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总结
年底因为科技部项目的事情一直折腾,始终没有静下来心来思考的机会,结果就是拖延症发作一拖再拖。眼看着新一年的1月都要结束了,终于想着推自己一把,即使没有成熟的想法也把这一年零星的思考记录下来。
作为博士的第一年,2024年毫无疑问是很不顺利的。要说清楚一切的根源,还要回溯到23年。23年年底时,我所做的区块链宏观指标研究基本走到了死胡同,导师催促我尽快把现有成果写成论文投出去。也是在尝试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之前自己对于科研的认识有些过于乐观了。因为刚刚正式走上研究的道路,我对于科研应该采用的方法完全是茫然的。所以出于一个好学生的惯性,我完全寄希望于两位老师在组会上的指导(一位是我的导师,另一位是一起合作的老师),23年我应该是全组参加组会最积极的学生,甚至因为着急与老师交流进展催导师开会,也因此被两位老师的“乐观”所迷惑,真的以为自己做的工作有可能投A会。事后我才意识到,科研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读论文保持对前沿领域的了解,其他人关心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而两位老师虽然是博导,可能并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最新的论文,我过于依赖老师的结果就是研究完全陷入了闭门造车,真正写论文的时候完全找不到支持自己的材料。这样的背景下,悲剧早已埋下了伏笔。
24年1月,已经意识到手头的研究可能完全是垃圾的我陷入了空前的焦虑中。但已经投入了半年多时间并且决定转博的我反悔的成本太高,摆在我面前的只有硬着头皮写论文这一条路。为了放松心情,已经不需要上课的我第一次独自旅行,计划了去福州的行程。由于时间太远细节已经记不清,还好当时还写了几篇游记,也是很难得的人生体验。
寒假和爸妈去广东旅行,一转眼回来开始工作已经是三月了,我开始艰难地撰写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导师为区块链项目组的同学选择了BCRA这个会议让我们投,说好处是中了之后可以自动转期刊。对会议期刊好坏没什么概念的我自然是听从了导师的安排,没想到这是噩梦的开始。五月第一稿,七月去开会改第二稿,九月第三稿,十二月第四稿,然后在25年1月给我拒了。虽然说我确实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太好,但是如此长的修改周期、让人交了大笔钱又去开会presentation最后落到这样一个结局,不能不让人愤怒。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组里情况的不断变化,我对导师的信任也越来越少。虽然论文修改的过程中,一遍遍陪我修改的大师兄大师姐、一句句话帮我修改的导师都给我了我不少帮助,但是这些细节的东西不足以改变研究本身的价值。我被迫意识到,读博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考虑到导师能提供的有限的帮助,自己面临的很有可能是到了最长年限也无法毕业的悲惨局面,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毁在了读博这个决定上(尤其是看到水平接近的室友已经去互联网公司挣大钱了)。
索性迷茫之中还有一线希望,在意识到区块链项目注定没有好结局之后,大师姐带着我和另一个师兄开始了每周定期的小组会,分享和讨论最新论文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师姐结合我的第一篇论文给我的大方向是时间序列异常检测。这也是24年下半年,在反复修改论文和毫无意义的上课之余我的主要工作。尽管总是被其他事情打断,但是断断续续地我也积累了一些对这个领域的认识,也开始自学深度学习相关的知识,开始尝试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时常感受到一种诱惑,希望第一篇文章能有人手把手给我演示一遍从idea形成到做出来的全过程,而不是现在这样盲人摸象一般在近乎无穷的可能性中徘徊。但是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和做梦中彩票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别人这样费心费力又怎么可能把一作让给我通讯让给我导师(还要做出好成果)。我想博士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面对不确定性,在没有路的旷野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虽然现在我还是时不时会陷入焦虑,也仍然在纠结区块链的这篇垃圾是扔掉还是继续投,但是一想到现在自己没有经济压力、亲人身体健康,未来有着无穷的可能性,觉得情况也许也没有那么糟糕。前两天和老朋友们聚会,发现大家过的都不是那么顺利,可能人都容易夸大自己面对的困难,而只看到了别人的幸福吧。
瞎扯了一通,终于能结束沉重的科研话题,聊聊今年一些新的灵感了。
首先引入受泽铖王启发提出的“沉没定律”——从广义上讲,意为不对已经显露败相的事情抱有幻想,减少内耗及时止损。第一个例子就是在读书上,我发现很多书在阅读5%/10%/20%/50%不等的范围后,就已经明显没有让人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了。之前出于部分强迫症的考量,总想着强忍着读完,但是目前来看,我没有读过任何一本书是前面特别无聊熬过去之后就变得特别好看的,烂总是贯穿始终。应用沉没定律的一大结果就是24年的阅读量险些创了新低,有大量开了头却没有读完的书。我没有觉得特别遗憾,说到底书不见得就比其他娱乐方式更高贵;阅读作为一种消遣方式,如果不能起到放松精神或者提供智力愉悦的作用,真不如去刷会短视频。第二个例子是游戏,它可能曾经好玩过或者陪伴了我一段重要的时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手游的本质使得很多游戏日常变相成为了玩家每天要打卡的任务,娱乐手段反过来成为了一种负担,也许这也是新时代对人们注意力的争夺导致的异化?第三个例子感情问题就不展开了,24年简直是折腾得一团糟。某种程度上说,沉没定律是广义的断舍离,人生苦短,25岁也许都过去了人生的1/3,不能把时光荒废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第二个有意思的洞察,我越来越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游戏。人们经常称赞某个游戏的设计有丰富的探索空间(例如天赋加点、科技树),或者支持高自由度的选择(多样的选择走向不同的结局),现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特性的终极体现?当然我知道,人们对游戏的偏爱一定程度源于具体数值的反馈,在游戏里推进和npc的关系有好感度的增长,现实中和人的关系令人捉摸不透;在游戏里技能的提升有着直观的体现,现实中学习一个技能却可能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有着相同的本质。给定需要考虑的条件,在现有信息下找到最优解,人生的选择就变成了游戏的选项。以“今天吃什么为例”,需要考虑的条件包括一天中摄入的营养分配、价格、饱腹时间、食物对心情的影响等。这段写的不是很清楚,我也没有特别想好怎么描述,但是这个视角经常给我一些意料之外的启示。
在第二个洞察的基础上,我尝试提出博士生活的第一定律——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奏为最高优先级的主线任务。从长期的视角来看,科研生活作为一场至少持续四年的马拉松,要跑得远的前提是跑得舒服。村上春树在散文中曾提到养成习惯对于作家的重要性,我认为科研也是如此;除去为了赶会议截止时间不得不加班之外,找到一个“不觉得在勉强自己”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平衡点是很重要的。硕士的假期完全没有了作业,却往往过得有些虚无,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我觉得就是失衡导致的。人天生需要一些有挑战性但又不至于完全没有希望完成的工作,从中能够获得意义感,游戏的乐趣其实也是异曲同工。这个寒假甚至觉得玩多了想要做会科研换换心情,这当然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我想做普世价值上的“正事”多少是会给人满足的,让我觉得这一天没有虚度(其实写作不算正事也会给我类似的感觉,有没有可能财富自由转职成为作家啊乐),到休息时间看书打游戏也会觉得更爽。不过相比起工作,博士面临的一个难题可能在于努力是没有上线的,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永远没有尽头,没人知道应该多努力合适。这里只能搬出老生常谈的鸡汤——“过上自己理想生活的最好时间就是现在”,不存在博士期间拼命毕业了就能躺平的分界线,因为后面还有优青杰青非升即走等等,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选择的代价并接受它。博士生活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对自己时间安排的自由度上,如果这时候都不能充分利用,工作之后只怕是更加艰难。
人生有着无限的可能,我是突然才意识到这一点的。在游戏里,受限于开发的工程量,自由度必然受限于作者的实现,现实却不会。好久之前看随机舞蹈表演时候,我想如果自己有一天也能这样自信就好了,但是并没有人拦着我不让我去跳,真正限制我们的只有心魔而已。在一个意外的契机之下,我在年底挑战了自己的第一次团课,就像我预料的一样地狱,带来的心理阴影久久挥之不去。但我想,这也是一种突破,不在于跳舞这个事情我会不会坚持下去,而在于告诉自己“我可以战胜自己的胆怯去尝试新事物”。25岁相比18岁刚进入校园时候也许已经太老,但是人生的序幕才刚刚拉开,我随时可以开启一个新的尝试,比如学一个乐器,掌握一项技能,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下,这种尝试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坏在前路叵测、四顾茫然,好在希望尚在、一切皆有可能。
最后补一个小插曲,24年因为定向长期蹭刺哥和飞姐的车,终于意识到了开车是一项多么实用的的技能。参考“游戏人生”的思路,我想象驾驶技能也有一个熟练度条,每次回家练车就增长一点点,经过半年的练习,终于从最初的高度紧张、战战兢兢,到自己开车上路也应对自如了(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处理事故的考验)。这可能算是24年最实际的进步吧,尤其是考虑到开车技能一旦熟悉了就很难忘记,相比起不用就遗忘的知识,不练就萎缩的肌肉和体能,练习开车技能简直是“必点技能”(狗头)。这样高“性价比”的技能应该多点一点,不如今年争取克服对水的阴影把有用学会好了hhh至少这个目标只需要战胜自己的心魔,比找对象简单多了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