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家正的舒伯特独奏会略谈这位钢琴家:没有早早在大比赛上获奖,其实是他的幸运
文:张可驹
多少有些意外地,在2024年连续听了钢琴家黄家正的两场独奏会。一位演奏家在同一个城市一年开两场独奏会,频率似乎是高了些。但第一场巴赫与莫扎特听后已然难忘,第二场舒伯特(2024.12.29,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听完更是惊喜,希望这位钢琴家可以定期来上海。

两种相反的陷阱
舒伯特专场的独奏会是很大的挑战。大约在一百年前,上演这样的曲目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听众接受不了。舒伯特的独奏作品并不是演奏家最容易同听众进行沟通的曲目。当时只有最顶尖的演绎德奥作品的名家,能大量在独奏会上安排舒伯特的音乐。
经过几代演奏家的推广,舒伯特终于不仅成为常规曲目,且广受欢迎。新锐钢琴家推出舒伯特独奏作品专辑不再是冒险之举,而更多是引人注目。
在独奏会上大量安排舒伯特的作品,往往也不再让听者望而却步。正相反,如此还可能拉高听众认为演奏者是德奥作品专家的预期(倘若他们之前并不熟悉他/她)。但呈现舒伯特的困难是否随之降低呢?完全没有。
表现维也纳乐派的古典与浪漫一系的杰作,需要深层的技巧与音乐智慧。由此避开演奏中可能出现的,两种似乎相反的陷阱。首先是依样画葫芦的演绎。
这些作品比较密集地演、录已经有数十年历史,也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演绎模式。同时,舒伯特在结构方面虽有突破传统之处,但整体上还是比较规整的。哪怕有突破,也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变化,大的框架(相对于某些瓦解传统的作品)并不难以判断。
由此结合演绎的“套路”,如果一位钢琴家底子尚好,其实是容易呈现不过不失的演奏的。
无论作品的框架,还是演绎渐渐形成的路子,当然有值得专注之处;可倘若演绎者不能明白它们深层的内涵,只是依样去描画,那演奏是不可能动人的,最多只是不讨厌。而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演绎者为了避开这个坑,却走向了一个更深的坑,就是去做出很多干扰原作结构与性格的,演绎者的“个性表现”。

在有深度的技巧中,寻找诠释
演奏舒伯特的独奏作品,对钢琴家的音乐智慧和高级技巧的要求很高,不少也是因为只有具备这两样东西,才能远避那两个坑。
拥有高品味的技巧之后所弹出的音乐表现,才拥有真正的光辉,既焕发作品的内涵,也抓住听者。而音乐智慧就决定了演奏者如何运用这样的技巧?不是一定要打破套路或遵守套路,而是不管个性的尺度如何,都必须有忠实作品的道理在。
这次黄家正的演奏,大多没有体现出对于传统路子的依从,相反演奏有着很强的冲击力,听后精神为之一振。但这样的冲击力,这样的演奏中的锐气,都没有离开作品不可逾越的框架。相反,还让我们看到一位钢琴家如何在这个框架当中放手去做?
29日的独奏会,曲目是舒伯特的三部名作:第一套《四首即兴曲》d.899,《c小调流浪者幻想曲》d.760与《c小调第19号钢琴奏鸣曲》d.958。
之前,听黄家正弹巴赫与莫扎特的独奏会,已经感到他在对演奏技巧做出细致的锤炼方面,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本次听他弹舒伯特惊喜更甚,首先是因为发现钢琴家的功力比之前看到的还更深一些。
舒伯特的创作遍布歌唱的灵魂,器乐领域最鲜明的体现之一,必定包括他的两套《即兴曲》。它们虽然没有超技类作品的硬技巧困难,对于钢琴家呈现歌唱句法的功力的考验却非常彻底。不仅时时处处都会显露演奏者连接音符,组织线条的能力,更始终要求演奏者在朴素的风格中歌唱。
或许后一方面,只有莫扎特的作品可以相比。正是由此,黄家正展现出他深入的锤炼。

以指触的圆润编织优美的轮廓,钢琴家在《四首即兴曲》中的表现难以挑剔。每一指触都追求深透到位,而当它们前后贯通之际,旋律线的流淌常有丝绸般的光滑与稠密,又不会在句法上显出臃肿的弊端。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弹李斯特式的超技作品,某些细节是可以混的。固然从本质上,混不会有好结果,但有时,一时一刻还不那么明显。但在舒伯特的即兴曲中,每一个音符的质感,彼此的层次,还有前后的连接是否顺滑,自然?就是一点都混不得。
当然不少人还是会混,但这个混的效果只会更明显地被作品衬出来。而黄家正的演奏,就是一字一句确实都好好地磨练过。
有时,他并未特别呈现在键盘上如同人声般锤炼声线的效果。正如第一首即兴曲中,多个优美主题的穿梭,钢琴家仅是为每一个找到恰当的轮廓与平衡比例。又或是刻画第四首即兴曲的主题,许多演奏者会突出精雕细琢感,黄家正则是在整体细致的底色上,自然而然地演奏。
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话想说,就尽量让线条和种种比例显得自然,不多修饰。此时的他,还是给演奏留出了一些空间,也许钢琴家未来会填满它们。但这实在比一些没话找话说的“个性处理”高明太多了。
好的处理,要在好的技巧的基础上琢磨而得。这次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三号即兴曲的演绎。表现此曲的开头,不少演奏者会撑开歌唱的低声部,希望由此发掘出更多细节。黄家正则不然,无论是音量还是轮廓都没有去扩张它。
然而舒伯特在此呈现的,既有立体的多声部重唱,又彼此融合成为迷人的抒情长线的效果,纵向与横向的层面,他都弹出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在很好的结构感中被组织到一起,继而让我们看不到“结构设计”的存在。

在框架之内,放手去做
抒情性的歌唱仅是这场舒伯特独奏会的一部分,黄家正整体的选曲是偏向于戏剧性。《流浪者幻想曲》是舒伯特最突出外在技巧的钢琴作品。《c小调奏鸣曲》d.958则是作曲家晚期奏鸣曲三联作中,情感最为激荡,内在冲突最为强烈的作品。
钢琴家以《四首即兴曲》开场,演奏风格又偏自然流动。一度好奇他会否对于后两部作品也采用一种放松张力,而更强调自然呼吸的手法来处理?事实却正好相反,黄家正所追求的是高能的叠加。《流浪者幻想曲》开始时,推进力极强的速度和非常柔韧挺拔的句法,让人为之一震。
有时演奏的魅力,很关键的就在于某种直接的刺激性。内在的设计都重要,但有一种扑面而来,直击听者的东西,其魅力常常是无可替代的。可越是要让演奏拥有强劲的冲击力,就越是要针对如何呈现这种力量,这种戏剧性的多层面,都做出充分考虑,在技巧上也要有充足的掌握。
黄家正弹“流浪者”的开篇,并不是绝对冲刺式的速度,而是弹出了冲刺式的情境。就是他在速度本身已相当快的基础上,对于音符间距的掌握,能够做到不将音符之间的空间填满,却塑造出间不容发的感觉。这样细致的掌控,除了演奏者的修养和追求之外,很现实的一点,就是它必须落实到每一指触的细节之中。
如果说在即兴曲中,钢琴家弹出舒展的长线,同时做到每一指触的圆润是了不起的控制力,那么他此处在飙速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到每一音的清晰与质感的掌握,就是更让人惊叹的技巧层次。

黄家正确实吃透了《流浪者幻想曲》这部作品,戏剧性的单刀直入好似无所顾忌,同时又没有任何生硬的点,没有任何粗糙的线条。
对于舒伯特效果外在的技巧构思,钢琴家弹出了柔韧而敏捷的爆发感,如同黑豹捕食般跃起,迅疾而准确地扑击目标。技巧的完成度是一回事,真正弹出鲜明的表现力,让我们看到技巧设计的目的,才是真正有说服力的演奏。
而当舒伯特引用他的歌曲旋律(《流浪者幻想曲》因此而得名)之时,黄家正在整体紧凑的律动之中,表现歌唱句的效果同样迷人。
凝练的歌唱,这是当下的演绎常常缺乏的东西,此处的演奏却颇有启发性。一方面在于,通过凝练的句法表现歌唱旋律,很考验修养也诚然很美。另一方面,就是钢琴家对全曲整体的速度控制是很紧凑的,但在此大框架中,又会根据原作结构划分种种层次,用以表现歌唱之美,更突出技巧的光彩等等。

紧凑高能的风格也体现在《c小调奏鸣曲》d.958的演奏中。能以如此过瘾的风格,又是高品味地表现舒伯特的晚期杰作,实在听得人心旷神怡。第一乐章的主题被赋予斧劈皴般的凌厉线条,一笔一画都相当有力度,绝对的不蔓不枝,又有着鲜活的乐句呼吸。
更有甚者,钢琴家会在某些激动的高潮大幅度地运用Rubato;强有力地维持基本节奏不变,同时将摇曳感做得相当强烈。效果与其说是犹如灵光乍现,不如说是类似某些弦乐演奏家在音乐表情的重点,采用醒目的分句和白热化揉弦造成的那种强化。单纯的聚焦也很好。
钢琴家表现慢乐章时的凝练,同“流浪者”中的抒情刻画一脉相承,深度则有过之。黄家正确实能够正面挺进晚期舒伯特的深邃世界。
而几乎更让我难忘的,是他对于终曲的刻画。狂舞般的节奏感,配合演奏者弹出的高度集中的音质与多变的色彩,将主题形象刻画出一种嶙峋诡异的美感。
阿劳曾将这个乐章形容为,仿佛骷髅的舞蹈。黄家正的演奏是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弹法之一。终曲的主题循环出现时,他真的是常常完全不用踏板。极度的干净,颗粒分明,质感集中,融合色彩层次,刻画出异质美感中带着几分可怖的音乐形象。再一次,毫无疑问地,绝妙!

没有早早在大比赛上获奖,其实是他的幸运
如果说,上次莫扎特和巴赫的独奏会已经展现了黄家正对于深层技巧的专注,那么29日的演出,在演奏速度更为迅疾,音乐性格的变化更为强烈、锐利的情况下,让我们看到他演奏艺术的深度,还远未见底。
由此,也给我带来一个感触:幸好,这位钢琴家没有早早在什么大比赛中获奖。
黄家正少年时作为神童,成了音乐纪录片的主角。之后有件事不时被人提到,就是他小时候说不想参加比赛,多年后为了开拓事业,还是参加了一些。似乎这是当初的少年向现实妥协的例子吗?
说实话,钢琴家的演奏显明了,他之于比赛,是晚参赛比早参赛好,没有早早在大比赛当中得奖更好。
因为他展现的富有内涵的技巧,是需要长时间地,拥有比较安静的心态和环境来磨练的。若是过早曝光率过高,对于这个磨练的空间真的没啥好处。尤其是,即便那样,也很容易一段时间以后变得高不成低不就。这种情况数之不尽。

而现在,黄家正所锤炼的音乐表现的功底,他呈现作品的思路,都拥有任何短暂的曝光无法相比的价值。如果钢琴家以后定期来上海,你至少应该去听一到两场。
29日的演出结束后,他预告了之后会来弹“东方俄罗斯”系列的独奏会。我就是从这个系列的录像中,开始认识这位钢琴家,并爱上他的演奏。黄家正弹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几首作品,作为预告式的加演,迷人程度不在正场曲目之下。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