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游记
今年春节决定去晋中看古建筑。
第一站去的太原晋祠,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变成的一座黄色大眼睛庙——原来它不是庙,而是一座戏台,名为水镜台。 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 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后半部分单檐卷棚顶楼台式正是演剧的前台,面对圣母殿。四周为廊,门左右各一圆窗,北方古建特点十分明显。
晋祠圣母殿采用了《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副阶周匝的建筑方式,减少了柱子,周匝指的是建筑四周包围的回廊,同时加上屋檐形成的重檐结构,设计师将前廊墙壁后推,让前廊祭祀的空间更为开阔。圣母殿是最早的副阶周匝实例,也是宋代现存古建筑大跨度副阶前廊的孤例。梁林夫妇评价“俯仰堂皇,古拙豪放”。
圣母殿内共有塑像43尊,主尊为圣母像,周围42尊为随员侍从像。其中有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圣母殿造像陈设取法于宋代皇太后仪卫之制,整组塑像宛如一支浩荡的宫廷队伍,是反映宋代宫廷生活的写实作品,富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我最喜欢 双面俏舞伎 , 她身材纤细,亭亭玉立于殿堂之上,低垂娥首,手执锦帕,含羞带笑。其神情俏丽清新,体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翩若流风回雪。 梅兰芳先生曾在《晋祠颂》中谓之:“一颦一笑,似诉平生。”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公元1023年一1032年) ,距今恰好一千年,一千年前的宋朝,雕塑艺术如此精妙,人物优雅婉约,又十分写实,色彩明亮古朴,让人惊叹于古人的美学造诣。
旅行的第二站是平遥双林寺, 双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十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 双林寺现存彩塑2052尊,完好1566尊,多数为明清重建。 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 大家都喜欢韦陀,只有我喜欢罗汉殿里的降龙、伏虎两个罗汉。因为在《孽海记·思凡》里曾听说过他们。(因为别的罗汉名字是外语音译,这两个是中文名哈哈,相信思凡作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哭黄天】降龙的恼着我,伏虎的恨着我,那长眉大仙愁着我,愁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如今看到《思凡》里提到的两个罗汉,顿觉《思凡》非常有画面感,很多人看不懂戏曲,是因为戏曲里的生活场景离今天非常远,大家难以产生共鸣,通过走访古建筑,可以更深了解古人的生活场景,戏里的人离我又近了。
第三我要讲一下镇国寺。双林寺美在雕塑,而镇国寺美在建筑,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 万佛殿内的梁架上至今清晰地留有建殿时的题笔——“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 镇国寺没有单独的山门,以可穿堂而过的天王殿兼作山门,万佛殿出檐深远,翼角如飞,粗实的檐柱柱头上仅施阑额而无普拍坊,形制苍古,古风犹存,古朴劲健的外观在历代寺庙建筑中颇为罕见,万佛殿斗拱总高174cm,既保留唐代硕大雄壮的风格,使建筑气势雄浑,使建筑功能和结构艺术和谐统一,三开间殿宇用七铺作斗拱者,全国现存仅有此寺和高平崇明寺中殿两例,前所未有,后未沿袭,堪称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