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業力:掙脫心的束縛~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業力:掙脫心的束縛~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業繩的繩線,就是行動、想法、欲望,以及深藏於潛意識心中的隱伏人格傾向。在這些構成「業」的各種面向作用下,心一直處於持續被煽動、不斷向外尋求撫慰的狀態,結果讓許多物質、想法、幻想和享樂爭相奪取了人心的注意,於是人們變成了這些東西的奴隸。
*****
只要心依然處於這種分心與渙散的狀態,我們就喪失從業力中解脫的希望。
*****
我們必須培育自己練習無執,並為他人福祉供奉出我們行動的成果。無論行動的善惡,都會讓我們形同奴隸般受困;我們必須學習無私地在人間生活。
*****
意識心和潛意識心的淨化,淨化那些欲望、想法及習性,這些東西有如黑幕遮蔽了我們,使我們無法觸及真理。心被幻象所蒙蔽,只要我們依然把非真誤以為真、把非永恆視為永恆,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
只有當一個人可以超越心的限制,到達至高的超意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那寧靜之境,一個人才能夠真正證得業力解脫。唯有透過靜坐的練習到達此境後,真理的尋求者才能獲得至上本我的直覺覺知,並且通往自由。那是得以完全無私地執行行動的自由,那是真愛的自由。
*****
「業」是我們自己所製造出來的產物,我們今日所經驗的一切,都是自己過去所創造的結果。同理,我們的未來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一個能因為放下行動成果而感受愉悅的人,是一位真正的瑜伽士。沒有放下這個成果,就不可能證得圓滿。
*****
無論如何都要履行自己的責任,並且不要欲求其結果。
*****
適當地理解並應用以下三個原則,將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智慧,並且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
放棄行動的成果。
善巧地履行責任,讓「完成責任」成為行動的唯一理由。
放下自我享受的欲望。唯有放棄對享受標的物的自私欲求,我們才可能獲得自由。我們必須學習放棄對自私享受的渴求,並開始無私地為了他人執行行動。
*****
在發展及成長的道途上,一個人應該學習去擴展他自己,只要透過為了他人的福祉去從事無私行動,進而得到快樂,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一個希望確實掌控自己行動的人,應該學習以下的行動原則:首先,避免讓行動成為開悟之道的障礙;第二,讓行動成為開悟的工具;第三,讓正確享受的技巧,成為一種生活的藝術。
*****
「力量」
*****
應該建立於內在本我的真實本質。
*****
當一個人開始覺知到這居於內在的力量源頭,他就能夠掌握享受周遭事物的技巧,又能一邊保持超然,不執著於它們。所謂至高的喜樂,就是在服務他人的同時,透過行動和言語這些所謂的業行去找到愉悅。當一個人已經學習理解到行動藝術的重要性,自然會想要知道這行動(karma)的確切意義究竟是什麼。
*****
確實掌握人生的三種必要行動,分別是:控制感官、研讀指定的文獻,以及將注意力轉向居於內在的至高神主
*****
控制感官、研讀指定的文獻,以及將注意力轉向居於內在的至高神
*****
一個人應該帶著獲得寧靜、減輕身心苦惱的動機,來練習這些紀律
*****
業不只是單純地把所有個人的行動加總起來,業的力量要比那個加總起來的更為強大。
*****
因為它既包含了那些行動(因)的結果,也包含了那些行動在潛意識心所創造出來的印象或傾向
*****
力法則中的主要作用因子,就是「印記」(samskaras),它被儲存在潛意識的心湖中,記錄了人的性格、情境及活動。瑜伽科學的目標就是要讓人們從業力的束縛中解脫,從而幫助他們可以證得與無限合一。
*****
認真的求道者需要消去所有以這種外在方式學習而來的知識。為了取得能讓他解開業力束縛的知識,他必須先解放過往的學習,解放目前所有學習在他生命歷程中所留下的痕跡。
*****
真實知識大多是透過無意識心的學習,而這些是無法透過口語或智性上的理解來被傳授的。
*****
一位真正的瑜伽士會透過樹立典範以及微妙的影響來教導學生,而非透過口語的交流。
*****
第一步重要的學習,並不是大跳躍式地立刻獲得智慧,而是先讓心的表面不受到這些外在知識的干擾
*****
。求道者必須自己完成這個步驟,沒有人可以給他終極的智慧(或稱為「三摩地」)的開悟境界,他必須點亮自己的燈。為了到達這樣的階段,首先他必須要擺脫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因為它們大部分都是環繞在本我周圍的柵欄。因此,這種向外學習大都無法引領我們開悟,它們都是讓我們不得開悟的障礙。
*****
耶穌的偉大訓言、帕坦迦利所編著的《瑜伽心理學》以及《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
唯有透過一心專注、自我淨化以及深度冥想,才有可能獲得這樣的恩賜。只有那些已經明白且直接經驗真理的人,才可以獲得天啟,這樣的人我們才稱之為上師(guru)。
*****
一般而言,社會教導人們去膨脹和崇拜他們的自我。為了獲得啟示或真理,我們必須違逆這個趨勢,必須淨化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
我們不應該總是把自己安放在已經無法倒轉的過去,或者還沒有到達的未來。我們必須努力去消除念頭之間的空隙,一旦這個空隙被消除了,時間也就不見了。沒有了時間之後,也就沒有了因果關係。
*****
在研讀生命哲學時,我們會發現人們被業力束縛。每當你執行了一個行動,就會想要獲得那個你欲求的或正在追尋的成果,於是你就被那個行動所綑綁了。只要我們還沒有放下行動的成果,所有的行動就都會帶來束縛。即便是善行的行為成果,還是會束縛著我們。你無法藉由行善來獲得自由,因為你仍然對善行的結果有執著。
*****
我們從無數的過往前世所攜帶過來,潛藏在潛意識心中的印象;印記激發我們的欲望,欲望再反過來觸動我們的想法,想法最終變成我們的行動。
*****
我們無法超越自己受限的心域,只有透過善巧且無私地執行行動、透過靜坐,以及最終透過發現內在的不朽本我等方法為基礎來研讀自我,我們才有可能到達新的經驗和知識層次。
*****
佛陀說過:「無論一個人想著什麼,他就會變成他所想的那個。」
*****
我們傾向成為我們思考的產物,我們的想法通常反映了過往潛意識巨大藏庫中所儲存的業。為了不再受自己思考的束縛所奴役,我們必須覺知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的。
*****
要證得圓滿,意味著要完美地控制住心以及心的波動
*****
人類是兩個世界的公民,一個是他自己思維中的世界,一個是他周圍的世界。他把內在的想法投射到外在的世界上,然後一廂情願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感知外在的事物,而這樣得到的感知,往往並非那些事物原本的模樣。
*****
在靜坐時,會有許多事情闖入我們的覺知範圍內,並形成對我們的干擾。例如,我們可能發現自己受困於個人心與集體心(collective mind)之間的衝突。我們在嘗試靜坐時,這些衝突會造成我們的躁動與困擾。但是透過持續不斷的靜坐練習,我們可以讓己心的躁動受到控制。靜坐意味著全然的覺知,心必須變得專一,心的活動和念頭將變成如同將油從一個瓶子倒入另一個瓶子般連續平順。我們可以覺知並專注在每一滴油的流動,同時也留意到其連續性。在念頭與念頭之間沒有間斷。透過靜坐,人格擴展將朝向與萬物合一的境地。這擴展會蔓延到整體宇宙,我們學習在萬物中看到同樣的真相,無論是在一條蛇或是一位斯瓦米(swami,意指靈性導師)身上,我們都會看到相同的本質。
*****
清醒與睡眠時並沒有區別;他並沒有受壓抑的欲望,因此也不需要作夢。睡眠和作夢無法改變我們的人格,唯有三摩地可以。
*****
因為上師們已經證得超意識境界,他們的教導與智慧應該要備受重視。他們就像外在知識與光的傳導器,接收並傳導這更高的能量給我們。
*****
尊重上師並不是尊重他個人,而是尊重透過其物質身體所傳達的光與知識。
*****
這些教導的本源要回溯至終極真理之源,它們透過時間長河中歷代上師的代代相傳,才傳到我們的手裡。這真理只能透過成就了全然專一、心已受控、到達第四境界[1]後,才可能被證得。
*****
懂得睡眠學習的方法,就能幫助孩子善用睡眠時間來成長,然後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印記(samskaras)的種子。
*****
靜坐有三層的目的:第一,讓有意識心平靜;第二,教導我們如何不被潛意識心浮上的大量影像所干擾;第三,超越有意識心與潛意識心,到達三摩地的最高境界
*****
藉由控制思考過程,我們可以控制儲藏在心中的印記,最終也可以征服我們的整個業力。
*****
在我們的本質中,我們是純淨、智慧、自由的。由於我們認同了非永恆,才讓我們變得不完美,就好像一個原本純淨的人被邪惡的朋友所汙染。我們可以透過自我省察那些在心中一連串的符號、概念、圖像和幻想,走向明辨的過程。
*****
通常,當我們嘗試去冥想時,就會看到一大堆心理過程的幻象和符號等。我們可以藉由學習不被所看之物影響,來消除這些莫須有的東西。
*****
在任何的思考過程或行動中,你應該要詢問:「我的私我意識是否妨礙了我?」你必須學習善用這個提問,去辨認有益或有害的想法,然後在私我造成麻煩時,選擇使私我臣服。
*****
在私我堅持我行我素,或者企圖壓制本我和心的時候,我們必須學習否定私我。為了成長,我們需要滲透到直覺知識的更深層次,我們必須學習控制心的所有作用,讓心整合並專一。
*****
「心藏」是無意識的儲藏庫。它就像一個大螢幕,我們在上面畫滿了印象;它也宛如一座大湖,我們把透過感官得來的外在世界印象當成石頭,投入這座湖底。為了看清儲存在心藏底下的東西,為了學習如何處置及克服它,我們必須先讓有意識心平靜下來。這就是為何我們必須不斷觀察思考過程,並且看清其本質的原因。
*****
所有這些都應該被徹底的檢視並篩選。在觀察想法列車通過的同時,我們必須決定哪一些對我們有好處,哪一些對我們有壞處。
*****
不管是私我或心藏,都會壓制住我們,讓我們無法達到目標。
*****
我們必須學習到自己是永恆之子,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成長到達開悟之境。
*****
啟引是透過文字和音聲,來導引我們內轉,探索本我的更深涵義。
*****
文字會產生音聲;音聲會創造微波振動;微波振動會產生形狀,而每一個形狀都具有意義
*****
。當我們需要一個朋友或一位嚮導時,咒語的意義會回應我們的需要,而那個意義也會一層一層地引導我們往深處走,走向內在本我。梵咒的科學是由老師和上師所引介的確切方法之一,透過梵咒,我們被引領進入內在經驗,去經驗覺知的至高境界。
*****
業果可以立即發生,或延後實現,但它們始終無法避免。
*****
你怎麼栽,就怎麼收穫
*****
本我會輪迴轉世到許多的生命體,是為了配合業力的需要。
*****
先前行動所創造的業無法被改變,但是,我們有能力決定未來的業
*****
宇宙的四大王國:人類王國、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礦物王國。
*****
命運只由我們自己決定。當我們對行動的成果產生依賴時,我們的命運就轉化成需要更多額外轉世的形式。但是透過無私的行動,我們有機會在此生獲得解脫。
*****
植物就更被動了,它們擁有更少的本能,但它們確實是活著的生命。(儘管如此,植物卻是相當敏感的,它們甚至可以彼此溝通並經歷情緒。)
*****
人類平均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五成,開悟的人們則已經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模樣和狀態,是因為自己想要成為這樣。實際上,是我們自己贏得了目前的現狀;每一次的轉世都給了我們新的機會,可為未來的靈性發展創造出一個更有利的情境。
*****
那些已經射出的箭,就像是過去的業,我們對它們已經沒有控制能力,它們就是個人目前的命運。我們曾經有能力控制它們,但它們已經決定了我們過去的命運。現前的業已經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我們能夠控制的,是當下才裝上弓準備要射出的箭。如果我們能夠善巧且無私地射箭,箭就可以射中目標。
*****
我們處事的方法應該是:我們必須放下行動的成果,停止牽掛著它們,如果我們把時間都放在牽掛和擔憂上,就必須重新再輪迴,把同樣的整個過程再走一遍。
*****
我們必須看清業力的根本原因,然後盡力去了解自由意志的本質。
*****
這需要我們學習去確實了解,我們在使用「願望」、「想望」、「意願」(will)、「欲望」和「印象」(impression)這些用語時的真正用意。願望總是帶著懷疑的元素;我們不確定自己可以得到願望中的東西。想望包含了一種衝動,背後有著一股強迫感在驅動著。想望是渴望的產物,而渴望的根源藏於名為「印記」的微細印象裡。這些印記是我們從過去帶過來的,是我們過去行動的成果,我們試著占有這些成果而不肯放棄,於是它們成為一種欲望執著,連同我們行動的成果,增強了業力繩索的強度。
*****
我們必須學會活在內在世界,建立起不受外在力量影響的祥和與寧靜。太過仰賴其他外在世界的生活,會讓這些祥和寧靜難以存續。
*****
我們期待別人像一粒核子般,繞著我們周圍舞動,我們看向整個外在世界去尋找滿足,因為我們從未學習去探索個人的真實身分以及真正的需要。
*****
我們要如何擺脫情緒以及原始衝動的肆虐呢?我們必須學習不被他人影響,並且試圖去了解我們生命以及行動的目的。萬物都必須吃東西,無論是狗、人或者出家的斯瓦米;但是,我們吃東西的目的是什麼?學習如何吃以及為何吃,是一門藝術。它是一件必須被了解並受控的行為。
我們為何想要活著?確實,我們應該都渴望長命百歲甚至更久,但是活得久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開悟,而不只是為了留在人間享受。自我控制意味著學習在身體、心靈及情緒層次上調節自己。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做,以及如何存在。
*****
一位大師可以控制心的所有過程,反觀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被心收服,受心所控制,而非成為心的主人。換言之,我們的心啟動了行動,由於我們的不得自由,就被迫必須不斷收割這些行動的果實。
*****
為了讓我們的心受控,我們必須鍛鍊意志力。為了這樣的鍛鍊,我們需要反過來研究身、心和靈的關係。意志力並非和我們以及我們的心獨立分開的能量來源;意志力暗示了一種心的特定狀態。平常我們的心都在一種渙散及凌亂的狀態,當心變得集中且專一,我們就有了意志力。一顆受擾、渙散的心,對意志無能為力。一個了解心的不同作用,並且已經能夠控制其所有作用的人,就是自己的主人。
*****
一位大師的人生道路選擇並非完全自由,但是他完全了解自己在做什麼以及這麼做的理由。他執行著職責,但不會變成這些職責的奴隸;如此的行動不會產生行動成果,因為他們把行動成果都奉獻給人類及神明。
*****
他就像一位陶藝家,在完成了陶罐後,持續轉動著製陶泥盤,他完全專注於當下善巧無私的行動,並自由地將行動成果供奉出去。他在當下唯一的關注,是如何讓陶罐變得穩固又美麗;而不是想著占有陶罐。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必須執行行動,但祕訣就在學習去執行卻不收割成果。
*****
靜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喚醒人們走向內在的偉大實相。靜坐引領我們藉由善巧與無私地執行行動,來求得開悟。最終,開悟的欲望會吞食掉所有低層次私我的衝動與欲望,開悟會成為人生至高的目標。
*****
深潛的印記與念頭泡泡
*****
在生命的河流中,所有我們的行動、想法和感受都像是沉澱在河床的石頭,然後我們很快地對這些石頭的存在失去了有意識的覺知。這些石頭或說感受被投入河中,在河流深處創造了非常細微的泡泡,一上了河面就立刻破滅。我們所有的印記都潛居在記憶的河床,
*****
當我們開始借助沉思以及靜坐來研讀生命時,這些隱藏的印記會浮上表面,就好像在尋找外在世界的曝光機會一般。
假使我們專注在這些從生命河流浮上的念頭泡泡,就無法獲得解脫。去研究行動或想法,確實可以提供一些個人安慰,但這畢竟不是解脫與開悟之道,儘管它對了解一個人的行動和想法有幫助。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印記浮上表面後的顯化,而不去專注觀察心的細微軌跡,也就是印記的潛伏形式,那麼想要得到救贖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
當一個學生收攝了感官,開始靜坐並讓有意識心平靜下來,他就會經驗到自己浮上表面的念頭泡泡;但是他並沒有覺察到所有這些泡泡實際上源自心的河床,那裡才是這些干擾之石平時的安頓處。他經常抗拒著這些干擾,有時候可能會因為這些干擾而對自己感覺噁心。如果學生有耐心、有決心,將能夠停止與這些念頭纏鬥,並開始去研究它們。這種研究需要謹慎地留心,好讓這些升起的念頭不會對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如果學生練習去見證這些念頭,但不認同這些出現在他面前的品質、圖像、概念、幻想及幻覺,不受它們的引誘,那麼他就可以保持不受影響
*****
所有我們潛意識心所隱藏的傾向浮上檯面,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個學生會被這些影響,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如果學生可以保持覺知於自己的目標——一個超越潛意識心的目標,就可以學會在安適的狀態下,研究這些念頭形式。過去的印記確實會對一位靜坐的學生創造問題與干擾,但是透過認真努力、決心與專一,就可以幫助他對自己的目標保持覺知。
*****
人們有時會選擇在一般意識層次中,不斷孤注一擲地研究思考過程,但這並非遵循靜坐之道的健全方法。重要的是潛意識心或心念的自我研讀。在我們的思考過程中,許多奇怪的念頭會浮上表面,任何人想要在一般意識層次去分析及擺脫那些念頭,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些念頭泡泡是源自潛意識心的深處。
當求道者努力去跨越至生命的彼岸,進入靈魂的國度,這些印記會為他帶來障礙。我們的心多半是在有意識心、無意識心及潛意識心的層次上運作,在靜坐時,心能夠超越這些層次,來到瑜伽所謂的超意識層次。如果強烈的動機和過去印記的微妙軌
*****
跡,阻止我們去超越個體心,那麼在實務上,我們要如何跨越到生命的彼岸,並到達了悟真實本我的境界呢?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印記促發著我們內在及外在世界的整體生命,其結果會展現在我們的行為、想法及選擇上。從來沒有任何人在為我們的善行或惡行訂下懲處的罰則,而是過去的印記在驅使著我們從事目前的行動。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是業力的法則。真要說起來,事實上是我們在賞罰著自己。當我們了解印記這內在的激發勢力,就不會再為了目前的生命樣貌去責備他人、大自然或神。人們由於自己的業力、想法、欲望和印記而受苦;而他最大的苦難就是不斷重複的生死輪迴,這讓他無力擺脫被強拖著走的束縛。
*****
要從業力束縛中得到自由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完全捨離行動;一種是善巧無私地從事行動。
*****
少數非常幸運的人得以遵循捨離之道,他們踏上真知之道,不需遵循行動之道。
*****
那些少數的幸運者已經培養了極度的無執態度,對享樂的欲望保持超然,他們的本質已然去除了執著,將自己的生命全然只奉獻在真知的追求上。他們捨離所有的責任,只為了獲得終極真理。唯有這類人適合走上真知之道,以確保他們達到終極的目標。所有的行為和行動都是欲望的驅使,而欲望則是被印記所驅使。任何帶著增加享樂的目的而從事的行動,都會影響我們的業;但是,不帶任何欲望的作為,則不會對行為者產生影響。當我們放下由欲望激發的行動,這就稱為「捨離」或「自我節制」,亦即完全放下那些由欲望驅使的、徒增個人享受欲望算計的行動。因此,在捨離之道上,一個人必須抑制及放下個人的享受欲望。
*****
一個踏在捨離之道上的人,並非放棄一切的行動,而是放下那些由享樂欲望所激發的行動。在捨離之道上,一個人不能放棄可以利益世間或者對世界和平有貢獻的行動。由欲望驅使的行動,意味著貪圖享受,這是為了個人享受的自私欲望。
*****
研究印記的形成基礎——「業」,也將揭示一個人必須完成的工作本質。在仔細研究與生俱來的印記驅動後,藉由執行一些職責或行動,一個人能夠慢慢地橫渡虛幻的無明之河,順著源於印記的強流流動。與印記的強流抵抗或企圖逃跑,是不可能的;最好找對方向,隨順印記的流動游過去,藉由執行屬於自己的使命來游至彼岸。
*****
我們已經描述了思考過程如何促使行動的發生;我們的思考過程是基於欲望;而欲望是來自印記。我們的思考過程基本上會遊走在三條道路上:分別是惰性(tamas)、動性(rajas),以及悅性(sattva)。
當惰性主導行動時,一個人會變得怠惰、缺乏生氣,並開始採取負面傾向。如此的怠惰狀態是非常危險的。由動性主導的行動,則會讓人對痛苦心生恐懼,讓人停留在一種缺乏安全感及充滿衝突的狀態,這是痛苦的主要肇因。由動性主導的行動,經常會讓人變得自私,自私則是自我束縛的主要原因。當我們執行由悅性主導的行動,不帶有任何為了個人享受及滿足的欲望,那麼,此悅性的心念波動會激勵我們的認知感與身體感官和諧地作用,引領我們達到寧靜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作為者的行動不參雜任何個人享樂的欲望動機,純粹為了利他而愉快、完美地從事行動。為了他人的利益,我們應該放下的並非行動,而是行動的成果,而那個行動應該由「心」的悅性品質來主導。只有當我們認真努力去導引「心」沿著悅性大道走,避免踏上低等的惰性與動性道路,我們才有可能實現理想的行為模式。
*****
悅性的特性是光耀、光明、安靜和寧靜,我們常用白色來代表悅性。動性的特性是充滿分心與紛亂的活動與移動,我們經常以紅色來象徵它。惰性的特性是懶散及缺乏生氣,我們經常以黑色或暗藍色等代表黑暗的顏色來象徵它。
*****
求道者應該逐漸擺脫那些由惰性和動性主導的行動,最後讓整體生命穩定在悅性的基礎上。藉由建立悅性與寧靜,他淨化了「心」,讓情緒成熟,並開始以純意識中心為冥想標的。純意識中心就是那存於萬物之中,純淨的、自發放光的阿特曼(Atman,本我)。阿特曼是永遠純淨的,但心會被無知的灰塵遮蓋。印記形成了心鏡上的塵埃,當心依然被塵埃遮蓋,我們就無法在鏡中見到那純淨的靈魂。是惰性和動性的行動及想法,形成了心鏡表面上的厚重塵膜。藉由對我們在外在世界的一切行動保持覺知、無私地執行職責,以及放下享樂的欲望,我們可以不斷地自我淨化,進而洗淨我們的心,看見心鏡中靈魂的倒影。
*****
如果我們看見一根棍子,一半在水裡,一半在水面上,它會呈現出一種斷裂不連續的形狀。同樣的,我們的思考過程不容許我們見到靈魂的真實本質。除非我們能讓思想河流的波動力量平靜下來,否則無法看清靈魂真正的模樣。靜坐能幫助我們將那些受干擾的思考過程平靜下來,幫助讓靈魂顯現。在靜坐的更高境界中,求道者穿過幻相的迷惘並進而超越,這就是人類生命的目標。
*****
我們需要用神性來取代人性,為了完成這項替換,我們首先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是這個人世間的古老旅行者,目的是要證得圓滿。
*****
我們必須把自己當成這個人世間暫居的旅客,了解我們只是暫時借用這個身體、這些經驗,以及這些物質,它們並不屬於我們。我們只是暫時借用這些東西,遲早都得把它們拋之在後,所以沒有什麼好害怕的;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去占有這些東西,而是為了超越而來使用它們。
*****
我們的行動不是個人的擁有物,我們不需要對它們產生執著。
*****
另一種祈禱被稱為以神為中心的祈禱,其目的是為了開悟。例如:「神啊,請幫助我開悟吧!」或者:「請幫助我得到自由吧!」然而,即便在這樣的例子,我們把神當成自己之外的對象在祈禱,對我們還是沒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認為神就在自己的內在,應該把自己視為那受萬人敬愛之神的一項工具、一個子嗣或一個僕人。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把祈禱變成一項無執的行動。
*****
你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你的神人關係,例如把祂當成你的朋友,那麼你可以接受祂的指引。如果你把祂認同為你的導師,那麼你可以把自己當成祂的工具。你必須對內在的神有信心。
*****
其一是捨離之道,其二是無執之道。選擇第一條捨離之道的人會說:「我不想要任何享樂,這對我達成目標沒有任何實際的助益。因此,我選擇寺院的生活。」這是一條屬於少數人的道路。它是一條走在刀鋒上的路。第二條道路是我們學習在世間生活,但是必須要恰如其分地執行行動。我們接著要研究的就是第二條道路,無執之道。
*****
如果你只是單純出於責任去執行某件事情,你就會發現無法完成它,也無法有所進展。
*****
假使你以愛為出發點去執行行動,那麼你就會無私地執行它們。這是一個極容易理解的道理,因為如果我無私地為你做一些事情,那麼你,而不是我,就會收到我行動的成果。學習為了人道去執行行動,然後讓人道去收割成果。這就是透過無執得到自由的方法。
*****
一個放棄行動成果,而不是放下行動本身的人,在梵文稱為Tyagi。在此世間,你必須要執行行動,但必須無私且善巧地執行。
*****
無執是指帶著愛去執行行動。你不應該帶著執著去從事自私的行為,而干擾你的生命和你的心。
*****
生命太短暫,你不應該如此浪費生命。就像現在一樣,我們把大半的生命耗在吃、睡、說話以及上廁所。我們必須學習輕鬆看待生活瑣事,而同時認真的帶著愛、無私善巧地執行責任。
*****
不要因為貪圖而嘗試去保留和捍衛你的行動成果。
*****
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可能在生命中得到滿足的時候,就促發我們最終轉向去尋求解脫。事實上,我們在這一生中必定得經歷克盡職責的階段,無法在不執行這些行動下生活,但是藉由無私、善巧且帶著愛地執行,就能夠避免對行動成果產生執著。
*****
透過無執,我們才能學會,唯有當我們將行動成果奉獻給神或人道時,才真正享受了我們的行動成果。
*****
它的意思是無論我們從一個經驗中得到快樂或痛苦,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兩者都會對等地束縛我們。在我們的所有經驗中,兩者都會以不同的程度同時存在。在人生中,我們必須學習去轉化一切會帶來快樂和痛苦的東西;我們必須學習利用它們來幫助靈性的進展,而不是被快樂或痛苦所干擾。
*****
無私、善巧、無欲之愛
*****
我們必須學習為何自己會對已知的現狀感到不滿意,以及對未來的未知情境感到恐懼。我們必須不逃避或避免此生的行動和職責。當我們是為了他人來執行行動時,事實上就是具體地在敬拜
*****
神。在行動中最優先的順位應該是神,而不是人。
*****
我們也不應該尋求快速的抵達超越之境。首先,我們必須在超越行動之前,先學習如何執行我們的行動。透過無執的行動,我們讓自己準備好以恩典的形式來接收知識與真理。
*****
當你已經善巧地完成工作,恩典就會降臨於你。恩典並非業力法則的例外,它依然遵循著業力法則。如果你發現太陽的溫度過於炙熱,你可能會祈禱有一個奇蹟式的遮蔭出現,但是這奇蹟不會突然出現。然而,如果你辛勤、耐心地持續滋養一棵樹,終有一天,這棵樹會大到足以提供你所需要的樹蔭。這個樹蔭對別人來說可能好像是一個奇蹟,但是你知道那是在充分的適當準備後的自然結果。
*****
恩典的降臨原則也是如此。藉由善巧地跟隨自然法則,你最終能夠擺脫業力法則的束縛。所有這些都是來自無執的練習
*****
藉由遵循無執之道,生命會變成一首歌曲、一首詩。為了達到此境,我們需要耐心與勇氣。
*****
讓我們以聖者做為範例。一位聖者就像一棵長滿果實的樹。如果你朝著這棵樹丟擲石頭,樹上會掉下果實餽贈於你。無論你對一位聖者採取什麼舉動,他的反應都是要提供你營養並幫助你。反之,你必須對一個壞人有所警惕,因為他可能傷害你。當一位聖者對你生氣,他的出發點是愛,你將會發現他的憤怒其實是幫助你進步的工具。學習去歡迎那些衝著你來,乍看像是障礙的干擾,學習用耐心和勇氣去轉化那些干擾。那麼,你生命的所有經驗對你而言,就會有如一位聖者為了提供你進步的工具而給予的回應。
*****
為他人無私地做一些事情就是真愛,帶著愛去執行你的職責,就有如出汙泥而不受汙染的蓮花。學習活在人世間卻保持超然,學習這個道理:人世間的所有東西都為你所用,卻永遠不屬於你。
*****
當我們可以適當地了解並正確地使用梵咒時,就能夠將所有的苦惱從心中解放,無論這些苦惱是源自身體、心智或靈性。
*****
梵咒(mantra)的意思就是:能夠幫助心靈從束縛與痛苦中解脫的那個。梵咒創造了一種心理的印象,它也是一種超越的力量,可引領人們進入無所不在的靜默。
*****
唯有當心被淨化了,梵咒才會有效。
*****
正確使用梵咒的祕訣,在於融合練習與生活,這指的是自我紀律與純淨的生活。當咒語被同化至個人生命的更深層次時,咒語就會越來越顯示出它的潛力。它會將一個人從表面引導到更深的領域,最後來到最高的境界。
*****
梵咒就會變成讓心專一與寧靜的工具
*****
在我們還有身體的生命階段,當我們複誦著咒語,潛意識心會慢慢地把咒語收藏起來,在日後生命遇到試煉或困難時,提供給我們幫助與指導。在死亡之後,再生以前,我們的咒語也可以幫助我們去克服潛意識心的那些印象,避免我們被它們掌控。梵咒能夠指引我們度過這個困難的過程,這是任何一位老師或朋友無法辦到的。
*****
心有個記憶的河床,我們在那裡儲存了印記(samskaras)的種子。沒有這張河床,心的河流就無法流動,但從這張河床中升起的許多回憶與印象,經常麻煩並困擾著我們。
*****
當有意識心被平靜下來,我們學著去整合心的所有部分,然後把它們帶到一點專注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讓心專一」。
*****
我們能夠慢慢地發展出決願(sankalpa),亦即無意識的決心或願力。決願可以幫助我們慢慢地控制有意識心,使它平靜下來,最後把心的其他部分以及覺知範圍內的其他意識狀態,引導出來。
*****
我們慢慢地可以學習在靜坐時不受心的介入干擾。我們必須學習單純地觀察那些擾人的念頭,然後讓它們靜靜地離開。
*****
我們必須記得,心中所有發生的,全都是自己的創造
*****
就是在這個靜坐訓練的階段,梵咒變成無價之寶。梵咒有如一粒種子,而我們就像是土壤。梵咒需要時間長成,梵咒必須被滋養。堅持在心中重複默頌,慢慢地一個新的東西就會開始長大,然後占據我們的心。最終,我們不再是觀察自己的想法,而會開始觀察自己複誦著咒語。
*****
當我們停止去認同那些想法,無論好壞的想法都將不再具有意義
*****
不行動會讓人怠惰
*****
當心專一時,心可以移動到更高的覺知向度,在那個向度中,沒有時間、空間或因果,要擺脫印記就變得可能。
*****
全然的紀律可以幫助人們擺脫一切業力及印記的繩索
*****
當一個人學習讓他的行動、想法及欲望,都具有靈性意義,就能夠無拘束地執行行動與職責,那麼印記的微細印痕就根本無跡可尋。
*****
因此,當我們想要避免那些從印記浮上的痛苦和悲傷,就應該要全面地訓練我們的知覺感官、行動感官和心,同時要小心地不忽略我們的職責。
*****
愛恨情仇
*****
會動搖我們的心,
*****
而享樂導致我們貪圖更多的自我享受
*****
。它們全都會極度地煽動我們的心,如果我們想要追求平靜的心,這些都必須要被一一放下。
*****
當一個人的心很穩定,在執行行動與職責時可以保持不受干擾,就是一個平衡的人。他不會因為成功而興高采烈,也不會因為失敗而感覺失望,這樣的他就是一個悅性之人。這樣的人具備了勇氣,既不會焦慮地急於得到成功,也不會擔憂失敗的降臨。他既不會因為成功而趾高氣揚,也不會因為失敗而垂頭喪氣。
*****
動性的人格特質是他特別在乎享受,熱衷於享樂欲望的追求,所有啟發活動的根源都躺在享受的樂土中。很自然地,他尋求的是從自己的行動成果中獲得享受。執著於享樂的人必定是貪婪的。擁有了一些享樂經驗之後,他渴望得到更多的享樂,一旦失去了它們,他的哀傷就難以形容。快樂與痛苦在他的心中來回擺盪,因此,他永遠無法安住。這樣焦躁不安的人,很難真的享受任何的快樂,他會突然地變得暴戾,特別是當他在享樂的途中遭遇了障礙,他甚至可能會想要摧毀它,這樣的行為模式在動性之人的心中再度加深了憎恨與暴力。暴力永遠伴隨著身心的不淨,當身心被享樂、貪婪與暴力霸占,想要維持身體、言語和心的寧靜,是不可能的。
*****
惰性的人格特質是無知與迷惑,因為他沒有能力善巧地從事任何作為。由於惰性之人的無知,他無法從事善行;只有一個能夠從事善行的人,才是一個完善的人類。一個惰性之人完全欠缺真實知識,他充滿著疑惑,無法在知識的探討上做出任何貢獻,也不能善巧地執行任何行動,更別提幫忙宣導好的理念。無論在哪種情境下,他都是懶散又呆滯。在沒有受到啟發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透過行動、工作或職責來自我進步。當一個人無法透過自己的行動、職責和努力來成長,心就會開始奔馳在惰性的崎嶇大道,然後不斷面對失敗,痛苦地哀嚎,這樣的人就會開始憎恨別人;他永遠無法為他人的成功感到欣喜,總是悲傷、陰鬱並充滿怨恨。
*****
悅性的快樂在一開始似乎是痛苦的,但從長遠來看,其結果卻是有益的。它們為心帶來了寧靜,也帶來了知識、苦修、控制感官及自我淨化,這些結果能夠淨化靈魂。悅性的快樂是在任何地方、在生命的任何情境下都能找到喜悅,無論是在控制心的時候,自我了悟的時候,或者為了人類福祉而無私地執行行動,並把它當成對神的敬拜的時候,喜悅無處不在。
*****
動性的快樂是在感官與感官對象接觸時所產生的,一旦那個對象消失了,這個快樂就一起不見了。一個動性之人為
*****
了自己,千方百計地想要獲得快樂、感受快樂,動性的快樂會以痛苦的方式結束。惰性的快樂就是帶來悲慘的痛苦。它不斷增加睡眠、懶散度,以及毫無作為的狀態,一個惰性之人沒有動力想要去從事任何事情,只在懶散中感覺到快樂。
*****
一個人的責任取決於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或說是印記。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主要的天生特質是悅性品質,就適合練習寧靜之道、控制感官等。如果他具備悅性主導的動性,他的適當職責就是遵循行動之道,並且練習在行動中冥想。用這樣的方式,他可以藉由研讀自己的天生特質或說是印記,來成功執行他的人生職責。
*****
業力是無法避免的;行動即是敬拜之法。藉由敬拜那個衍生一切生命的超然唯一,那個遍布這宇宙的祂,一個人就能夠證得確實的圓滿。
*****
宇宙的真實本質就是真理。當一個人被短暫經過的感官經驗所引起的細微波浪抓住了,他將發現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會變化,死亡及毀滅無處不在,生命似乎無法構築一個安全的堡壘。隨著我們覺知的發展,在非永恆中頓悟了永恆之後,恆久不變的祥和與平靜就會降臨。
*****
在非永恆中看見永恆,就是行動瑜伽的目的
*****
「業」教導了生命中的道德與靈性價值,也教導了生活以及享受生命的藝術。無執就是愛的最高形式,當我們透過培育無執,來讓心與終極至善連結時,就可以藉由無一例外地愛所有人,來獲得快樂。
*****
如果不擺脫利用行動來滿足私慾的精神,我們就無法真正享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