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闽南游记之泉州苏州行
泉州:
泉州古城:
泉州的地标是古城外的钟楼,我们的公交车就是在这站下车。下车之后是繁华的东街,商铺林立,往后一拐就是步行街中山路了,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吗?我家的中山路是连接海河与北站的通衢,也是一条相对热闹的街道。这里的中山路份南路和北路,我们走在北路上,第二个路口一拐就是玉犀巷,巷子里就是我们的住处了。这个玉犀巷,订住宿的时候就很喜欢这个名字,就像青州的寿星巷,充满喜庆吉祥。我甚至觉得这一带,在某个朝代一定有一只玉犀牛,就像华尔街的金牛一般,是这里的图腾和地标,或者是用来镇宅之类的神兽,因而得名。当然全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测,毫无根据。
中山路是一条由骑楼组成的街道,两侧全部是清末民初特色的骑楼,站在街上,会恍若回到民国,因为这样规模的骑楼建筑群,保留下来的并不多,潮州古城那个也是。反观天津,全部拆没了,解放北路侥幸存留的那一段骑楼,就是光明大楼、美丰洋行那一带,可以说是硕果仅存了。所以非常羡慕这里的居民可以随时穿越,甚至可以散步时就不知不觉穿越了。
街上有自助饮品柜子,自觉扫码取用,很多好玩的瓶子,有熊的,最好玩的是六神花露水的,里面装的是薄荷柠茶,喝起来清凉润口,瓶底还有薄薄一片柠檬。不太好喝,但是瓶子很有趣,而且很结实,捏不动。
街上很多商铺都备有一个大罐子,写着“饮用水随意取用”,而且大部分是茶水,根本不在乎成本开销,十分人性化。这对我这爱喝水的人来说实在太友好了。对此地的好感又增加了无数分。
侨批邮局旧址:听当地老伯说,这个邮局是他们小时候就有的,当时接收外国寄来的物资要经过这里批准,给各家送信,家里派人去领取物资。那是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泉州城内没有耕地也没有工厂,谋生的门路太少,仅有的工厂是在乡下的山里。于是壮丁们纷纷下南洋谋生,很多人去了越南柬埔寨等地方。和我们倾谈的老伯,他小时候就是与母亲在家,父亲去缅甸做生意,过年过节寄回大桶椰子油、泰国大米、大板巧克力、进口面粉、铁桶肉罐头等,在最困难的六十年代,许多家庭因了这种寄回的物资而平静地度过那段日子,没有挨饿。华侨们还寄钱回来,都是美金,侨批通知各家去领,那真是让人听起来都开心的场景。
西街:
非常令我失望,那天从开元寺出来顺着西街走,还正赶上飘雨,天气也暗衬着我走西街时的感受,真是无聊呀,完全一条商业街,全国每个城市都有的一条大众售货街,看不出半点儿古迹来,也不知那些网红是怎么尬吹出来的,这么一条网红街,我是再也不想去了。值得吐槽的还有,小吃的价格也是比别处贵,因为店铺租金高。所以性价比非常低。我猜本地人都不会去吃的,就像天津今日的古文化街,无聊透了。买了一个润饼,8元,一个蛋黄芋头糕,五元,比巷子里贵一元。
承天寺:
那副对联真是太棒了,看到“心空及地”“月涌承天”这几个字,人瞬间清朗好多,原来是这么个承天寺。心空是境界,月涌是意境,多么合契的组合!“朝闻道夕死可也”的触动。
大门在一个巷子里,进了箱子,右边是高楼,好像是学校。那个学校的一部分也是一处古迹,加之院内一棵大榕树,夜色下十分漂亮。箱子左边就是承天寺的院墙了。而院墙的左侧还有一个门,上面写着月台二字。巷子里右手边靠着高楼那一侧,有一列经幢和石碑,还有驮着石碑的赑屃。故意盎然,一望而知是文物。就这么光天化日地矗立在巷子里,透着一股“好东西有的是”的霸气。石龟上爬满了孩子,都是附近学校出来玩的。在石碑群中,有一棵300岁的大榕树,却枝叶全无,只剩了半截,一头扎在右侧的围墙上,而围墙外即是旁边学校的新建教学楼,原来是为了让位给新基建。我就不懂了,偌大一个校园,教学楼的选址就非在此处与古树争地不可吗?新楼哪里建都一样,300岁的古树死了可就完了。怎么能为此砍树呢?完全不懂。巷子左侧的院墙边有个小门,进入后别有洞天,原来是弘一法师纪念馆。我恍然大悟,难怪这个寺庙里很多对联和匾额出自弘一之手,原来他曾在此修行过。后来我才知道,岂止是在此修行过,原来这里是他的化身之所,也就是说,弘一法师火化的仪式是在承天寺举行。这是后话。
走到箱子尽头,是一个神台,供奉着类似于土地公一类的神祇,好像有三位,是什么英雄人物,神像左边是一只雕刻非常简单的石狮子,只能看到眉眼,嘴巴都无,身上毛发更是靠想象。但就是这么一只简单的青石狮子,却披了一件红袍子,这是神像才有的待遇,再威风的石狮子都没见批红斗篷,而且穿了件红肚兜,十分可爱,面前还摆了和神像相同的红色供盘,里面放了糖果,足见这只狮子也许十分灵验,不然不会有单独的供品。我很好奇这只狮子的故事,不知它做了什么感天动地的壮举。
在巷子尽头的左侧,也就是石狮子的斜对面,就是承天寺的正门了。院内是大量的古代经幢,非常震撼,而且这里的经幢有很多都在圆石内雕刻大大小小各种佛像,不是那种威严肃静的佛,是那种简单几笔挥就的类似于丰子恺的简笔画里那种萌萌的佛像。总之是我没见过的。
寺庙分几进院落,每个院落的大殿供奉不同的佛像。而且,每个大殿前都有取香处和燃香处,以及巨大的香炉。高大的榕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后院还有几棵桂树,在冬月里凯能开出芬芳的桂花来,这让我这少见桂树的北方人美得跳起来,当即伸手摘下许多桂花放入瓶中饮。此刻,过来一个和尚,带着一众比丘尼来拜谒弘一法师的墓碑,并予以讲解。可能是某个佛学院的学生来游学。当下就有比丘尼拿出唱本,合唱《送别》,虽然走调走得找不着北了都,但在那样一个阳光洒满庭院的午后,在游人稀少的寺庙里,这样的情景不失为一种有趣的风雅。
两侧的回廊里是十八罗汉铜像和壁画,很多佛教故事我都是第一次知道。再往前就是后院。
在后院里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弘一法师化身之所”,和尚给比丘尼们讲,弘一法师来到泉州之后就爱上了这里,余生在承天寺修行,过世之前的日子在一所敬老院中度过,临走之前留下了著名的“悲欣交集”四个字。而火化仪式,就是在这座承天寺里完成。
后院再往后走就是一座小山,我们没有继续前行,后来在壁画里知道那座小山是鹦鹉形状,还很有名。下次有机会再去吧。
走了这么多寺庙,人家都不收费,不像别处的寺庙,可着劲儿地薅羊毛。
承天寺:
在后院有一片空地。停了很多车子,我在想这是和尚们的车子还是居士们的车子?如今和尚开车已经不是新闻了,信众们的大手笔布施也足撑得起他们买车了。
那篇空地不远处是一个放生池,上游曲折廊桥亭台,鱼没看到多少,大家都在看台阶上和石头上的乌龟,数量太多了,四处台阶,没处都有十几只,桥边石头上就更数不过来了,大大小小几十只。
水池不远处是一个画廊,上有壁画十几张,分别画着承天寺的名景,比如狮子吐烟等,我也是由此画材知前院那个高高的石狮子是个香炉,能从嘴里突出烟来。一会儿得回去好好看看。
出去看时,发觉那是一只莲花造型的高大石头香炉,香炉顶上趴着一只眉眼不是很清晰的狮子,全部都是石头凿出,狮子嘴里有个孔,是吐烟之处;狮子尾巴下方的莲花上也有个大孔,应该是燃香处。
再往外走,又是一处水池,中间有桥,桥两侧有石栏杆可以坐。原本以为这里顶多是比乌龟池多一些鱼而已,不曾想坐着看了一会儿就看出不对劲儿来了,这水里那儿是鱼啊,简直是鱼精。哪里有人去哪里,围着人转,而且不介意现形给人看,大鲶鱼不下十几条,那脑袋比人的手掌还大。两条长须子随着张口闭口而浮动,还露出水面伸出头来冲着人张嘴,要是它有后槽牙的话早就看见后槽牙了。我的天。惊得我半天没动地方。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在苏州拙政园的湖里看见的那几条大鲤鱼,也是让我震惊,扔下去的大烧饼一口一个还富余,一闭嘴再张嘴就看不见大烧饼了。这要是一下子扔俩,估计俩烧饼谁都挨不上谁就进肚了。
石栏杆上刻了很多红色字,“龙鱼得所读心月”“与佛有缘的解脱”等字样。
水池旁边有几缸莲花,以为是假的,走近细看才知是真花,是那种比盆莲大一些的品种,又不同于北方夏季的荷花。粉花绿荷鲜翠欲滴,真是太美妙了!想起《聊斋》里那篇《寒月芙蕖》,原来不需要施展法术,只消来到南国,身处冬月的三九天也能看到盛放的莲花。
此时抬头看到这一进的大门上有赵朴初写的“妙相庄严”匾额。
壁画有“方池梅影”“石如鹦鹉”“鹦山暮云”“狮子吐烟”等,是寺中名景。再往前是几座新建的亭子形状的小殿,,中间大亭子是大悲殿,里面各种法相的观音菩萨,两侧分别供奉龙王圣众和伽蓝主者。龙王殿前有三个泉眼,砌有三口石井。难怪龙王殿建在此处,可能是先发现的泉眼,后建的龙王殿。井旁有纸石碑上写“龙藏井”,也许显过圣迹。
最里面一座大殿上悬匾额“闽南甲刹”,殿前有一高大经幢,或者应该算是一座小塔,最下一层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两条龙正好围住一座塔。再往上一层雕刻了一圈佛像,佛像上面那层板侧面刻有红色“飞来古迹”字样。旁有石碑刻有“飞来古塔记”,详细介绍了这座塔的来历。要追溯到五代时期。
教堂:
古城里见到两个教堂,恰巧那天是在平安夜。我们顺着玉犀巷三转两转就到了承天巷,巷子尽头马路对面就是承天寺的月台了,相当近。
就在承天巷的尽头不远处,就有个教堂,高高的霓虹十字架在夜色中十分显眼,站在承天寺门口就看到了。我们走过去,却是一座小小的教堂,与刚才看到的大教堂完全不同,以为是那个教堂的后门,看门人过来跟我们聊天,讲了很多福音,说别的神都是区域性的,只有上帝是全球性的。而且神迹显现很多。他们这个教堂就完全是信耶稣上帝,不是其他什么新教、犹太教、天主教等分支教派。 我问那旁边那个热闹的教堂呢?他说那个不是,有区别的。看看时间很晚了,我们没走进这个冷清的小教堂,还是去了那个大教堂。人山人海,高高台阶上有一课很大的圣诞树,五彩灯光闪耀,旁边有一眼镜白人女士在自拍视频通话,很快就有很多人上去攀谈,应该都是熟识的教友。白人女士可能是布道者。听见有人喊里木事,是个中年人,随便一个人就能当牧师了?教堂内部是上空的大厅,;两侧有两跑楼梯通往二层,二层就是内部的活动室了,走到楼梯旁的阳台,看见院中一侧平房工作室中跑出十几个警察来,教堂外也停了消防车,看来圣诞夜真是戒备森严。
院内墙上贴着红色足迹与标语,在西式教堂内显得格外.....额毫不违和。嗯,你懂的。
有人过来问我钟声听到没有,我说没有,她说一会儿十二点还有一次。于是我们就回到住处躺床上听钟声了。因为教堂就在我们住的那条巷子旁边,若说钟楼的直线距离更改更近。
天后宫:
小白龙穿街过巷一通飞驰,来到了天后宫门前。后面跟了好长的队伍,统一着装,敲锣打鼓,还带着舞狮的装备,长队少说也有几百人,人人穿一件红色马甲,上写“漳州仙妈庙”。原来是漳州的信众来接妈祖,俗称“迎老爷”,我在台湾视频里见过,是将自己庙里的妈祖神像抬轿子到更大更有名的妈祖庙去接受香火,然后把真身接回家。这次能亲眼目睹,十分兴奋。队伍中有几个人挑着大箱子,里面应该放着很多道具。还有几个人抬着一顶露天轿子,是竹椅,上面坐着黑色面孔的小型妈祖。
下了小白龙,我们跟着队伍就进了天后宫,这个规格真是比潮州那个要大很多。而且一进门中间就是个大戏台,顶上有彩画,很多人坐在戏台上往大殿看。过了戏台往里是一片空地,但此时已然被一只巨型海龟所盘踞,我仔细看了看这个搭棚子罩住的海龟,原来是一袋袋大米堆砌起来的,后来从当地老伯口中才知,这叫“米龟”,是做完法事之后分派给穷人家的,免费赈济。真是功德无量。海龟的两旁是两棵参天大树,也是榕树,应该也有几百岁了。再往里走就是台阶了,上了台阶是中间的大殿,殿里供有妈祖神像,
不论是否灵验,这种民俗作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是应该保存下来的。我希望后人们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热闹的“迎老爷”。
这里的妈祖像是很大一尊,白色面孔,金色凤冠霞帔,和天津的很像。像前供了很多供品和灯烛。也看到了网上看到的那种粉红色米果,非常漂亮。神龛有黄色帘子,在像前头顶晚起,神龛雕梁画栋,顶上刻有四字“天上圣母”。面前牌位写“敕封天上圣母”。妈祖神像前方陈列着一排小型神像,有黑色面孔的,很像台湾那种。
大殿右侧有专人做添油随喜的登记。旁边的盆里放着很多小袋平安米,5元一袋,需要现金放入功德箱后自己取米。不可扫码,工作人员也不过手钱财。没有现金的话可以去外面的侧殿换取零钱。于是我请了一袋,考虑路途遥远行李沉重就没有多请。想起天津天后宫也有平安米平安茶之类,也许是同源之故。
神像左右两侧分别有小型神龛,类似于其他寺庙里土地的位置,不知里面供奉的是谁,分别上悬“中坛元帅”“圣慈母德”“海不扬波”“广泽尊王”的匾额。
神像左侧是一台大型机器,一开始没注意,以为是以前捐款的旧机器,后来发现有人在操纵,就过去看看,原来是投币抽签机。投入两枚一元硬币,机器里的仙女就会转身走入后殿取出一卷签文来投入签筒,签文顺着内部轨道自动落入机器外部的小盒子里,投币者就可以伸手取出塑料吸管套着的一卷纸条了,打开之后就是一支签文,可以拿到殿角去找专人解签,解签免费,只是要排队。我是第一次见着机器,实在太新奇了!设计恰到好处,仙女亭亭玉立,巍峨华丽天宫,有门遮挡内殿,令人充满遐思。门两旁有金狮子,宫殿后上方是一尊大妈祖像,坐在殿顶上。仙女站立的地方是类似日本鸟居那样的红色牌坊,上有金顶飞檐,左右柱子上是蓝底金字对联,上有匾额繁体字“灵签舍”。仙女前方是一个金色斗,斗下方靠外悬挂着可以翻转的黄色塑料簸箕,最下方地面上摆着一只红色描金花的大鼓。投币启动机关之后,仙女转身背对投币者,沿着轨道往前滑,从侧面看去,匀速前进的样子真的像仙人赶路,平稳快速,脚不沾地,仙气飘飘。宫门是活动的,类似于西部牛仔酒馆的那种门,仙女进门之后,门会自动关闭,你仍然看不到神秘的内殿是什么样子,正在猜想,仙女破门而出,双手捧着一卷纸,非常像科举考卷的感觉。仙女走到金色斗前停住,把纸卷投入斗中,纸卷从斗的孔中掉出,落在下方的黄色簸箕上,簸箕翻转,将纸卷送入下方的红色鼓中,鼓连接着机器外的小盒子,只需一秒,纸卷就出现在小盒子里,投币者就可以身上取出纸卷。多么高明的设计!多么有趣的程序!行云流水般。而且从投币开始,就有闽南歌曲伴随全程,也听不出唱的是啥,也不知是否妈祖专用歌曲。机器外部还设有专门的螺丝,上写字注明专用来取出签文,因为吸管坚硬,包装结实,内部纸卷不易取出。多么贴心的设计。我们抽的两支签文,有粉红色和黄色,不知是否还有其他颜色,签纸卷得很齐整。签文是四句诗,很有味道。而且不像家人想象的那样,每支签文都一样,原来设计人好有心,很认真地摆放签文,而且因换零钱而耽误时间者很多,那么抽签顺序势必会打乱,所以谁抽哪根签或者真的有神明在安排。我们最先投入的是新版一元硬币,被机器退回,原来只收旧版的大硬币,于是去侧殿卖文创的商店去换,人家一听就知是做什么用处,很快就取出。福建的民俗与旅游业真的值得一个大大的赞!
解签时,专人给大家科普说,你有事来求,没事求救不来拜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地方的什么还愿,妈祖不需要的。妈祖是无球地保佑人帮助人,人不需要有心理负担。想要平安健康,过去拜一拜妈祖,或者可以请一袋米。说得真是超级实在,接地气。
我们在这机器前流连忘返,看了人家抽签,只为一遍遍地看仙女出门进门。简直魔障了,当时甚至心底还生出一个小愿望,在家自己做一个这样的机器,然后拿到天后宫去给人抽签,一定很好玩。也同时把福建的文化传播过来了。
侧殿中不仅有文创卖,还有大屏幕讲解泉州历史及文化渊源,有长椅可以坐着看。十分贴心。
殿后还有个大院子,种了很多书,最里面也有个殿,应该是新修的,陈列了一些文物,有专人看守。
见到院中作台阶的竟是石刻雕花老石头,简直太奢侈了,还有石羊,一望而知是老物件,竟然究就摆在院中寻常处。且随便一处勒脚都是精细石刻雕花的不下百年之物。
这时,院内锣鼓喧天,我心想一定是“迎老爷”了。果然,大殿前已然被漳州仙妈庙的红马甲们围得水泄不通了,上年纪的坐在偏殿台阶上抽烟歇脚。年轻力壮的在香炉前敲锣舞狮,打鼓的那个年轻人很开心地敲,凑上前给他拍照的人很多,他不但不怯场,反而迎上笑脸给人拍,而且约拍打得越起劲。真是热闹非凡。
人墙中间是道士打扮的人,在香炉前做法,然后点着符进入大殿去叩拜妈祖,意思是要妈祖落座,降临真神到他们带来的神像上,再请回去。敲锣打鼓又是半天,一红一绿两只狮子又舞了半天,四个年轻人都有些懈怠,不像敲鼓的那个小哥那么卖力气,看得人提不起精神来,甚至粉色狮子的狮头小哥穿着牛仔裤就上场了,这是职业道德,也是信仰尊重,此处给个差评。
敲了好一会儿,道士终于出来了,带着几个抬轿子的人也出来了,露天的轿子上坐着黑面孔的小型妈祖,于是人们绕着大殿开始了长队伍的左三圈右三圈。敲锣打鼓打头阵,道士和狮子随其后,妈祖轿子在后,红马甲们尾随护送,就这样转了六圈之后,去大殿前集合。狮子再次舞起来,锣鼓再次敲起来,有2个童男女在狮子前举着令旗,应该是提前从村里找来安排好的。就这样,大队伍在锣鼓声中抬着妈祖出了天后宫的大门,红马甲们抬着工具之类的大箱子,我们也随之出门,刚好来了小白龙,奔下一站。想来,漳州仙妈庙这一行与我们进天后宫的时间完全重叠,说不清是我们陪着他们迎老爷,还是他们陪着我们逛天后宫,总之,这场不期而遇的陪伴让我们的天后宫之行格外圆满。
出门前我仔细看了戏台,基台上的旧石头镶了一块黑石,上刻“泉州天后宫戏台修复纪念”“台湾鹿港”...后面是一堆人名,应该是台湾鹿港的香客们捐钱修复的,当然,若究其源,这些人祖上应该就是泉州的,不知是哪一代移民过去的。因为中山路哪位老伯说的,武统怎么统,台湾人有一半是泉州人。两岸婚嫁都通的,今天泉州找了个台湾女婿,明天台湾娶了个泉州媳妇。早就已经难分清了。希望两岸一直和平。
关帝圣庙:
小白龙停下时,小河对面就是香烟缭绕的大殿了,这边就已经有卖香人走近兜售了。有很多种香,关老爷的香是十块一把,给土地的香是两元。还有更好的高香是几十元。还告诉你很多门道,要先用三根背对寺庙拜天地,插在左边的香炉里;再用三根拜中间的关老爷,插在中间大香炉里;再用三根拜右边的关老爷父母,插在右边香炉里;最后拜关老爷左边的关老爷兄弟。大大小小很多香炉。前面是蒲团,这还没有进入寺庙大门,仅仅是门外,就有这么多要拜的神像,当然体积不大。
刚买了香往前走,又迎来一位卖花糕的阿姨,挎着小篮子,拿出软软喧腾的热花糕,一袋五个,像馒头那么大,雪白一团,上面用粉红色点缀,看起来非常喜庆好吃。她晴子带我过去拜,教我把花糕放在香炉前的桌子上,一个个的篮子就是专为信众准备的供品器皿。可以让供品接受香火之后拿走,意思是先请关老爷吃。也可以放在那里布施,自然会有人拿。
看到很多人拜完庙之后走出庙门来到外面香炉旁,将供桌上自己篮子里的供品袋子取出,悬到香火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嘴里念念有词,然后拿走了。当地的拜神风俗之发达可见一斑,信众中不乏俊男靓女,甚至年轻人占一半。
进了庙门之后,有免费茶水可饮用,也有水槽水箱可以接直饮水和热水。里面每个殿都有专人盯住游客并大声呵斥“尊重神明不准拍照”。殿里也确贴了这样条幅。
关圣帝庙的规划格局十分奇特,不同于其他寺庙的几进几出的大院,这里是平行排列的三个大殿。每个殿都有玻璃罩子,里面供奉很多神像,都与关老爷有关,但很多都是看不懂的神像。关老爷的神像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辨出的那种常见的提刀红脸美髯公。大概是当地特色,人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形象。
有一个殿是专门掷圣杯的,神像前一块区域有很多蒲团铺在地上,是专供人跪在那里掷圣杯用的。在殿角备有签筒和圣杯供取用,有专人讲解如何使用圣杯。应该是寺庙的志愿者,因了信仰而自发来做这答疑解惑的工作。不知是否有报酬。我听见那个人一直守在签筒旁,详细告诉每个香客,你要先拜过所有的大殿,然后掷圣杯,问关老爷可以今天求签吗?如果圣杯是一正一反,就是同意,如果不是,今天就不能抽签了。一正一反的去签筒抽签后,还要再掷圣杯,问这个签是不是给你的,如果是一正一反,再去解签,如果不是,就重新抽签,直到抽到你的签为止。所以蒲团上全是跪地掷圣杯的人,哗啦咣当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出口有专门解签的人。
在这里,我知道了那红色月牙形木头是圣杯,直到了它是做什么用的,收获很大。之前也见过人扔来扔去,看得一头雾水,
人们说关老爷十分灵验,所以香火旺盛,这我是真信的,泉州大大小小那么多寺庙,大多香火鼎盛,一定不是没有原因的。
院中还有电子大金炉,四面都是电子屏幕,有“通淮关岳庙”“扫码烧金”等界面,还有已扫码的善信名字及所烧金额,滚动播出,真是高科技用在了拜神上,有意思。
清净寺:
从关圣帝庙出来,往前走几步就看到很多印度人在卖榨汁。很多还是拖家带口。后来看到右侧是一个印度侨民居住区,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往前一点就是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规模不大,门前写着“清净寺”。没想到在福建也有回民的清真寺。真像中山路那位老伯说的,泉州是可以容下九个宗教的城市,而且九个宗教互不干涉向平共处,甚至金庸笔下的光明教那样一个小众的宗教都能在泉州找到痕迹,这在世界宗教学家眼中是不可思议的。
这里多大的寺庙都不收费不卖门票,然而这个清净寺就要门票,三元一人,当然导游证此时管用,与我们一同参观的是上海一所私立中学的学生,由老师带着来游学。
清净寺是北宋时由阿拉伯莫斯林创建的。所以里面一个石头香炉也有一千年了。
进门之后是一个院子,院墙可以看出是很古老的,右侧是花园,左侧是栏杆围起的一处空地,里面有很多类似于经幢的那种石柱子,底部柱础刻有雕花,周围摆满了草盆。还陈列了很多条形石头基础,类似于石槽,有的中间有孔,可能是用来安置石柱的。
院内石墙上刻有伊斯兰文。屋顶上有仅10cm左右宽的砖砌小楼梯通往楼顶天台。
院内有几棵参天椰子树,树不远处有一口古井,圆盖上面是方形盖,都是石头的,而且都有造型规整的孔将井口露出来。
最里面是一间伊斯兰教礼拜堂,禁止异族进入,只能隔着栏杆在外参观,光线极暗。和我们一同参观的队伍里有几个拖家带口的印度人,他们的小孩倒是可以进去玩,但是要脱鞋。有位印度女士与我目光时时相触,互报微笑。我赞她漂亮,她笑,由此打开话匣子,我用蹩脚英语与她交谈了一会儿,她家两个男孩,丈夫在香港上班,所以孩子也在那儿上学。但是她更喜欢大陆,她说中国,因为她不会说大陆。她说大陆的房子好大,香港的空间太小太小了。我说我喜欢香港,哈哈。这是她第二次来大陆,上一次是十年前。问我去过香港吗,我说去过四次。问我这里是什么省,我说福建,她就学了几遍,学得不错。又问我来自哪里,我说天津,她没听过。我说就在北京旁边,她说啊,那很远呢!我说是呀。真是很有意思的对话,多年不用的英文竟然会在泉州用到,上一次用英文是在去年的香港?还是很多年前了?
院子里还有很多中国的回民,是常驻寺里的,看他们上楼,有专用的办公区域或是住处。院子尽头是一条河,对面就是侨居了,看到很多印度人在忙手里的活计。
开元寺:
其实此行主要是奔着泉州的开元寺来的,据说它是这里的地标。然而小白龙司机建议的一条线是天后宫关帝圣庙之后才是开元寺,因为它离古城最近,这样逛起来方便合理。
进了开元寺大门,立刻被右边的高塔吸引了,当然这就是地标东西双塔之一,后来知道这是东塔。
开元寺离竟然也开了桂花,夜色中暗香浮动,十分醉人。
半途中找洗手间,万万没想到开元寺这么大,溜溜儿小跑了二十分钟,顺着墙根儿翻山越岭才解决,忒不容易了。
这里也有一处弘一法师纪念馆,只是建筑装潢有些新了。有穿汉服的女孩让我帮她拍照,于是闪转腾挪地拍了半天。
这里的榕树已经不能说是树了,真真的是榕树群。几棵甚至十几棵的树冠枝丫缠在一起,根部分开,泾渭分明。太神奇了。
当然也有放生池,站在高处往下看,池中有大石龟和很多活的乌龟。
我们在西塔底下拍了很多照片,有一些拿着粗粗金箍棒的人站在那里招揽生意,带着单反给人拍照,说是按照游戏黑神话悟空那样的姿势和背景,借助西塔来拍,十元一位。我们玩儿了会儿金箍棒,就拍了照。倒不是拍照多么好,关键是玩得很尽兴。
院中很多古老的石头经幢,有一只巨型石龟特别有灵气,它背上的石碑🪦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凹槽。
出了开元寺就开始下小雨了。
------------------------------------------------------------------------
苏州:
姑苏此行仅有一个目的——看孙温的《梦影红楼》原作展。地点在新建的吴文化博物馆,一个远离古城区、鸟不拉屎的地方。地铁八站之后出站,还要绕个大圈儿顶着野地大风走20+分钟,才到从地铁站一眼就望到的一个奇形怪状建筑物。为什么不能走直线过去呢?因为中间是一片没开发的野草地,如果直线翻山越岭走过去就会发现,尽头是一条河,就像护城河那样一圈围住博物馆,所以还是乖乖走便道更为妥当。幸好没有擅作主张脱离导航探路。
要说江南的最高温7度在大风下,一点儿不比北方3度暖和。去年岳阳的湿冷就已经领略了,所以稍有心理准备。
大楼里很多天窗,可以采用自然光,与天津新图书馆的采光设计如出一辙,前些年很多公共设施都是采用这一设计理念,可能全国都如此。
一楼是临时展——孙温的《梦影红楼》原作,也就是我此行的目的。未进展厅之前,厅外先是与人同高的画中人物平面模型以及景物模型,与之合影可以身临其境,如在画中游。这个创意很有趣,虽然各地博物馆也不乏此类设想,但这个展的模型之多,细节之丰富,场景之变换,场所只广泛,似乎就不多见了。不单单是入展前,展中和展后也都有不同的场景人物模型,令人流连忘返,互动感极强。展中模型是贯穿着整个展厅,有在回廊中立着一些人物,有利用光影在墙上投射人物剪影,有在厅中空地造景,画中的假山芭蕉花园立在眼前,1:1的人物站在身旁,立刻就可以游兴大发、与书中人一起逛逛大观园了。展厅中还有文物的展柜,都是画中出现的服饰及器具。还将画作做成动画,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画作众多,要播很久。
看展的另一伴随服务就是拍照,身临其境地画中游照,才不虚此行。
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又上楼看了常设展《奇巧技》,大多是桃核雕刻品,很多核舟主体的雕刻让我想起初中的课文《核舟记》,没记错的话是出自清代涨潮写的《虞初新志》。当时课文好像还有一篇这本书中的《口技》,看完之后立刻想起当时在看的《聊斋》里面的《口技》那篇。所以印象深刻,今日还能想起。展品重点核雕还有很多猴子主题。也有一根核雕串起的手串,做成了蛇的形状,饶恕三匝,设计极为精巧。这是规模极小的一个展。
《考古探吴中》,从出土的良渚石器到清代的瓷器玉器,以及陶制人俑,动物标本,涵盖广泛。狗和猪是一半带毛的标本,一半骨架,哎,残忍的展览。那些阳绿翡翠首饰实在太美了,真想敲开玻璃柜抓一个出来。
后面有沙盘展示当地古代街区分布的模型,以及经商耕作的情景和建筑物细部做法、内部构造,甚至有运河两岸的模型,有真的流水和船只模型,滚动演示。有一张古琴十分特别,与当今古琴的摸样大相径庭,琴弦自然也不见了,原来是战国时期的古琴,类似独木船的形状。
出了博物馆,是一座新桥,上面写着仲舒桥,我在想,这桥和董仲舒什么关系?也许此地是董仲舒来过的地方。懒得考证了。
在西北街走了一阵子,看见很多客栈,看地段应该价格不菲。还有很多商铺,蟹壳黄就是在这条街上买的,香脆可口,走过店铺立刻香气扑鼻。再往前就是北寺塔,报恩寺已经关门谢客了,原来还是个免费景点,这次时间仓促,下次再来看。
不知不觉间,算上火车时间,我们已经出游10天了,赶快回家收拾收拾,期待下一次启航
雀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原-明州之行 (1人喜欢)
- 潮汕闽南游记之行篇——福州潮州
- 潮汕闽南游记之食篇 (1人喜欢)
- 甲辰潮汕闽南游记之住行篇
- Taku Road2024.11.15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