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024我的年度报告
查看话题 >人到中年且读书——2024个人读书总结
人到中年,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愈发少而宝贵,各种各样想得到、想不到的工作与生活琐事扑面而来,一年下来真有“气喘吁吁”之感,能留给读书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只能在各种避免不了的事务中见缝插针,一年下来几乎没有过能进入到“心流”状态可以潜心阅读的时候,一直希望的“主题阅读”也全然无法实现。回头算算,一年里手机侵占的时间越来越多,因为各种原因不断陷入到情绪内耗里面也消磨掉了太多精力和心情,一开始觉得甚是可惜,然而生活中有些事可能就是需要如此才能保证所谓的“松弛感”,不致感到压力太大,想到这也就释然了。今年一共读了23本书,看似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社畜中不算太少,然而有18本都是在喜马拉雅上听的有声书,真正看完的纸质书只有5本。所有书都给出一个个人评分(满分为10分),评分高低自然是一个个人主观的看法,不代表什么。所谓总结,也说不上是书评,仅仅就是个人的阅读时的体会和一些内容摘要,不成体统。书之外,杂志一共看了十八本(其中《文史知识》九本,《书城》八本,《读书》一本)。数字实在太少,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一点读书效率,应该还是可行的。


具体内容如下:
年度最佳
9分
这是一本关于典故的书,唐宋诗中有关于用典的学术性随笔集,内含作者对古人用典以及典故流变所做出的精彩点评,作者程章灿先生有相当深厚的专业性,以惊人的学术积累,在行文之中高屋建瓴,如万花筒般旁征博引令人目不暇接,细密的考证有如反转的悬疑大片一般令读者随之跌宕起伏,内容上虽也有精深之处,需要有一定知识积累,好在作者文笔生动,风雅谐趣贯穿文字始终,加之很多文章主题趣味性十足,于溯老师、刘洋老师又有锦上添花之妙笔,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阅读爽感,所以这本《古典文学知识》杂志的专栏文章集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绝佳的进阶读物。话说看过程章灿先生的几本书,学术著作也好,文化随笔也好,译著也好,本本都好看,本本都精彩,真是“章灿出品,必属精品”。
其中一些文章的简单摘要: 《“天下白”是什么东西?》北宋僧人惠洪诗句“丽句重逢天下白,俊才今见海东青”,“天下白”一语指代美女。 《“青衿”者谁?》“青衿”在诗经传统里,被认为是描述世道不好时,教育事业衰败凋零的状态。宋代《诗集传》将“子衿”语男女私情联系在一起。庾信尤喜用“青衿”一词,可指代儿童。 《何处是蓬莱?》刘攽诗句“却从云表(里)望蓬莱”,王安石改为“却从云气望蓬莱”。“云气”的胜出,在于有来历,而“无一字无来历”的杜诗,上承更久远的传统,诗句由此被拨回到传统的序列中,如此使事精到、字不虚下的作风,正符合人们对王安石的固有印象。 《荔枝为什么侧生?》“左车”古人指代牙齿痛;“侧生”有侧室所生之意。 《细炙龙涎几品香?》“龙涎香”是深海抹香鲸的消化道结石。古人将与“龙涎香”有关或无关的与之建立联系,成为其外围典故,丰富了诗词表达。 《环佩响如何?》古典文学中,佩玉多与神女有关,最早从楚地祭水开始,演变出“沉玉祭水”的习俗。后来配饰逐渐从襄助人神交际变为男女交际的重要道具,是两情相悦的见证。“环佩鸣响”最初指巫山神女的来去,后指君子的端庄严整之态和后妃之德。 《如何“点鬼”?》文章里引用一串串的古人名称为“点鬼”。 《江总醉了吗?》比较李商隐《陈后宫》“夜来江总醉”和韩偓的《侍宴》“密旨不教江总醉”,指出韩偓在诗中强调江总的“不醉”,是因为自己当时身居翰林学士,处于人士的得意阶段,用江总之典,紧扣他词臣的身份,也带着点文坛巨子和天子宠臣的自许。 《刘克庄为何爱用本朝事?》不仅刘克庄爱在诗和骈文中用本朝事,许多南宋文人也如此,除了宋代史学普及之外,还有科举律令在背后推波助澜。 《乌台为何开梅花?》经历了“江湖诗祸”的刘克庄在后来的诗作中,经常引用“乌台诗案”的典故。因为刘克庄的《落梅》诗引发了“江湖诗祸”,他本人称之为“梅花诗案”,“梅花”作为一个典故,和刘禹锡的“桃”、李泌的“柳”、苏轼的“乌台”具有相类的意义。 《谁误君寻五作家?》“五作家”,传说是少皞掌管工务的五个官,称为“五雉”,是唐代对将作监及其工人的泛称,地位低下。 《谁是青唇鸠盘茶》一文写以《法华经》中恶鬼“鸠盘茶”比附妒妻,唐人打油诗中信手敷衍之词,居然成为宋人和后世戏曲中的典故,有相当的喜剧效果,读之令人喷饭。 《几人不想作原夫?》《唐摭言》中记载:贾岛不善程试,每自叠一幅,巡铺告人曰:“‘原夫’之辈乞一联,乞一联。”“原夫”指唐代科举中程序律赋中的语气词,后来指代场屋之技,也可泛指进士科和举业。好用“原夫”者最多为刘克庄,其次为陈造、林希逸、杨万里等人,都有着地缘、血缘或学缘关系,为同一圈中人物。 《何为钱刀为?》“金错刀”在张衡《四愁诗》之后又衍生出意指贵重华丽之钱和“美人之贻”两个意思;“鹅眼钱”“榆荚钱”“荇叶钱”“沈郎钱”都是轻贱劣币之意,“桃花米”糙米,都是名称旖旎却“华而不实”之物。“青蚨”“鲸文”都是现实中没有却入诗的钱,“青蚨钱”指花了还会回来的钱,见于《太平御览》中援引《搜神记》里青蚨的典故,其实就是有个“青”字,可以凑出很多对句,也是诗文中的常见典故。
年度推荐之作
9分
比《四世同堂》好太多了。老舍写这本书应该对北平车夫为代表的社会底层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底层的同情、对旧社会丑陋现实统统化作创作心血注入这部小说之中。他对环境和心理的描写功底极深,有着鲜明的老北京的味道,“在烈日和暴雨下”“与虎妞的XX”“虎妞之死”“小福子之死”等等段落,都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的名篇。作为故事主线的“祥子的堕落”更是老舍所着力营造的,祥子从一个有志青年逐步沦落为丧失理想、自甘堕落的可怜虫,其历程纤毫毕现、自然而然,令读者信服,他的故事令人痛苦、令人窒息,他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黑暗社会的缩影,一个稍一戳开就血流不止的苦难伤口。 PS:这么沉重黑暗系的小说真不适合作为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
清明上河图密码
8分
看完六本书真为如此宏大又精巧的结构拍案叫绝,感觉是自己看过的最精彩的通俗小说,也是接触过的类型小说里结构最精妙、构思最牛的一部。作者建立在对宋史丰富的积累之上,考据用心,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小案件联结起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有八百多个人物,共同构成了靖康之变前夕的北宋王朝的盛世危局,一个惊天的梅花天眼局牵连起北宋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芸芸众生,士农工商兵所有行业都是沉疴遍地,引得五方蠢蠢欲动,最终靖康耻的发生顺理成章。作者虽拙于推理小说的模式化书写,但对宋代历史的巧妙嵌入、对各色人等心理不厌其烦的细腻呈现、对不同角色各自言行的生动刻画、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体察、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摹,都能令读者久久沉浸其中,仿佛游走在《清明上河图》画卷中一般,感受到宋代的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笔力之雄健完全配得上其在结构上的非凡匠心。作者在宋代历史知识的自如运用、对人物欲望与阴暗的展现上都有着很高的可读性,都胜过推理写作本身,六本读下来感觉与其说是悬疑推理小说,毋宁说更接近社会风俗小说。
六本之中,个人喜好的顺序是1 >4>6>5>2>3
第一部里,通过几个案件灰蛇引线一般引出党争之弊、冗官之弊、权奸之弊、外交之弊等,从故事中可以窥视出北宋末年种种痼疾,让读者感受到光鲜靓丽的大宋王朝背后的危机四伏、大厦将倾之势。花瓣式叙事结构“全家一起来破案”最后搂圆合一很是特别,但推理细节上问题多多,只能说差强人意。
第二部
通过“牙绝”聚焦于汴梁商战,涉及到多个经济行业的运营,包括有着宋代特色的酒榷制度和矿业垄断,而在其后官府始终隐隐存在,关键时刻掌控一切。因为涉及经济民生,涉及人物相比较第一部更加下沉,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心理与行事刻画最是精彩。结构不如第一本精巧,叙事比较单调,一直就是反复家访NPC的模式,拖慢了节奏,线埋得太长太复杂,失之琐碎,相形之下最后的解谜显得过于仓促,并没有设想中的爽感。
第三部
这一部揭示了徽宗朝末期军务的废弛与风气的败坏。“斗绝”梁兴甫一开始就不太聪明的样子,一直困在迷局之中,到最后好像是为了结束而突然收尾,并没有清晰的结构,情节铺展得过于琐碎乃至失之平淡,但好在最后粮仓消失案和拐卖儿童案收得都很漂亮,方腊摩尼教教众的所做所为也是历代邪教常见手段,堪称设计精巧。作者核心诡计设计得不错,但受制于前两部的地方越来越多,没法完全自由展开。
第四部
讲汴京工匠的推理故事中,顿丘九虎和艮岳案都很精彩,前者一人一刀像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杀人方式,由此引发各自的心鬼,挖掘人物的内心很见深度;后者是几本书里设计最精巧的案件,所有的善与恶都在一念之间,反转虽显刻意,但对人物内心深处的善恶描摹地细致入微,角色塑造不再像前几部那样扁平化,而且通过人性的善恶转化使得角色因而显得丰满,可以让读者一窥人性的幽微之处。依然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人情世故的真实表现,使得各色人物活灵活现宛在眼前。
第五部
以王小槐作为八卦卦心,从同族写起,到同村、邻村、富豪、再到州县两级官僚,居然写满了六十四个人物,与八卦的六十四卦一一对应,这种炫技式写法确实有刻意之嫌,人数太多也容易审美疲劳,但层层嵌套共同钩织一张完整社会网络的结构令人拍案叫绝,只要熬过相对枯燥重复的部分就能感觉到构思上的精妙,而最后王小槐和杨戬两条线收拢成一个极精彩的杀人手法,绝对的好故事。全书对宋代社会经济领域尤其是农业生产领域有丰富细致的文字呈现,作者虽然在推理细节上很诸多不合理之处,乃至原本作为本书主角的“相绝”陆青像开了天眼犹如工具人一般失之单薄,但对底层生活的艰辛与人性幽微的描绘真是大笔如椽,所有人皆陷入到各自“心魔”之中,人性由此逐渐催生出阴毒之心,足见作者对人心的深刻体察,写尽了人世的苍凉无奈。很多读者不喜欢这种结构,但个人还是颇为喜爱的,因为国产类型小说过于雷同,太难有新意了,以多人POV的方式构建起完整故事,能使读者始终聚焦于核心人物身上,光是这种创新式的写法就很值得鼓励。
第六部收拢之前五本书的内容,五本书海量的内容铺垫,在这一本中最终严丝合缝拼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填坑,使读者有巨大的阅读快感,简单说就一个字:爽!
当然,也要承认,作为推理小说来说,情节上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有些案件犯罪动机牵强、情节漏洞多多、核心诡计有些过于匪夷所思。个人认为最大的bug还是设置一石五鸟的梅花天衍局的大boss宋徽宗,在真实历史上自命不凡、好大喜功上确实如此,但此人全无政治眼光,完全不能想象是如此复杂棋局的操盘手。当然,相比较本书宏大的故事结构、好看的故事情节、极有特色的故事模式,实在是瑕不掩瑜,这些不足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8分
和刘子超《失落的卫星》题材都是中亚五国,但深度和广度都远胜之。刘子超像是豆瓣趣味的记者,行文是一派《纽约客》式文风,追求文字间的戏剧效果;本书作者有专业的人类学学科背景,同时又能说流利的俄语,在中亚与不同的人群广泛交流,对中亚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非常全面的接触,甚至连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的帕米尔高原都去了,书中不仅有《失落的卫星》中所谈及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还披露了大量残酷乃至恐怖的政治历史事件,巨细无靡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内容相比较《失落的卫星》更为硬核。通过详细的介绍,中亚五国一个一个被作者揭开神秘的面纱:土库曼斯坦在后苏联时代的情况最是触目惊心,也是刘子超唯一没有能够进入的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的闭塞封闭也不逞多让;昔日的核爆之地广袤的哈萨克斯坦、稍许自由却又贪腐的吉尔吉斯斯坦、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棉花之国乌兹别克斯坦,都令人印象深刻,读毕全书后会对中亚国家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吉乌两国曾经血淋淋的冲突,读之真是为之惊心动魄,也折射出中亚民族关系的复杂与敏感,这些内容感觉刘子超在《失落的卫星》一书里刻意回避了,应该是考虑到出版而做了自我阉割,可能是因为中亚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伙伴,所以行文浅尝辄止,这些内容上本书作者就没有这些顾忌。
掩卷沉思,中亚社会的种种问题,可能和阿富汗相类似,社会本身还没有发育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阶段,所以现代政治形式落实到各国都产生了严重的变形,本来如果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来推动世俗化的进程,假以时日,是可以逐步走入正轨的。而正是因为苏联的解体,打断了这一进程,使得中亚国家产生了无法无天的独裁者,苏联尽管有种种问题,但至少作为最高权威可以限制中亚领导人的胡作非为,苏联对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对世俗化的坚持、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打压,对于中亚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来说也是有巨大帮助的,所以苏联解体客观上也给他们今日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全书总体质量相当高,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尤其是后记部分,充斥着西方式的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式的傲慢,甚至提出“中亚应该接近西方,而不是俄罗斯和中国”这种对地缘政治毫无认知的呓语,可以说这些内容充分暴露了作者认知上的短板,作者口口声声吐槽苏联时代的各类遗存,自身对于国际政治的理解却依然停留在苏联还健在的冷战时期。如果不是这些幼稚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本书本应是个人的年度最佳。
年度阅读主题:刘子超游记三部曲
7分
刘子超的文笔是真的好,语言之精妙真不下一些散文名家,绘声绘色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非常多有意思的旅途中的细节,读者像是和他一起VR旅游了一般,但由此也导致看多了之后觉得内容有些“轻”,大概因为有意无意效仿《纽约客》的写法,倾向于展现作为个体的人,而不太重视对一地历史和当下政治经济的表述。这种写法自然也是一种风格,但路上随机遇到的人和事并不能够完整反映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对希望深入了解这些地方的读者来说。“轻”在一方面是非常好读,都是个人化的文艺式的旅行体验,甚至可以不动脑子就能享受着丝滑的文字;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过多的个人主观感受,导致有些浮光掠影,乃至像是快销读物,缺乏深度,难以启发读者去思考、去深入了解。说到底,喜不喜欢刘子超其实就取决于读者是否喜欢《纽约客》和南方系的文风。
7分
中亚在地理上紧邻中国,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迷雾遮蔽的地方。中亚由于其地理因素,有着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地缘政治冲突,苏联时代曾借助苏联的国家意识形态开启一段相对稳定的世俗化过程,但在苏联解体后,中亚宛若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新构建起来的民族主义叙事并没有带来此前所想象的繁荣,而是深陷发展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民众在新与旧之间拉扯、在愈发狭隘的世界中显得迷茫而无所适从,国家力量的衰亡造成了当下中亚沦为“失落的卫星”,这一尴尬的状态成为全书对于中亚的隐喻。作者借各色人物与故事,以极其生动的笔法呈现出中亚居民的众生相,描绘出丰富乃至壮观的自然环境,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某种程度上造成中亚今日的闭塞、落后、荒凉而又支离破碎,有着沉重的历史和文化包袱,其对于外部世界既想拥抱又趋于保守的矛盾心态的感受非常精准;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介绍也顺滑地穿插于行文之中,结合每一地的现实衬托出中亚的复杂与厚重,核试验场段落各种宏观微观细节相结合,信息量丰富,非常有意思,可以看作是全书内容的缩影。最后一章中哈边境上的霍尔果斯口岸的快速发展说明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显著成效,令人印象深刻,也足以令国人感到欣慰。
8分
以印度开始,又以印度结束,中间包含了几个东南亚国家的游记,是站在相对发达的中国视角去看待东南亚和印度,行文上有了更纯熟的书写风格,每一处的文字都能做到言简意赅地概括其地方特色,很好地呈现出这些地区的复杂性,正是因为身处传统与现代、殖民历史与国家现状、西方与东方之间的不断撕扯,由此反倒滋生出一种多元而又暧昧共存、野蛮而又充满活力的复杂景象,其多样性其实可以借用书中词汇“爪哇性”或“大榴莲”来解释。整体质量明显比前两本要好,期待作者最新的巴尔干游记。
几个地方看下来的感受: 印度 作者在孟买和南印度的两段游历,指出只有超越对“干净”和“脏”的狭隘概念,才能感受到印度的独特魅力,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作者在印度的不同种类火车、如同废墟一般的历史遗址、红茶之乡大吉岭、孟买的亚洲最大贫民窟达拉维、IT之都海德拉巴、亨比村的西方嬉皮士、殖民时代的城市遗产、露天巨大的垃圾场,遇到的林林总总的印度人,折射出这个国家的雄心与沉重的历史包袱,充满活力又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羁绊的复杂景象。 缅北 缅北的景栋,即人类学家口中典型的“佐米亚”区域,很长时间都像被世界遗忘,闭塞而原始,但近年也开始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柬埔寨 柏威夏寺浓缩了高棉人辉煌的历史,与泰国人对于柏威夏寺的争夺暗含了民族历史话语的竞争,有着难以抛却的瑜亮情节。 缅甸 这前“开往蒲甘到慢船”画面感很强,有如一篇百年前西方人的东方游记,其中最突出的还是萨义德所言西方人的东方主义视角,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此处与彼岸,篇幅不长,看完只觉余音袅袅,回味不绝。 印尼 飞速发展的雅加达,有一种充满生机的魔幻感,炎热、喧哗、混乱,像是民族与宗教的大杂烩,如果说纽约是“大苹果”,雅加达就是“大榴莲”,表皮坚硬、带刺,有着微微腥臭式的香甜,让习惯者欲罢不能,却令初来者难以下咽。而曾经的殖民地核心巴达维亚古城和布罗莫火山、“猫屎咖啡”的生产方式、伊真火山硫磺采集矿,与雅加达一起共同组成了书中所说的“爪哇性”,即旺盛又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暧昧与混乱。 老挝 琅勃拉邦相对的原生态的状态,深受佛教影响的恬淡生活所覆盖下曾经残酷的内战与高强度被轰炸的不幸历史。 菲律宾 “跳岛”旅游的内容是全书最有趣的部分,揭开了菲律宾群岛复杂的多样性,从马尼拉严重的毒品问题到长滩过度的旅游开发,从观鲸到斗鸡,原生态与现代、华人与土著、喧哗与宁静,多元混杂在一起,意外形成一个斑斓又不失和谐的调色板。
三本书看下来都还不错,明显能看到刘子超写作技法上的进步。最新出版的《血与蜜之地》一书还没看到,已经在自己今年的必读书单上了。
年度最失望的书
5分
对于中国早期红十字史和医疗史的呈现,冷门的书写领域,借医者的视角来展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复杂变迁,将虚构人物置身于历史缝隙之中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互动,以类似POV多线叙事讲述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很多细节方面马伯庸是花了大功夫的,确实很有史诗感,再以其一贯的在历史缝隙中编织细节的能力,故事确实很好看、很感人,只是有如机械降神一般巧合设置过多。比较可惜的是,将故事主线纳入到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各种重大历史事件之中这种手法的使用总体上有些生硬、有些刻意(越到后面越是明显),而且与官方的历史叙事几乎完全吻合,以至全书如同主旋律爽文一般,另外大概是由于作者过于正能量的写作态度,煽情的文字实在太多太滥。上篇 整体上还相对好些,写到下篇的时候正像马伯庸自己说的写嗨了,明显缺少上篇那种相对精密的构思,情节上粗疏的地方非常多。 另外就是,大量的文字明显是为了以后影像化改编而有意为之的。 PS:作者大概为了迎合当下女性读者,刻意采取了一些女性主义立场,但在情感问题的表达上亲王再次暴露自己的短板,恳求亲王下次就好好钻研历史细节别写情感戏了。
其他不错的书:
7分
这本书适合像舒国治《理想的下午》中描述的那样,坐在慵懒而柔和的阳光下,喝着淡淡的酒或浓浓的茶,不怀任何功利目的信手而翻,惟如此才能品得其中真味。吉井忍以自己真实的经历记述了一个人的独居经历,写的是生活本身,不是媚俗的生活摆拍,不乏一些沉重的内容,但通读下来感受最深的还是其中蕴藏着的轻盈潇洒的诗意,洋溢着人情之暖,余韵悠长,是真正的正能量读物。大概作者已经脱离了物欲枷锁的束缚,以低欲望的视角诚实地面对生活,才能着眼于八平米内外的小小世界所产生的联结,在看似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反而获得心灵的丰盈,阅读本书真会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开始反思,通过轻松的文字之中再去思考生活的意义,让读者受到慰藉、感到通透、获得勇气。
7分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马伯庸“历史缝隙小说”的代表作,长于轻松谐趣的脑洞和丰厚扎实的历史储备,但短于整体的谋篇布局和细节的精雕细琢,像是可以批量生产的类型写作,是马伯庸在其舒适区内似曾相识的又一部流水线作品。全书文字的画面感很强,在写作之时马伯庸应该就考虑到了之后的影视化改编,主角以“美食侦探”为人设,在一般读者了解有限的汉武帝时期的南越国开展冒险经历,运用了一些推理的手法,以小人物勾连起大时代,想象出被宏大叙事(通过唐蒙意外发现“枸酱”之路,汉武帝修筑夜郎道从水路消灭长期凭五岭天险负隅一方的南越国)所遮蔽的历史细微之处,由此刻画出历史切片中的众生相。应该说这个马伯庸所想象出的报仇故事看还是挺好看的,里面各种汉代岭南美食也颇令人神往,一定程度上可以盖住结构松散的问题,依然是不错的休闲读物。
7分
以巫蛊之祸为中心展示汉代中枢政治格局变化,汉武帝即位之初受窦太后掣肘,亲政后大权独揽,重用卫氏李氏外戚形成核心决策小圈子,宠信外戚,由此对中枢权力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从汉武帝时期“军功后代+外戚”转变为西汉后期的“儒生+外戚”,军功勋贵后代被彻底排除,造成西汉中后期高层人才的匮乏,大量儒生开始进入官僚体系,“独尊儒术”由此开始,由于皇帝对外朝官僚不信任,造成此后外戚干政成为汉代的惯例,外戚大族在无雄主压制之下在中枢格局中一家独大,王莽篡汉和西汉多外戚专政、多少主正是这种情况的极致发展。全书文字流畅生动,广泛引用近年来最终研究成果(甚至参考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一类文章),似乎大多都能自圆其说,但其中一些推断过于大胆,需要更多史料以堪证明。
其中的一些观点: 酷吏领袖江充拥戴同为赵人的李夫人之子,其突然崛起的背后与李夫人密切相关,其初次与武帝见面可能就有李夫人的指点,切中武帝削弱诸侯国的心理,此后李夫人的耳目也为其提供宫廷内幕; 酷吏的对立面不是民众,而是军功集团后代这一既得利益者,酷吏借打击他们来打破已经固化的社会阶层,成为新的世家世族,而两者的斗争,保证了皇权不受任何一方的侵蚀; 从公羊学和穀梁学的学术差异来分析武帝与太子之间政治理念的矛盾,并成为两者后来决裂的重要因素,这一角度新颖而又有说服力; 钩弋夫人遇汉武之事,为人为安排; 刘弗陵为同为赵人的江充和钩弋夫人私通所生,尧母门所谓尧母怀十四个月而生尧正是为了掩饰此事(这个观点最有冲击性)。
8分
书中所言“阴谋论的特点就是,认定最终的胜利者从一开始就掌控一切”一针见血指出阴谋论问题之所在,通过日本中世最有名的七个历史事件而展开,在给出大众所熟知的传统叙述后,围绕这些历史事件,引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注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条分缕析,进而得出相对最合理的解释,对各种阴谋论进行了批评,指出其问题所在,使得阴谋论无所遁形,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和严谨使用的态度令人信服。虽是面相大众的普及向著作,但需要承认,大概由于作者在以学术的方式严谨的探讨历史事件,所以阅读的趣味性上稍差,没有想象中有趣,而且阅读本书需要对日本中世史有一定的了解。作者是抱着非凡的社会责任感写作此书,态度令人钦佩,期待国内学者也能就中国历史中的种种谜团写出类似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
7分
提起汉武帝,一般人印象中都是那个“秦皇汉武”里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英主,其实这和历史中真实的汉武帝大相径庭。作者以司马迁的生平为中心,再根据《史记》文本,将史料与文学讲述相结合,以现代人的视角揭橥其实,掀开“汉武盛世”的假面,照亮“盛世背后的灰暗”,让读者感受到再汉武帝狂飙突进的统治风格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作者对待历史人物,其实和太史公颇为接近,充满对人的同情理解和对权力的批判,以常人的行为动机对历史人物展开分析,推导出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的缘由,发人深思同时又文采飞扬,文字非常好读,是上佳的历史非虚构写作。除了打破对汉武帝的固有印象之外,看完本书真感觉到太史公在其春秋文笔中隐藏着鲜明的态度,有着非常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请看《史记·匈奴列传》最后“太史公曰”的部分),相比较而言,写作《汉书》的班固的历史书写明显是更贴近汉代官方叙事的。
7分
北理工教师、知名网红刘晓蕾老师的旧书新版,十几万字的小册子200多页薄薄的内容,以人物为中心,将《红楼梦》中14个主要人物逐一解读,篇幅都不长,一篇文章很快就能看完,但每一篇都文采飞扬而又才气满满,和其播客内容一样快人快语,作者一定是聪明爽利之人。作者作为看重自由与爱、看重人格尊严的现代人,偏爱“自由的灵魂”,重视生命过程的体验,所以在看待红楼人物上是有着鲜明的理想主义的倾向,多少有些“六经注我”的意思,宝玉是“情僧”、探春是“英雄”、贾政是“正经人”,对其他人物的概括也都很精准,表明作者行文正是立足于人情和直观体验之上,以“现代人”为视角引入了现代价值观去看待红楼人物,才能令读者心有戚戚。在具体品评中,对黛玉真是爱到不行;对宝钗、袭人的评价有些过苛(这与曹雪芹的创作本意其实是相违背的);妙玉“似雅实俗”的点评很精当;贾母表面上的服气和内里可能的烦恼其实是一体的;香菱的际遇凸显无情命运对于诗意的碾压,再进一步说,其实就是现实对于理想的侵蚀,而这恰恰是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其他失望之书
6分
好奇作者是不是想写一本类似唐诗版的《洛阳伽蓝记》,这种将城市地理空间和文学史交融的写法其实相当考验作者的写作技法和知识储备,遗憾作者文青气质太重而缺乏深度,全书看下来只能说马马虎虎有点那个意思,作为唐诗和唐代洛阳的普及性读物来看还算不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相关知识,而且作者文笔不错,多少能令读者产生一些向往之情,一些内容甚至能让读者联想起柯尔律治《忽必烈汗》里的Xanadu。但问题在于不系统,内容流于琐碎,对相关唐诗的解读浅尝辄止。两本书里很多内容是与洛阳无关的,《史话》第一章之外几乎整本书都和“洛阳”这一主题游离,就像是一般唐诗的文学史书写,并无太大新意,而且为了对得上书名总是要强调洛阳的城市特性,被限定在“洛阳”的框架之下,只能硬挑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只鳞片爪,限制了作者的发挥,有些本末倒置。《风物之美》要好一些,驿道、宫阙、寺庙、北邙、伊阙、林园、牡丹,这些都是唐诗中常见的元素(节令和女性服色已然不能说是洛阳一地的特色),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重现洛阳的历史空间,还是很有意思的。“古代城市文学”是个有趣的题材,期待这以后会有更好的相关著作问世。
6分
明代历史人物的专栏文章合集,普及向内容,可以作为了解相关人物的入门之作看看,基本的各类人物都有,作者采取人物写作可能是效仿《史记》纪传体的写法,以他们的浮沉命运来折射出明代的政治运作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应该说樊老的文笔还不错,文笔很流畅,但整体内容和基本人物评价上都没有太大新意,依然是过去传统的明史主流观点,囿于普及的狭隘观念很多内容缺乏深入分析,流于一般性的介绍,现在其实已经不缺此类读物了。
© 本文版权归 maldini8307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