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 春申君黄歇行迹图:咸阳、淮北、曲阜、苏州、湖州、无锡、江阴、上海、寿县、淮南。”
最近读《史记》读到《春申君列传》,发现近些年到处晃荡其实也已经去过了很多春申君走过的地方,作此《春申行迹图》,算是为近年读书和访古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01—新郑华阳城&荆州纪南城
春申君黄歇与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四人“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1】,有“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4】之誉,在战国末期东方六国“约从离衡”的过程中对抗秦国的东出。与魏、赵、齐“三公子”相比,春申君却也有着其特殊性:三公子都是三国王族亲属,因血缘关系自然而然就成为一方封君,黄歇的出身却相对“寒微”,得以成为封君也是因其“辩才”与“急智”。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联军攻打韩国华阳城,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将白起闪电出击,俘斩赵魏联军十五万人,此战是为华阳之战。

华阳城遗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郭殿镇华阳寨村。

华阳城遗址平面呈束腰式长方形,周长约2600米,南墙西端被村庄占压,北城墙及东墙、西墙的北部保存较好。北城墙基宽15-30米,城墙高6-8米。城墙的四角和四边中部分别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用于守城和瞭望【3】。


华阳之战前,白起兴兵伐楚,攻破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城),迫使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郢(今河南周口淮阳)。华阳之战后,“素轻”顷襄王的秦廷有意挟新胜之威,与韩、魏两国合力伐楚。此时,因“游学博闻而善辩”的黄歇受顷襄王派遣出使于秦都咸阳,危局之下,黄歇果断上书秦昭襄王,向其剖析利害,这才暂缓了秦国南征的步伐,为风雨飘摇的楚国又续上了一口命。



02—秦都&淮北
上书昭襄王止战之后,黄歇与楚太子完(楚考烈王)一起为质于秦都咸阳。而黄歇在咸阳为质的生活,一待就是十年,直至楚顷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顷襄王病重,秦昭襄王本想挟制太子完,以换取更多利益。黄歇献计太子完“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2】,使得太子完顺利归国登基,是为楚考烈王。

考烈王顺利继位后,黄歇也回到楚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2】,就此淮北成为黄歇封地,“春申君”也正式成为黄歇的封号。史记并没有明文记载春申君受封的淮北十二县是哪些,今天淮北市濉溪县还留存有临涣古城,或许也是昔日春申君封邑之一。临涣古城城址平面呈现凸字形,南北长1394米,东西宽1409米,周长5605米,总面积约195万平方米。城垣系夯土筑成,基宽约35-50米,顶宽约5-8米。城上有角楼和烽火台。据记载宋国置临涣为钲邑,汉代为钲县,元代县废,并入宿州,此城或与此有关【1】。



03—曲阜
楚顷襄王八年(公元前256年),春申君领兵北伐,次年灭鲁国,史记评曰“当是时,楚复强”【2】。曲阜鲁国故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四角呈圆角。实测城垣周长11771米,其中,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城基宽在30-50米不等,城墙残高尚余10米左右【3】。



04—苏州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以淮北之地地近齐国,设置郡县更有利于与齐国的战争而向考烈王请求徙封于江东,春申君开始以故吴墟(苏州)为城。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2】。
苏州城自此成为春申君的江东都邑,春申君封于江东期间,大兴水利建设,使得苏州水土丰饶、民聚物阜。苏州人民感念春申君功德,在城中为春申君立庙奉祀,后来还将春申君奉为苏州城隍神,立神位于城隍庙中以供奉祭拜。
苏州春申君庙:庙原在子城内,明洪武四年(1371)移建于王洗马巷,清乾隆四年(1739)建大殿。咸丰十年(1860)毁。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坐北朝南,依次有照壁、头门、戏楼、前殿、后殿等。为道教活动场所,一度散为民居,1990年归还道教并修复【8】。


苏州城隍庙:始建于唐代,址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在雍熙寺基重建。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同治年重修。1951年庙产租给华东税务学校后为苧麻纺织厂使用。山门与明代牌楼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83年工字殿寝宫毁于火后。重修后归纺织装饰品公司使用。2001年庙产归为苏州市道教协会使用(引自城隍庙2004《苏州府城隍庙重修碑》)。



05—湖州
今湖州南郊的金盖山下、东苕溪西北存有下菰城,下菰城“以城面溪泽,菰草弥望”故名。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徙封江东之后,在原有旧城基础上进行增筑,置菰城县,以下菰城为县治。
《太平寰宇记》引“《吴兴记》云: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青楼连延十里”。又云:“废菰城县在周南二十五里,《郡国志》云:春申君立菰城县”。宋谈钥撰《嘉泰吴兴志》亦云:“县治即《郡国志》所谓春申君置菰城县也,见旧图经。城内又有子城,见旧编。重城屹然,工役甚固。”【5】
现存下菰城遗址总面积约68万平方米。分内外两重城垣,平面均呈圆角等边三角形。外城城垣周长约2000米,内城周长约1350米。城垣平均相对高度9米,顶宽5-7米,底宽约30米。下菰城是湖州建城之肇始,也是浙江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先秦古城遗址。




06—无锡
过无锡
宋 文天祥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位于无锡北塘区吴桥东侧大运河中的黄埠墩,又名小金山,是古芙蓉湖中的一个小墩,黄埠墩呈椭圆形,面积220平方米(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仅20米)。因战国时期,楚春申君曾疏浚芙蓉湖而得名。作为大运河无锡航道的风水枢纽,黄埠墩被称为“天关”,又因该墩是惠山锡山余脉,墩基为岩石,故保留至今,成为大运河无锡航道中的天然地理坐标。唐宋以来,建有寺院水阁。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被拘北行时曾宿此,留有《过无锡》七律诗。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到此,并题匾作诗。原建筑已毁。1982年移张元庵戏台于此,并更名“正气楼”【8】。


无锡锡惠公园内天下第二泉南一百米之惠山东麓有春申涧,相传战国末年春申君黄歇于此涧饮马而闻名,是以又称黄公涧。春申涧侧有春申涧石坊。春申涧坊原为清末四柱三间冲天式旧石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移建至此而成。牌坊正面额坊上刻“春申涧”三字,系1959年张曙所书,石楣间雕刻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中国结、如意、蝙蝠、鹿等图案,华表上镌刻祥云等颇有民俗色彩的纹饰,形制古朴,比例匀称,造型美观(引自景区介绍)。春申涧中流有“卧云石”,为略呈长方形的巨石,长1.95米,宽1.15米,高1.17米。上镌楷书“卧云”二字,落款“二泉山人”,即明正德时南京礼部尚书邵宝所书(引自景区介绍)。



07—江阴
江阴素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所以江阴境内也多有与春申君相关的古迹。
江阴城北黄山得名于春申君黄歇之姓,黄山东西长3.2公里,南北1.7公里,海拔91.7米,此处江面仅1.25公里,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清康熙二年(1663)始筑炮台。1840-1948年间,清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在黄山上筑多处炮台和军事设施【8】。



江阴城北君山即得名于“春申君”之“君”,现君山西麓立有春申君衣冠冢,原有清乾隆初江阴知县蔡澍所立“楚春申君黄歇之墓”墓碑,后于浩劫期间失散【8】。2009年根据史料修复。春申君墓之外,君山之上还有建于光绪六年的武庙和同治光绪年间的东岳庙【8】。



江南一代太湖之西古曾有芙蓉湖,自春申君开始,疏浚芙蓉湖、引水造田的工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现在古芙蓉湖已不存,仅在江阴城北还留有芙蓉湖公园,也算是对古湖的一处纪念地吧。

江阴市申港镇的申港河据传也是春申君疏浚开通,故以“申”为名。今申港镇上还建有春申公园用于缅怀春申君开发江南的功绩。


08—上海
春申君移封江东之后,开拓江南,上海也存有不少春申遗迹。黄埔江之命名就是为了纪念黄歇而来,上海简称为“申”也是来自于春申君。除黄浦江外,上海现存的很多地名都和春申君有关,如铁路春申站、春申路、地铁春申路站、河道春申塘、春申桥等,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还建有一处香火旺盛的春申君祠庙,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在一直对开拓江南的春申君崇祀不绝。









春申村的春申君祠为2003年新扩建,扩建之后的春申君祠成为一处河道中的“孤岛”。通往祠庙就必须通过连接河岸和祠庙的清代深青桥,而桥头一侧也立有清代“菜花泾贞洁坊”。


09—寿县&淮南
春申君
唐 杜甫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国春申君黄歇主持韩、魏、赵、燕、楚五国合纵共同伐秦,函谷关外秦兵出而诸侯败走。时楚都陈郢距离秦境仅有一百六十里,惧怕秦人报复的楚国谋划迁都,因寿春一地“名川四带,有重险之固”【6】,"楚于是去陈徙寿春"【2】,寿春(今寿县)也就成为最后的楚都。

身在寿春的春申君在五国合纵之败后已是招受楚考烈王的责难,因此与考烈王之间愈发疏远。年老昏聩的春申君自我思量着存身之策,不顾门客朱英的劝阻,将怀有自己身孕的门客李园之妹献入考烈王后宫,希冀以此在考烈王故后还能保身存贵。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考烈王死后,“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2】”
寿春虽是最后的楚都,但是旧日寿郢所在地却并不在今天的寿县古城。现今寿县古城是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依旧址重筑,而通淝门是寿春城南门。通淝门内有一龛,龛中立有“门里人”碑,记载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被门客李园遣人刺杀于此的历史故事。而通淝门外春申广场也立有春申君像以作纪念。



今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沈郢村北有一战国古墓:黄泥孤堆,墓封土高约12米,底径约60米【1】。据清《凤台县志》记载,这里有可能就是春申君黄歇之墓:“《旧志》春申君墓在城内东北今人指县署西大官塘中土堆为春申君墓,又县东隗家店西大阜名黄歇冢,或是也。【7】”


后记:自2012年移居南京以来,活动区域多为江浙沪皖一带,对于北方诸省之古迹探访就不是那么便易了,是以虽知春申君曾解邯郸之围,另曾带领五国联军兵临函谷关,却一直没有机会寻访邯郸城遗址和函谷关遗址。即便说到江浙沪皖,也因受限于本人鄙薄的见识,想来对于江南春申遗迹,也必定会有疏漏。如若承蒙有耐心读到这里,还请留言指点您所知的春申遗迹,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
【2】西汉 司马迁 《史记.春申君列传》
【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文化旅游局: 《河南新郑市华阳城遗址东周遗存的调查与发掘》,《考古》2013年第九期
【4】西汉 贾谊 《过秦论》
【5】劳伯敏: 《从下菰城的兴衰看湖州治址的变迁》,《东南文化》1989年
【6】《嘉靖寿州志》
【7】《嘉庆凤台县志》
【8】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
【9】西汉 司马迁 《史记.楚世家》
【10】B站 史图馆《中国历代疆域变化》https://b23.tv/dFtyUTE
-
凯文怎么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01 17:53:37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寻城记(二)--小城中的大故事 (12人喜欢)
- 闽行记(二):闽贤记之前篇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