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天 原来晏婴这样评价孔子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孔子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那年,鲁国发生内乱。当时的国君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随之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这件事,《晏子春秋》也有齐国视角的记载,只不过封地记载为“尔稽”而不是“ 尼溪”。
《晏子春秋》里说,孔子一行人游历到齐国后,拜见齐景公,齐景公很喜欢孔子,就准备将封地尔稽赏给孔子。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大夫晏婴,却遭到晏婴反对。
晏婴说:“不行。”“他(孔子)傲慢又自以为是,不适合教导百姓;崇尚礼乐、对百姓懒散,不适合治理百姓;喜好修身认命,缺不干实事,不能勤于职守;主张厚葬破费民财,会消耗国家财力;丧葬礼仪要求长时间不停地衰念浪费时间,当不了父母官。”
“人的德行和修养,最难的在于内心,而儒家的人只注重修饰外表,所以奇装异服,过分注重外表行为,不能这样引导和教化老百姓。自从大贤之人死后,周王室就衰落了,礼仪规则越来越繁琐,百姓的行为却日益轻薄,那时世风日下;歌舞礼乐沉闷繁冗,生活中的道德却日渐衰微。如今,孔子却用盛大的乐曲让世风更加奢靡,聚众演奏弦歌鼓舞,让百姓效仿那些个繁琐的上下尊卑进退礼节、以步亦趋的庄敬。他们博学但不适合作为普世做法、他们思虑劳顿却不能使老百姓受益,就算寿命再长,也学不完他们那些个礼教,一个人怕是长到壮年都搞不清他们那些礼仪规矩,攒的钱还不够供他们遵守那些礼乐规矩。”“粉饰歪门邪道来蛊惑世人的国君,很擅长用那些个声乐来愚弄百姓。孔子他们的主张,成为不了世人的典范;他们的学问,也教化不了百姓。您现在要封赏孔子,是用他们那一套礼乐规矩改变齐国的风俗,可不是用来教化、保护百姓的好办法。”
齐景公听完之说了句:“好。”
于是没有封赏孔子土地,而是赠送了一些贵重的礼物;短暂地接见了孔子,但没有问他的道德学问,孔子受接见完就离开了齐国。
不过据《史记》记载,孔子并没有很快离开齐国。公元前516年(也就是孔子到齐国的第二年),齐景公还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也印证了晏婴的评价。不过到了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推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孔子害怕只好仓皇逃回了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参政议政后,直到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这一年春天,齐国送了80位美女乐师到鲁国。当时的掌权人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真是完全应验了晏婴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价。
【典故出处】
《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篇一》:“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