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 不囤物品只存钱,物会发霉但钱不会
你有没有想过,“消费”到底是什么?
纪录片《人类》一语道破:
消费是用生命买单。
其实我们普通人的消费,并不是用钱在买单,而是在用我们赚的时间,换句话说,我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为消费买单。
比如,你月薪1万,买1万的衣服,消费的是30天的工作时间;
吃一顿100块的饭,消费的是自己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你月薪10万,买1万的衣服,消费的是3天工作时间;
吃顿100块的饭,消费的是自己15分钟的工作时间。
所以说,花钱,就是在“花”生命力。

总的来说,钱有3种用法。
第一种,追求流动式的钱生钱、自我投资,斩获复利。
就像马佳佳这样。

当然,这条路很困难,每个人能做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退而求其次,第二种,不要乱花钱,有多少钱就存多少,存下来的钱也会给你很大的底气。
最可怕的用法,是第三种——把钱提前换成不知道哪天才能用得上的东西囤在家里。
放假回家,我看到家里堆了超多东西,感觉很可惜。
光是卫生间的洗洁精就有4瓶,洗发水有3瓶,有一瓶已经过期了。
妹妹的一个书桌能放下所有教材文具,但用不上的书整整摆了4大筐。

彩铅有3桶,网购优惠时买的黑笔保底要用5年(整支整支的那种,不是纯笔芯),她初二用到大学都管够。
东西都是用钱买的,家里囤了很多杂物,其实就相当于囤了很多钱。
区别在于,物会发霉,但钱不会。
囤积时间久了,物成死物,钱成废钱。
我真心相信,有些物品是在为未来的某一天在做准备,如果幸运的话,这一天也真的会到来。
但不得不说,这是牺牲了现有的空间流动性和洁净感,把大把大把的钱打包起来换成动弹不得的死物,压在房子里,和自己一起度日。
好屋是能养人的,人也是能“养”屋的。

钱不管挣多挣少,不就是为了生活中有个好心情吗?
但房间的整洁有序,也是要用心经营的,把钱换成杂物堆起来的群体,大概率懒得打理家里的东西,因为东西太多了,一想起来就愁。
房子里既然已经囤积着整屋的惰性,也一定会孕育出更大的惰性。
房子每平值多少钱?买下来难道是为了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吗?
举个栗子,一个人囤了100件东西,后来用到了其中的10件。
有人说,这不就派上用场了吗。
问题在于,网购这么发达,超市也就在100米以内,他为什么要囤下来呢?
一碰到打折、促销、量大优惠就买买买,生怕以后再遇不到优惠价,他考虑过自己的真实需求了吗?
很多人没见过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更不知道自己疲于奔命的是什么,匆匆囤下的物品只瞧过一眼,一生恍如梦寐。
正如《小王子》的这句话:
Men set out on their way in express trains, but they do not know what they are looking for. Then they rush about, and get excited, and turn round and round…
(人们乘坐特快列车出发,但他们又不知道自己要寻找什么。于是他们东奔西跑,激动不已,转来转去……)

豆瓣有个小组叫“Fire生活”,核心宗旨就是,减法生活,财务配置,提前退休。

一句话,搞钱要努力,生活要极简,退休要早点。
反观“新穷人”掏空积蓄,换来一堆无用之物,钱如手中沙,转眼间消失不见,精致穷脆弱到不堪一击。
永远永远,不要做“新穷人”。
往期精选: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02 22: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