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行动力,拖延又焦虑?这篇会对你超有帮助
润钦说:
子临你知道吗?我本科遇到的一些朋友,经常吹牛皮,到浙大以来,遇到吹牛皮的人比较少。
他这样分析原因:
也许因为大家考上浙大都不容易,
所以懂得一件事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成的,相应地,吹牛皮的概率相对会小一些。
现实中,浙大肯定存在夸夸其谈的人,润钦的本意也并非鼓吹“越精英越有道德”。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真正做成了一件事,
那些反复敲定的细节、那些不眠的深夜、那些咬牙挺过去的念头,
会共同凝聚成你对【踏实】二字的亲身理解。
实际上,绝大多数成功的背后,并没有千难万难,它只是极其无聊,比一杯白开水还寡淡。
大家更愿意听到的故事版本是:地狱级的开场,史诗级的奋斗,殿堂级的成功。

所谓逆天改命,不只是小说的爽点,更是生活中斩获无数艳羡的传奇。
很多人期待的成功就是这样:
以一瞬千里的神速,冲刷过生活日复一日的乏味,惊起无数的浪花,慰藉一生的碌碌。
只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才能合理解释自己的不作为——
看吧,做成一件事是很难的,我的躺平有理有据。
人们手头好像总是缺一本武林秘籍,
拿到以后,又不愿在深山老林里埋头苦练,还渴望一举称霸江湖。
戳破虚假的泡泡,要是你去观察常人最真实的成功,你也会觉得不过如此:
选定一个有复利的方向,把剩下的交给时间,自己要做的,不过是忍受行动的无聊。
以普通人的正常智商,熬个几年几十年,也该出头了。

前年和阿清去西湖边,偶遇了70多岁的孟丽君老师。
她原来的主业是会计,业余时间打太极。
刚开始十几岁时只是想调养病体,后来一打打了五十多年,收了1万多名徒弟,遍布20多个国家,被称为“西湖边最美太极奶奶”。
从世俗的角度看,她要金钱有金钱,要地位有地位,要资源有资源。
她跟我们讲,她从十几岁就开始打太极,都快坚持60年了。
我当时心里感慨,任何一个人坚持这么长时间,也都会有结果的。
如今,贩卖焦虑已经成了新产业,精致的外壳下是精致的空虚。
外界分裂成飘忽易逝的碎片化信息,以极致的加速度向人发起冲锋。
搞砸一件事很简单:
信奉速成,不专注,不坚持,在回报拐点到来的前一刻以120迈的速度抽身离场。
做成一件事,却需要有忍受无聊的力量感。
互联网娱乐正在清洗这种力量感。
那些热门的「逆袭短视频」,往往是一个套路:
几秒前还是一无所有的草根,几秒后立马登上人生巅峰,光环耀眼,打脸无数,恨不得闪瞎旁人的钛金狗眼。
如此强烈的视觉对比,正是摸准了用户的焦虑与饥渴——这几乎是最佳的商机所在。

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的奋斗,被压缩在了方寸屏幕里,一切有厚度的东西轰然倒塌,变得支离破碎。
人均985,人均大厂高薪,人均高颜值高情商……
它向观众暗示着引诱式的自我谴责:
看吧,别人5分钟就能成功,为什么你到现在还原地踏步?
5分钟速成当然全靠剪辑,现实中根本做不到。
可是人性天然急于求成、趋难避易,
大脑并不在乎虚拟与真实的混淆,它只是捕捉到了欲望与现实的差距,陷入了深深的内耗与自责。
想象中的成功,是如此唾手可得。
真正要做的时候,才发现是那么枯燥乏味,一点儿都不酷,可视频里不是这样的呀?
视频里当然不是这样的。
你只看到了你想看到的东西,互联网切中了每个人最隐秘的期望,放大了最真实的人性。
如果视频里逆袭的主角,把自己过去的某一天现场直播,你将看到无数平淡生活的切片:
早上,他到了学习室,从书包里掏出了电脑、水杯、纸笔,开始自习。
他可能在刷第3遍题库,也可能在背第5遍单词,但无论如何,每个人自习的外观不会有太多差别。
到了中午,他去吃饭、午休。
下午他学累了,去楼下点了杯瑞幸咖啡,继续自习。
周末,他偶尔出去放松,网红景点的风景还可以,但又热又闷,人挤人影响心情,去打卡拍照还得排队,晚上路走多了腿疼。
然而,他朋友圈的图片永远精致!
很难相信,一个逆袭者也过着这样流水账式的生活。
但事实如此。
逆袭是大起大落的,成功是万众瞩目的,但定位到日常每一天,是寻常的,琐碎的,甚至要忍受相当程度的无聊。
当你努力到甚至有点无聊的时候,请记住,这是寻常情况,请继续往下走,灯光会有的,结果会有的。
尼采说: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注意:本文只针对心理上想赢、行动上摆烂的人)

往期精选
喜欢这篇文章,
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
这对我很有帮助,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