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要做的事”里保持平和

春节假期里,你有好好休息吗?还是仍在为各种“要做的事”忙碌着?
昨天得知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在东莞过年,还没等我问是不是去那边旅游,就见她回道“每天带娃,”后面还跟着一张哭笑不得的脸。自从朋友们各自成家,尤其当了孩子妈之后,我们的相聚就成了世纪之约。
电影《出走的决心》里有一幕:李红在阳台隔着防盗窗看着窗外,画面变成了黑白色,那是一种被困住的感受。自从把晚癌的父亲接到家里,“被困住”渐渐于我也变得平常,“要做的事”不比“想做的事”少。
无论是照顾“永动”的娃,还是陪伴生病的老人(如果Ta刚好还是你的创伤源),在这些“要做的事”里保持平和是件不容易的事,那除了出走,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呢? 最近在参加北大的MIED正念研习,今天刚好是第21天。每天的固定练习分为正念呼吸、身体扫描和正念伸展三类,每次择一类进行,大约15分钟。练完后,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正念,即不评判、专注在此时此刻,比如正念呼吸,可以选择将鼻腔、胸腔或腹部任意部位作为注意力的锚点,然后专注于每一次的自然呼吸。过程中会有无数次走神或情绪的出现,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觉察它们、全然地接纳它们,然后温和而坚定地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呼吸上。温和,就是不评判;坚定,就是主动地回到当下。 练习的第二周,可以尝试将正念融入日常,一般从简单、短暂的行为开始,如:正念刷牙、正念洗脸、正念穿衣等。第三周,我慢慢尝试正念遛狗、正念做饭,最长的一次是大年三十的正念大扫除。 如果你问我:练了三周,坏情绪有没有变少?我觉得并没有,就在昨晚直播练习前,我还在因父亲不按时吃饭、额外增加了我家务的工作量而心烦,于是在正念伸展时,在烦闷的情绪和酸麻的身体感觉之间不断忙碌地拉扯。后来我问老师:“尽管练习结束了,但我还是心烦,不过在刚刚的正念沟通里,由于专注在倾听他人的话语和感受上,倒是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烦闷,那之后再有坏情绪出现时,是否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 她问我:“在拉扯里,你有什么感受?” 我说:“除了心烦和专注在身体感觉时的平静,没有其它感受了,至少我不会评判自己‘怎么还在心烦!’、‘怎么思想又开小差了!’” 她回道:“不再自我评判,说明认知有所松动了;心烦的同时,依然在试着感受身体感觉,说明对痛苦的容纳力有所提高,也能带着这份痛苦正常地投入练习。不过,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坏情绪的想法,就是一种情绪驱动行为了,把想法当作想法,也许还有其他可能性呢。” 情绪驱动行为是我们避免坏情绪的自动化反应,另外还有对情绪的过度回避,前者发生在情绪出现之后,如:通过转移注意来缓解心烦;后者则发生在情绪出现之前,如:为了避免焦虑而回避社交。其实,避免坏情绪是有些反自然的,就像试图把充满气的球按在水里,坏情绪就和这个气球一样,它总会浮出水面。
在“要做的事”里保持平和,意味着不评判地带着痛苦投入当下,比如今天上午,我就得先把父亲半夜吃剩的饭碗洗一遍,再开始准备午饭。洗碗的过程中,那种心烦又出现了,我和自己说:“大烦子,我看见你了。好吧,允许你和我待一会儿。”然后,观察着自己洗碗的动作、听着水声和碗勺碰撞的叮当声、感受着冲刷在手背上温热的水温......
关于作者: 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目前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专硕,时不时会在这里熬一熬心理健康小食,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南极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愿意回的家 (1人喜欢)
- 一个离人性很近的职业 | 关于心理咨询 (2人喜欢)
- 如何给自己有用的鼓励 (2人喜欢)
- 自我照顾,原来是需要练习的 (1人喜欢)
- 35岁那年,我决定从零开始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