。
也是因为最近真的下决心和之前的一位固聊断交所以会被这个题材吸引。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来美国之后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是话不投机的,或者是产生巨大价值观冲突的。而为什么和我身边最好的朋友们聊天、相处却不会有这些问题。在那个播客节目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些答案。
- 友情是需要有共同经历架构的。
回顾我所有的好朋友们,我们都相识于高中。就和我一直跟所有介绍我最好朋友的人说的那样。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起建立的。所以很难崩塌。
在播客中提到的共同经历,例如高中时候的模联。姚中正能量,以及不停的吃饭饭局。
好朋友之间的聊天都是不仅仅基于表面的你来我往的人情世故聊天,而是分享彼此的事情以及看法、观点,并进行赞同和分享。
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强烈“反对”过对方的言论,更多的是你说完了一个观点之后,我来说说我的。然后取几方发言中自己觉得被启发的点进行赞同和深层讨论。
这在和我最好的朋友们之间说话之间的逻辑,而这个说话的逻辑,在我们这个圈子里也好,或者是对所有人说话的方式也好。这个说话的方式是经过我们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多年的训练养成的。
- “溏心蛋”友谊的边界感
在博客中提到的“溏心蛋”友谊,指的是一种不生也不熟的友谊。这相当于我和很多来波士顿之后认识的人的友情一样。只能进行三个小时的聊天,在三个小时之后我们需要彼此分开了。
每个人的对彼此的表达都有一种选择性话题的表面聊天。而在深层聊天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不适合或者是不舒服的分享。
而在最近断友的这个经历中,我回想和她的对话,只觉得是一个弱势“高位者”对社会成功的高素养者的批判。因为没有别的能力来进行等量交换,只能以自己的“无能”来攻击对方的“成功”。
- 不需要建议的倾诉
总结一些我认为不健康的,或者是我觉得被冒犯的时候,是被“教育”的过程。
有些时候情绪的抒发,只是希望有一个listener而并不是需要一个advisor.
而很多人会跨过这个边界,主动变成advisor。但倾诉者不需要这个。
在那个女生的言语,占据最多的是“你为什么不...""我不理解你为什么..."“你应该...”
在这一个范式的句子中,首先是否定我所做的行为。而这个行为的对错不应该是由她来定性,或者是她越过了边界来指责我需要被情感支持的部分。
第二,是提供非代入式的非理解性为先的不切实际的建议。以“上位者”和“年长者”的姿态来提供建议。即使是女生我也会觉得有点“爹”。
当然,我不能接受她的否定和建议的前提是她并不优秀。
人都是慕强的,没有人会听取一个“下位者”的自以为是的建议。
“溏心蛋”的友谊的好处,是我抛弃了也不可惜,因为存在未煮熟的病菌风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我会”生病“。
今天的文字输出很多
很满意
至于公众号嘛
以后再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