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害怕你们都出国
刚才看了一个视频,很受震动。一个大约30岁左右的男士说“我将来一定让我的孩子入澳大利亚国籍,因为他们对自己人非常尊重,却对外国人极不友好,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
20年前我看到这样的言论,肯定会腹诽大骂。可我现在很理解他。
时间会让很多真相显露,儿时的我只会面对贫穷的环境感到愧疚。我会感觉因为自己的能力微小不能帮父母而自惭形秽。尽量节衣缩食,有病不医。直到后来我名列前茅仍然自觉愧对父母。他们却宁可买电视、建房子,都不肯为我买一张书桌,或许是因为给姐姐买了收音机,给哥哥买了书橱,到我这里没有钱了吧!我尽量掩饰着,不让不被爱的梦这么快醒来。
在愧疚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梦碎是很残忍的。我接受不了。
我慢慢认识到他们的局限,父母也是不被偏爱的那一个阶层,是大家长让他们交公粮,出夫。是队上不偏爱不会送礼的父母,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祖宅,迁村别居。
从爷爷那辈家长所做的选择就是放弃弱小,保留帮手。父辈所做的当然也是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我有一个梦想,在梦里,大家平等兼爱。我们不舍弃那个家,也难以却国。 这就是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我知道,无论在哪里,都需要我们,一草一木的勤劳建设,才能有小康。可是如果是大家长自己嫌人多了费粮食呢?那或许就表示我们一滴滴汗水积累的爱巢只是空中楼阁,需要另觅爱巢。
看一下周边吧,江西那么冷的雪,西北吃饺子必蘸酱油的规则,江苏坠落的翔宇,鹤壁禁止律师出庭的厚墙。似乎都在表示中国人太多了。
从女儿小时起就被告知,你将来不是我们家的人。但是大了却必须面对嫁人,被吃。还不能反抗。小谢的反抗不就被嘲笑了吗?但你离婚了还是没有你的宅基地、还是要再嫁人,但凡你说一句话就被冠上不爱家、国,被封杀!玲玲姐姐不就被封了吗?当年的一张桌子,现在被炸的烂尾楼,那不就是赶人的态度吗?
我不知道清亡时,八国连军入城百姓引领是否真实,因为知道真相也是不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