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造与机器制造
日本最近几十年阶层固化社会提供的新就业岗位有限,所以产生了一大批几十年干一个活的手工艺人,比如做寿司的那位,烧饭要烧十年才轮得上切鱼啥的,算是日本版的“工匠精神”。而我们国家最近一二十年生产力飞速发展,现在啥都是机器制造了,包括水果、蔬菜及肉类供应,啥都是大棚养殖的。正因为有了养殖技术我们国人才能吃到这么丰富的水果、肉类:今年车厘子才25元/斤,我记得十来年前是60元/斤;阳光玫瑰本来是高档葡萄,今年超市才卖5元/斤;三五年前的牛肉最起码50元/斤,今年才卖30元/斤。
很奇怪的一个事情:我们国人一边享受工业化生产带来的便利,一边又无比怀念小时候的生活,总觉得小时候的鸡肉香、青菜无污染等。这可能就是人性的自私与贪得无厌吧:一边唾弃现在的生活,一边又离不开现在的生活。试想有谁能够离得开现在的抽水马桶、短视频、便捷的交通?实事求是地讲,现在的人情世故是比我小时候淡漠多了,但我小时候的人情是无效人情:本身也没多少钱还不停地走亲戚,只寻求到了精神安慰对实际生活也没多大帮助。
最近在老家生活,老妈说起我们这里的一款面条:土索面,是一种加了部分盐手工制作的本地化面条,单价6元—8元/斤,相应的超市卖的散装面条卖3元—4元/斤。为什么手工制作的土索面能有一倍的溢价呢?因为它是手工面,买的人觉得好吃点(其实是一直以来吃惯了这个味道,感觉是“小时候的味道”)。
我夏天去临安浙皖农贸城买菜,那些自产自销的老太太们招揽客户的话是:这是自家种的菜,潜台词是我的菜比大棚种的新鲜多了。当然老太太们卖的自家菜价格和批发零售价格是一样的,价格没有高,不过老太太热情无比,比摊贩们爱买不买的态度好多了,这是老太太们提供的“情绪价值”,是他们的比较优势。
在旅游景点玩咖啡店、关东煮店多得很,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围炉煮茶”,看他们也就玩玩手机、看看短视频、拍照发朋友圈啥的,本质上还是为了显摆,向微信圈朋友显示自己闲散慵懒的生活、希望别人点个赞而已。一般我去旅游景点从来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吃小吃,我就纯粹走路看风景、吃米饭。
另外旅游景点卖各种纪念品,最好是手工现场制造的,让买的人现场看到纪念品是如何造出来的,这样就能卖个好价钱,最起码比机器生产的价格高点。比如上次去宜兴女儿想买紫砂材质的手工制造工艺品,我直接说:“我每天给你烧的饭都是手工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