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的书可能是假的:为什么抽象概念正在毁掉你的成长?
01
今天就从我的故事开始聊吧。
大二选上了游泳课,我是个旱鸭子,而游泳老师是个比喻奇才。
我游泳没掌握好平衡,往水底摔去时,他说我是漏了气的热气球。
我蹬腿蹬得太快,他说我像锋利的刀片划过水面。
别人的游泳是游泳,我的游泳是死里求生、生存大考验。
游泳最难的是换气,我换气时总是呛水,所以经常在课外找时间额外练习。
我会上b站看别人是怎么换气的,也观察过同学游泳的动作,琢磨我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练了改,改了练。
但我一直不知道【会换气】是什么感觉。
我每次蹬了一两回腿,抬头时也能让头浮出水面,但就是时间太短吸不到气。

游泳课的规则是,每周上一次课,最后两周考试。
95%的人都在倒数第二周考完试溜了,只有不知道考试通知的人,在最后一周跟我相伴。
最后一次上课前,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那一周也没怎么练游泳。
神奇的是,游泳课下水后,我挣扎着换了换气,竟然瞬间学会了换气!
我这才知道换气意味着什么:
要努力把头抬高,大口吸气,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即使抬头后感觉身子有些下沉也没关系。
下次借着蹬腿的力度,双手使劲划拉,就能再次让头浮出水面,争取那一两秒的换气时机。
于是我领悟到,会与不会,往往有一墙之隔。
重复地练习、纠错、反思,能把这堵墙不断削细。
削到一定功夫,这堵墙就只有一张纸那么薄,用最后一击将这张纸捅破,便知何为一念是迷,一念是觉。

02
就像经过练习才能学会换气一样,很多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懂得。
比如,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看,老人说“一个人是好人”和小孩说“一个人是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
老人把一生的经验凝聚为他对好人的理解,“好人”对他来讲是很具体的,可对一个小孩来说却很抽象。
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抽象概念所包围,语言、文字就是抽象概念的载体。
我几年前思考过这个现象: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语言文字却老是千篇一律。
比如,我用【开心】表示当下的心情,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个人也可以用【开心】表示他当下的心情。
【开心】这个词可以用在任何表示喜悦的地方,但我的【开心】和某个人的【开心】一定是有差别的。
当然,为了说清楚我的【开心】,我还可以用欢乐、欣喜、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这些词;
我还可以描述让我开心的事情,比如,我中了500万的彩票(梦里)。
总之,对于我的这一【开心】,无论你向我提任何问题,我都可以认真回答,但你仍然难以真正懂得我的【开心】。

因为开心到忍不住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开心到心跳加快、肌肉放松、身心温暖,这种体验是无法化简和转换的。
归根结底,语言文字只是符号,符号有象征作用,却无法完全定格一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与感受。
语言文字是凝固的、不朽的,生命永远是鲜活的、流动的。
中了500万彩票的开心,尚且无法言传,更何况是别的事情呢?
这样一来,你大概就能明白,书上的大部分东西(甚至100%)都是概念的堆积。
抽象概念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抽象的概念是最害人的,也是最蛊惑人的,或者说最迷惑人的”。

如果仅仅想追求思辨,或者丰富内心、陶冶情操,看书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想解决现实问题,单单是多看书,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好像都习惯【看懂】这篇文章,再去看下一篇、下下篇,容易在字面意思上徘徊。
就像听别人讲了无数遍怎么骑车,却一直不上手,最后收效甚微。
这也是我踩过的坑。
有人说: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实际上,看是看不会的,做也是做不废的。
如果不能用鲜活的生活经历去填充知识,那么我们所记下的概念终究是空洞的、晦涩的,就如一潭死水,跟自己的人生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经常提醒自己:看到好的方法,立马去行动试试。
否则我根本就不懂这个方法,也不必浪费时间去看它,还不如出去玩会儿。
只有做到,才能知道。
《认知觉醒》也提到:
如果你真正懂得“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你的目光便不会被各种“目标聚焦”的文章所牵引。
但如果你没有明白,你仍然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儿地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
结语
我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到知乎上搜各种教程,发现了一个超级简单的、能超过90%的人的秘籍:坚持写下去。
有一个知友说,他已经写了100万字了,也获得很多耀眼的成就。
只有写够100万字的人,才知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滋味。
我也要写够100万字,真心感谢此刻你我人生的相伴。
要用生活填充知识,用行动充实概念。
天道酬勤,共勉之。

END

往期精选:
喜欢这篇文章,
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
这对我很有帮助,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