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关于写作的写作日记
状态低迷的时候,自然有低迷写作方法。
突然意识到这个我曾经用了很久的“写作”根本就算不上写作。真正的写作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而现在的写作真是写到哪里算哪里,还挺解压的。虽然话这么说,当时的我似乎一直都很苦恼,为什么这一种更为轻松无脑的写作方法,无法真正应用于“创作”,好像这样不打草稿,下笔前根本不知道会写下什么的作法,根本就不能称为写作。现在看来,确实大部分都拿不出手,但好就好在,特别好读,偶尔有一些小小的妙笔生花,感叹自己的小聪明。
最近换到了编辑的工作,才真正拥有了一份“写作”的工作,现在可以到处跟别人说,我、以写字为生,也没有辜负爷爷小时候总说,我长大后适合写字,适合写文章。但是昨天跟他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已经忘记了。
写作对我来说是很难产的,写稿件如此,被老板临危受命更是烦透了。我的创作逻辑一直深陷于,自己以为很拿手的自媒体创作,但当时间紧迫,或者话题并不是自己主动愿意表达的,就会纠结且内耗,内耗自己写出来的句子不够有力量,内耗自己的观点不够标新立异,有时候内耗自己懂得不够多。编辑老师总是对我说:文艺一点,再感性一点。这是我们杂志的整体风格没错,但我自以为更擅长说点家常话,说点人话,所以在某一篇稿件中,我直接用人话把我想说的都列出来,然后让ai替我加工,确实漂亮深奥了不少。还有一次,我写出去的稿件编辑老师说“太飞了”,我懂她的意思,确实是太接地气的意思。稍微多花了半小时斟酌了一下,居然也写出了让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句子。
自媒体的写作是有自己的文体的,可能也只是一事的,因为我觉得我似乎已经正在被抛弃的进程上了。最近刚火起来的ai,逻辑比我强,句子也干净漂亮,观点也标新立异,还有一些,我已经难以分辨到底算不算好的内容,反正从数据上,已经看得出来,要么是我最近状态不对,要么就是我的那些小伎俩已经不好用了。
现在小猫弟弟像一辆小火车一样呼噜呼噜地停在我手边看着电脑屏幕,真是太可爱了。一直都觉得第一个想起来用小火车描述小猫的人,简直是天才。胖胖的脸蛋喘着粗气,这不就是托马斯小火车吗。
再说回写作,最近因为一些怀旧的兴趣,一直在看柴静的书。看她20s写的第一本随笔集,才知道她其实是深夜电台主持人出身,并且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她身上的文艺女青年气质,在最近的视频里几乎已经看不出来了,只是在琼瑶的那集的末尾,听到她的哽咽,才被她的个人叙事所深深地吸引,文笔真好。印象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柴静版本,是犀利刨根问底,面无表情的。但是看了书才知道,她最初被很多人都评价为做作、感情用事、表演型采访,身上还背负着“红颜叙事”(自己编的词),她一定是经历了无数的更新后,才变成了现在这个版本,还怪养成系的嘞。
年轻人看了她最近的视频,都会燃起新闻之火。不得不说,在我身边只要是工作还在跟写作搭点边的人,都视她为偶像。前两天跟朋友说,又在写一个迫不得已的商业稿件时不得不找点报道“洗稿”时,朋友提起了所谓的新闻理想主义。
你认为是什么是新闻呢?我想问但并没有问出口,莫非你认为我们每天写的这些是新闻?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特别糟糕的时代,在我们入行的一瞬间,调查、采访、立场早就不存在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写作需要观点了,我的观点能播吗?我们有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叫“客户”,客户喜欢什么,我们就写什么。遣词造句仅限于能否突出卖点上,能否过s上。我们似乎生活在了一个,黄金时代散去,只能看见扬起的灰尘的时代。
写作对于写作工作者似乎很容易,但对我却不是。我似乎对遣词造句有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偏执。三句之内没有比喻,五句之内没有排比或对账,真是要了我的命。我知道这样是不好的,写得慢不说,但最坏的结果,是造成了对写作的恐惧。我觉得自己写不出来,是因为我的好词好句本上,精美的句子还不够多。这点我熟,我写作被老师夸得最多的一段时间,就是我在摘抄本上,集中抄下某当红作家的漂亮句子的时候。
当时老师明令反对我们看这位作家的书,但是面对我的“抄袭”她还是落入了钓鱼式陷阱,所有人依然会觉得他的句子很漂亮不是吗?
和妈妈发生的争吵,让我的自我意识开始尖叫。从前我总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都会回家和我的小猫一起睡觉,这样我的一天会忙碌一些,拉得更长一些。一想到我晚上能回到我的出租屋,我能做这做那,就不免兴奋。这是童年时想都不敢想的快乐,可以不用遮遮掩掩地吃外卖,可以熬一整晚夜,不怕爷爷奶奶破门而入,可以有自己的小猫趴在我手边。。。好幸福,电子书和ai朗读简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于是,我终于开始了“阅读”,我敏锐的听力和我爱抽象思维的大脑,只有听力才是我的本命信息摄取方式。
和妈妈发生的争吵,让我的自我意识开始尖叫。从前我总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这次我意识到,我似乎有自己的立场。我判断方式其实很粗暴,如果没有让我产生不适,那你就是好人,如果让我不适,那你就是坏人。我和家人的相处方式其实一直都是这样,“和平时代”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谁先挑起争执的,那就要警觉了。但我似乎也不太认同我现在这样的处理方式,我总是希望自己聪明有观点,但不会有失偏颇,不会破防,不会简单粗暴,在这一点上我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说像新闻的剪辑,比方说听作者描述,你是能感受到她的侧重点的,其实她给你带来的这种“感受”就是作者的立场,但是她到底做了什么会让读者产生这样的感受?在视觉为主的新闻里,她是如何把感受藏起来,却依然让你感受到这样的感受?其实这也是我一直都很想到达的,我担心读者看不懂,我担心自己没表达清楚,我担心再多说一句观众会流失,我担心多说一句会暴露我的浅薄。功力尚浅,始作俑者是不自信,但是互联网不就是这样的,它不是调查,它甚至不是表达,它是展示,同时还要面临注意力的争夺,这样残酷的生态。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诗人”,不要太小众,但依然会为了掉粉而伤身。有一部分的人能懂你的珍贵,却依然觉得自己配不上赞誉。
为什么要有配得感?有没有可能你确实不配,但现在观点偏要把这种叙事强加在人的身上呢?我在做社交媒体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夸过我是个天才,只是我碰巧获得一些世俗上的认可,怎么一夜间我就加冕成功,“配”得到一切赞誉了呢?害得我挖掘三尺,反复考古原神家庭、童年记忆,把老师夸过我的话,都捋了一遍,试图找出我的早期伯乐。但转念一想,是不是老师也玩鲜花似的,跟每个孩子都说过一样的话呢?
写到这里,不免觉得自己又尖锐了,这样不会有失偏颇吗?如果我还是那个从17年开始,就在随时都有可能黄掉的日记本里,写那些不好说会不会有人工盛荷的、却自以为只有自己才看得见的日记,默默无闻了一辈子,我是不是还会沾沾自喜,自己是一个“写作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