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根治讨好型人格

The deepest love is self-love.
戒不掉讨好型人格,就过不上想要的生活。
惯于讨好的人,只可能在工作生活中被榨干,到最后一滴自我也不剩下。
要掐住命运的喉咙,跪着是使不上力气的,今天就聊聊讨好型人格站直的心法。
讨好=创伤反应+奖励机制
讨好人格与创伤紧密相关,它起源于不被接纳或者情感忽视,养成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换取安全感的习惯。
在《不原谅也没关系》中就提到了4种创伤反应,简称4F,战fight、逃flight、僵freeze、讨好fawn。讨好就是其中的一种。
创伤是讨好人格的驱动因素,之后不断强化这种人格的,是外部环境的奖励机制。
社会不鼓励人独立思考、拒绝权威、听从内心声音、为自我设立边界,而是更倾向于奖励符合别人期待、“让别人舒服“的人。
结果就是讨好成了一张社会通行证,你发现讨好迎合时,一切似乎变得更容易,或者说进入了表面和平的休战期,因为讨好时强压下来的需求,最终还是要演变成各种情绪债务的。
大脑在考试、升学、就业这样层层叠叠生存机制的训练下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当你几十年都在重复着讨好父母、老师、同伴、老板的模式以后,讨好这条脑回路已经根深蒂固了。
如果现在告诉你,你能够从天而降直接获得认可、不需要任何“掮客”,这种想法自然而然会让你觉得十分疯狂。你本能地就会想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简单到像一个骗局。
你会说“我就是喜欢下苦功夫去讨好,什么东西是我辛辛苦苦讨来的,心里才踏实。”不管这样东西是什么,钱、性、爱或是赞美。
又因为你已经非常习惯于把判断“对和错”的主权交给权威人物,所以同样的关于“满足、幸福、平静”的主权,你也会习惯性地向比你更权威的人去讨。
这种模式一旦被你的自我吸收了,你就变得特别享受“努力、无私、乖“这样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的逻辑就是必须越来越努力、越来越无私,才能持续获得满足感。你会告诉自己,只有这样的我才值得被爱,而很难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可以爱自己,什么理由都不需要。
所有的理由和标准,首先是外在的,继而被内化了,你被吸收进了大世界的规则里,成为这一套运行逻辑中的一份子。
一旦进入这套逻辑中,其实是无解的。无论你的事业有多么成功,你都不会满足于当下拥有的,因为这个指标永远都可以翻两倍、翻三倍;无论你怎么讨好父母、伴侣、老板、孩子,他们的反馈都喂不饱你,慢慢地你就像个瘾君子一样,极度渴望吸食他人短效的认可,嗨上一秒又开始追逐下一秒。如果你很努力,别人还不认可你,那你更加苦涩,因为你心目中付出-认可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如何一次性根治讨好?
既然讨好型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一点点被奖赏出来的,要解除这个机制,就要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另一种奖赏机制去替代。
方法是什么?非常简单:直接给你自己你想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赞美、认可和爱。
这听起来很反常,甚至你会怀疑是否可能,是否仅仅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但这就是根治讨好的作弊大法。
难道那么多人费了老大的劲、一层层爬梯子才获得的价值感和认可,我自己就能给予自己么?
没错,你可以。
当一个人觉醒以后,不再用二元视角来看待这一切,不再“我是我,你是你”,你就会想既然我和他人没有分别,那么他人给予我的,我也可以给予自己。你会开始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快乐承担起责任,内在积蓄了足够的爱与满足以后,会满溢到世界中。这种情况下你不会想要操纵别人给你认可,你会更少地指责、抱怨、想要改变别人。
第一步 替代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你进入一种相对孤独的状态。孤独在某些人看来是很可怕的,但穿越了这段时期反而会让你找到内心的饱满,过度到人与人之间真正健康的关系。
打破讨好链条的起点是对自己承担起100%的责任。
很多时候人类的快乐来自于分享,你有了任何的成就,如果没有人与你一起分享,似乎就没那么有意思。但人的精神成长和内在意识的扩张,很多时候是无法和他人分享的。你必须能坐下来,一个人平静地去享受这种满足,不去想“我要马上记录下来”,“我要和人讨论”,“我要拍张照片”,仅仅是让自己浸润在这一刻里而已。人都会有下意识的分享念头,但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在人为地制造出“他人”,破坏本来独自一人也很完整的瞬间。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一个人获得完整的精神体验,是在一次冥想课上。夕阳突然透过窗户射进屋里,打在我的脸上,我原本闭上眼睛躺在迷雾中,突然感觉到眼前开始出现一团朱红色的晕染,像心脏一样搏动着变大,直到把我的视野全部包裹住。在那两分钟内我的心完全处在明亮和温暖中,感到很轻松,可以去过自在的人生。 清醒以后虽然有强烈的欲望想问问躺在我身边的人:你脸上有没有被光照到?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去问,学着让所有事自然而然地发生。
如果下一次你看到任何美丽的风景,拍了好看的照片,看到有意思的书或是文章,不用第一时间分享给任何朋友爱人,仅仅是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体会你感受到的那种开心,就足够了,不需要任何人回应你,这多么有趣,你多么有趣。你看见了自己,本身就够了。
第二步 边界练习
经过了以上训练以后,你已经不需要别人来认证你,你就像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宇宙中一样,你很享受你的生活。但人是社会性动物,脱不开关系,所以你还是要走出去建立关系。
好在建立关系之前,你已经经历了脱敏的过程。当你达到这个阶段时,你和他人之间不再有讨好的黏黏糊糊,过去那种“你追他跑”的张力消失了,此时的互动反而是最自然、最正常的。你会真正享受社交生活,不再是为了获得认可。你依然可以像所有人一样组队玩乐、组建家庭,只不过这种交往变成了蛋糕上的樱桃,而蛋糕这个主体,已经被你丰满的内在夯实了。
为了巩固这个新的奖惩系统,还需要做边界练习不断训练新的习惯。
边界发展的规律分为3个阶段:
- 初始阶段:讨好。没有边界的。这个阶段的关系最容易崩盘,往往以老死不相往来收尾。这时人还没有边界意识,倾向于在关系中完全敞开自己,渴望和对方紧密捆绑,往往过度参与彼此的生活。这种关系亲密感满分,但期待越拉越高就容易落空,常因为小事由爱生恨;
- 第二个阶段:替代机制不稳,边界僵硬。随着人生经历增加,负反馈不断积累(过度让度自己、不被尊重、受到伤害),就会想要设边界,明确自己的“心理领地”。如果双方都意识到了边界问题,有机会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一方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会因为被拒绝而生出不满,渐行渐远;这时的边界往往过于僵硬,或是逃避沟通,也会导致关系终止;
- 第三个阶段:替代机制稳定,边界流动。上个阶段以后,人对自己捍卫边界的能力感到自信,重新变得敞开,知道即使发生冲突,自己也能保持独立和舒适,对他人的依赖小了,关系中的张力减小,此时又可以安全地暴露脆弱,也不至于向任何一个人过度倾倒,进入这个阶段的关系最长久。
边界本身又分为4个层次:
- 物理边界:最直观的生物学范畴,身体表面的皮肤和黏膜层即是物理边界。花点时间抚摸身体的每一寸皮肤,体会实实在在与身俱来的边界感;
- 能量边界:进入心理层面,把你隐形笼罩起来的一个能量bubble。能量边界帮助你区分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让你更加清晰地了解哪些情绪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是他人投射的。
- 内在个人边界:最容易被忽略的边界,是你与自己之间的承诺。设定与自己关于健康、休息、娱乐等方面的约定,帮助你避免过度工作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约定能够保护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防止自我伤害。
- 外在人际边界:社交层面,是人际交往时你的内心法则,根植于你认为自己值得被如何对待。
这4个层级的的实操难度从易到难。讨好型人格可以从内在个人边界入手,先学着尊重自己的边界,工作狂学着适可而止,拖延症学着无情执行。
当你从自己这里获得了足够的价值感和信任感,再去练习对外“说不”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如何通过精神训练强化主体性、定位事业主线、实现身份转化,欢迎查看项目详情:https://simplyjian.com/consult
相关文章:

想要洞察真实自我、释放内在潜能、构建主体性、尽享自治的生活方式?Welcome,欢迎你私信与我联系。我的咨询项目融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疗法、心身医学等跨学科理论,利用冥想/催眠探索潜意识,包含清晰的主题和明确的步骤,附赠Notion详尽的操作系统,很多想要突破自我、转型成为独立创作者/创业者的女性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如果你感兴趣,在我的网站https://simplyjian.com/consult上可以找到更多内容。

Jian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主体性进化的7个阶段 (23人喜欢)
- 5个步骤穿越灵魂暗夜 (16人喜欢)
- 为什么焦虑回避依恋找不到人生方向 (26人喜欢)
- 如何重置潜意识跳出“业力循环”? (41人喜欢)
- 心灵的4个面:INFJ的进阶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