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给我续写的戏曲《白石记》
我听说DeepSeek能写戏曲(小红书上看到它写了元杂剧风格的戏曲),顿时来劲了,于是我辛苦地整理了三千多字的资料,是我以前打算写王衡陈继儒故事的,叫《白石记》,甚至我还写了第一出《家门》(相当于提纲),然后我把这些资料和第一出统统喂给DS,要求它续写12到20出,它非常精明地选择了最少的任务,宣称要写12出,结果只给我写了6出,然后这6出也很水,感觉资料都没吃透,也没真正用上,还写错了我资料里所表述的内容。剩下6出它建议我来个遗腹子寻亲后续……我顿时满脑门问号,这AI写作水平不行,偷懒耍滑咋就直逼人类了呢!具体情况请见如下:
这是我喂给它的资料和提出的要求:
------------------开始的分割线-------------------------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秋天,干支为戊子,顺天(今北京)地区进行了三年一次的乡试,二十八岁的王衡在这次乡试中以第一名及第。王衡字辰玉,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从小就有才名,十四岁时即作《和归去来辞》以讽喻当时得罪了权相张居正的父亲王锡爵归里,长大后“能诗善书,散华落藻,名动海内。”,按理说这样的才子举乡试第一并不是令人意料之外的事,然而由于其父王锡爵任礼部尚书兼文渊图大学士的显赫地位,却使他遭到无端猜疑。又因牵扯到朝廷中复杂的党派斗争,这件原本是简单的中举事件,一变而成朝中清议派与执政大臣的攻讦,风波所致,触发一系列的纠纷与冲突,直接影响了处于事件中心的王衡的一生。
王衡难以解脱的矛盾纠结,来自于他处世原则与外在环境的冲突,他力求世人不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因特权而弄私弊、仗地位而搞报复的显贵子弟,想在清议与门第之间求取平衡,却只能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为避嫌疑形迹,这次风波之后他“三不试南宫”,尤其当万历二十一年他的父亲王锡爵复出为首辅之后,他只得“闭置一室中,邑邑气尽”、“守如处女,概不通户外之问”如此谨慎自守,使得他父亲的政敌也称为: “时论高其品,而原其心。”然而这样的话一方面是称赞,另一方面却是以他为例,向其他在职大臣的子弟提出质问,对于王衡父子来说,何尝没有受到挖苦的愤慨,以及出于道德舆论的更深束缚?所以王衡愤愤不平的说:“今爱我者誉为南金,憎我者诋为盗贼,瓠落之躯,牺尊沟洫,任人所置,可谓两非其质矣。”
舆论的压力逼得王衡当父亲在位时不敢与试,然而屈辱的名声,又是加诸在他本人乃至全家头上沉重的负担,要想彻底洗雪前耻,非得在科举道路上与人争得一日之短长不可。王锡爵送儿子应举,“拈得两言送之:天日在上,誓不伏盗贼之名;载籍以来,原无锢子弟之律。”其祖母临终前尚看着他连呼“秀才”数声,“盖伤其未遇也”;其母朱氏甚至在重病的情况下,也不让儿子为自己耽误科考,“纳登科录于袖,强遣之。”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已不再是人生目标,而是成为一种“雪耻”的任务,这在王衡实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所以当终于得第,并以极高的名次使“中外帖然”后,他的心情却不是兴高采烈,《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他与试官的一段对话:
王辰玉发解时,名噪海内。后以口语,两度不入试,或不竟试而出。至辛丑登第,则逾不惑矣。房师温太史语之曰:“余读兄戊子乡卷时,甫能文耳,不谓今日结衣钵之缘。”王为悯然掩袂。
长达十三年的科场蹭蹬,忽然得到洗冤的一旦豁然,都使他的心情分外复杂,这一掬酸楚之泪中包含多少委屈耻辱,实在不足为外人道。可是,辛苦中举之后,紧接着却是要履行自己在《郁轮袍》杂剧中许下的诺言,官授翰林院编修后当年,他奉旨南下,即上疏请求“终养”,从此不再进入仕途。“不幸生于相门,为门地所掩,又数十年为功名所缚”的王衡,苦求功名的目的竟是为了弃置功名,仿佛一种黑色幽默,然在他本人,却是将心理重担完全而又完美放下的一个结局。他在辞官后对好友陈继儒叹息说:“吾归非独谢子,且以谢高饶两公。……今两公尚顿田间,而余为瀛洲散吏,安欤,否欤?”可见他虽然已经将那次科场案的耻辱彻底洗刷,心底却难免还在耿耿于怀。
王衡生命中唯一的亮色是与大他两岁的陈继儒的友谊。陈继儒青年时期同王衡一起读书,二人志趣相投。然而王衡要走科举之路,陈继儒却早早焚毁儒冠,入山隐居,成为当时有名的隐士。当王衡尚未遭遇科场风波之前,他就与陈继儒约定,待到功成名就之后,他就急流勇退,要学唐代的王维、裴迪隐居辋川一样,隐居在陈继儒所住的佘山白石峰下。遭遇科场案打击之后,这份归隐之心愈发强烈,但是雪耻的行动又阻碍着他抛弃一切隐居山林,陈继儒屡次相招,他都无奈延期。这一等待整整等了十三年,王衡终于中举洗刷了舞弊的冤枉,随即辞官归乡。不料数年之后,风波再起,使他和陈继儒的偕隐之愿再次落空。
万历三十五年,这一年朝廷加王衡之父王锡爵少保兼太子太保之衔,召还入阁,王锡爵力辞不就,《明史》本传记载他仍然记恨在朝时被清议派言官逼迫下台的事,上疏语诋言臣:“时言官方厉锋气,锡爵进密揭力诋,中有‘上于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等语。言官闻之大愤。给事中段然首劾之,其同官胡嘉栋等论不已。锡爵亦自阖门养重,竟辞不赴。”当言路被王锡爵密揭中轻诋的言辞激怒,对他展开铺天盖地的攻击时,时已抱病的王衡不能不为年老体弱的父亲出头。以前王锡爵在朝时,王衡便是父亲在政务上的助手,时人相信王锡爵打击反对派的举措都是出自儿子的建议,以至于带有讽刺意味地将他比成北宋时协助王安石变法的王雱,以前曾与王衡有交谊的顾宪成等人也与他断绝来往,王衡写信向他们致意却得不到回报,王衡为此一度陷入苦闷之中。这次征召密揭风波,给王氏父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王衡由此病情加重,“医家谓之中郁……盖见家声之辱败,物论之冤诬,以为意气感愤而然。”过后不久,便即呕血而卒。被迫再一次站到与清议派相反面的立场,物议沸然、公论不予的处境,都是使他加速离开这个令他懊闷痛苦的世界的催化剂。
当密揭风波爆发时,陈继儒也被卷入其中,流言认为他代笔写了王锡爵的密揭。陈继儒为了自保,只能与王氏父子拉开距离,等到事情尘埃落定,王衡业已病入膏肓,撒手人寰,王陈的“辋川约”,最终成为泡影。
王衡生前曾与陈继儒约定,谁后死,就为对方的诗文集写序。陈继儒展开王衡的诗文集,反复诵读,挥泪写下这样一段话:
昔者白乐天叙友人文集,烛下讽读,凄恻久之。恍然故人在侧,不知其一死一生也。乃题诗集后云:‘黄壤讵知我,白首徒念君。唯将老年泪,一洒故人文。’悲夫!余乃与君,今日适类此也!临叙三叹,不觉沾襟。
王衡述说自己做过一个梦:卧于莲花池中,看着满天星月,纷纷坠落在身侧。他刚辞官归隐之际,曾同陈继儒游山,题了一首诗:“人生无留影,岁月忽十五。缥缈读书窗,云含乱山舞。斑斑墓草深,暧暧宿微雨。寿比松与柏,于焉纵寻斧。孤泉如络丝,石上声自苦。雀啄游女场,花开酒家土。眼前我与汝,题诗迹已古。”诗意惆怅,恰如他们友谊的尾声。
白石记
第一出 家门
【木兰花】(末上)花前执手言契阔,无计相逢空凝咽。少年不是看花时,白首归欤花已谢。
旋开旋落旋生灭,更有多情赋不得。为君半世惜花缘,误我辋川烟雨约。
【满庭芳】辰玉王生,陈君征士,少年共砚同窗。仲醇归隐,闲筑乞花场。公子花前赋别,约他日、风雨联床。辋川上,无猜鸥鹭,舟楫待寒江。 茫茫,离别易,风波仕路,几换星霜。只生误高门,掩尽文章。半世棘围铁网,恨临了、一瞬苍黄。花飞处,流年十五,和泪晚香堂。
小昆山筑室订花期
宰相门抡元堕荆棘
王公子辜负辋川约
陈征士掩扉白石记
—————
请阅读上面的资料,参考其中已经写好的《白石记》的第一出《家门》(相当于戏曲的提纲),继续创作昆曲传奇《白石记》后续内容,风格要求:汤显祖“临川四梦”。长度要求:十二到二十出之间。
-----------------截止的分割线--------------------
AI深度思考的内容我复制黏贴不了,截图吧,这思考的还是挺煞有介事的:


然后它经过如此思考之后,写作了以下内容:
------------------开始的分割线-------------------------
(续写《白石记》第二出至第六出,拟十二出体例)
第二出 花盟
【陈继儒持卷上】
【步步娇】白石峰前云初霁,松影摇空翠。烟霞老布衣,收拾残经,自扫苔矶。(袖出玉箫)记少年时,吹彻梅花蕊。
(白)老夫陈继儒,自焚儒冠,已隐小昆山十载。昨得辰玉书信,约今春白石峰下赏樱。(抚树长叹)想当年同窗夜读,他作《辋川十景图》赠我,如今画上墨痕犹湿,人间鬓发已斑。
【王衡青衫佩剑上】
【醉扶归】马蹄踏碎燕山月,剑气横穿吴苑雪。十年心事付鹈鴂,归来怕见花如血。(见陈揖)故人别后多清瘦,可还识得旧王谢?
(陈惊起)辰玉!何故白衣素服?
王(悲):家父复召入阁,朝廷物议如沸。此番应试,实为洗刷前耻。(解剑)此去若不得清白,当自刎于贡院门前!
陈(急掩其口):兄何出此不祥之语!(折樱枝赠之)【皂罗袍】且将春色藏诗箧,莫使冰心沾孽劫。你看这樱花,开时似雪落时血。
第三出 棘围
【贡院森然,巡场官持铜锣过】
【夜行船】(丑扮考官上)朱衣暗点头,管甚文章清浊。权门犬,寒门彘,都化作金榜题名客!
(内喊:首名王衡卷至!)
考官甲(冷笑):王阁老之子,必是关节文字。
考官乙(展卷惊):好个"天日在上"破题!此子锋芒太露。
考官丙(阴笑):取则招谤,黜则结怨,不如置之中游。
【幕内合唱】【山坡羊】文章价,秤杆儿斜挂。功名债,算盘珠乱打。黑窟窿里辨龙蛇,黄榜上,都是糊涂卦!
第四出 病谏
【王锡爵病榻,王衡侍药】
【集贤宾】(老生颤声)九重诏似催命符,看残烛照冰壶。(执衡手)儿啊,当年密揭风波后,为父早悟透(唱)麒麟皮下原非鹿,况衰朽难支玉柱。
王衡(泣):父亲何必再拒圣召?
王(剧烈咳嗽,袖染血):你且听这更鼓——【黄莺儿】三更鼓,敲断丞相骨,五更鸡,啄碎老臣心!
(院公急上):老爷!都察院弹章又至,说少爷操纵科场...
王锡爵(目眦尽裂,吐血):苍天!我王家三代清名...(气绝)
第五出 星陨
【灵堂白幡飘动,陈继儒奔入】
【哭皇天】(陈扑倒)昨日书来约看梅,今朝竟作生死会!(抚棺)你说要学王维葬辋川,却怎先卧莲花水?
(幻境开,王衡星冠羽衣立莲池中)
王(笑吟吟):仲醇,你看这满天星斗皆落池中。(指水面)这颗是戊子冤屈,那颗是辛丑功名,如今都化作涟漪散去。
陈(急追):莫去!我们的辋川之约——
王(渐隐):且将白石峰头月,照我寒泉下玉壶...(星雨纷坠)
第六出 叙悲
【小昆山草堂,陈继儒整理遗稿】
【朝天子】(陈提笔又搁)墨未浓,泪先涌,字迹都作秋虫踊。(展《和归去来辞》)十四岁文章今读来,(忽见夹页樱瓣)啊呀!这分明是那年...
(幻听王衡声:仲醇,辋川十景尚缺题跋)
陈(挥毫狂书):【尾声】我为你补上"落樱冢",你怎不回来添"寒泉松"!(掷笔长啸)从今后,白石峰头云,夜夜是归鸿!
(幕落,杜鹃声碎)
(后续可展开科场幻狱、密揭疑云、遗腹子寻盟等线,保持临川派虚实相生笔法)
------------------截止的分割线-------------------------
看完之后,我又可笑又可气,明明告诉它是王衡死了,它为啥写的死亡场面是王锡爵?忘记告诉它剧中的花卉是梅花,它居然就给我编了个樱花,特喵的明朝人赏什么樱花啊!好歹编个传统花卉不行吗?有一说一,它有的台词和曲词,比如科场考官私下商议不录取王衡那段,还是可圈可点的,然而也不符合我的内容。所以,我还是没法让它给我代笔,迟早还是得自己吭哧吭哧去填词写这个《白石记》……
最后结论:AI有待进化,我辈尚有饭辙。如此一想甚慰,支棱起来干活。
知北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抽象家族 (6人喜欢)
- 老鼠申冤 (16人喜欢)
- 署名张懋修谴责张四维的书信 (13人喜欢)
- 前驸马候选者的人生——张居正同年李先芳考 (11人喜欢)
- 被吏部尚书搭救的典史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