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学、识”一解
唐人刘知几《史通》有治史者须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之论,被时人称笃并素为后世史家推重。
季羡林先生亦曾有一专文论“才、学、识”,套用理论属识,知识面属学,外语和汉文属才。当然,如他开篇所道,此论只合勉强二字冠之。其实细细思量,这“才、学、识”三字,非只治史,实可做衡量一切学问技艺修为的标杆。。。
才,应关乎敏觉与表达能力。沈从文曾道,小报记者笔下一例“公子多情、家人薄命、血溅当场”,到冰心的才笔之下就是可堪一读的小说。。。同样意思的话,说得人人熨帖爱听,实非人人可为的功夫。。。
学是学养根基,马步扎得牢实否罢。。。识,当不外识见与证悟的洞察力。
由此联想到不少圈中轶事,可聊为一记——读研时授业师长刘君,乃圈内一位少见才识过人却或有不求甚解之病的妙人。此公每开口,滔滔不绝、气场强大,无人能挫其锋。。。直追《大寶積經》之辩才无碍。。。国内实力接近的同侪,亲见其两相较量者如清华朱、庄诸君,几无有胜之者。。。1999年6月,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刘君作为大会分题相关组织负责人赴会北京。适逢京城“著名艺术评论家”包某,包每议及一时髦理论观点,刘皆以板斧劈之、继对而驳之。。。未几,包叹服,“不想西北还有你这样的人物!不来北京发展真是可惜了”刘淡然答之说,“京城这地方太监味嫌重了点,还是算了吧。。。”(指其时清华诸君对某公唯唯诺诺、仰其鼻息事)其景历历在目,至今想之莞尔。。。
和同窗好友聊到大学里相对优秀的师长,通常会被分作两类:大多还属于因为年长而对专业相对稔熟者,无非比学生们多了些常识;极少数者,如刘君,气场强大,且常常禁不住要感叹:哈,同样的问题,他怎么可以这样解。。。
刘之辩才,常令在场听者如醉如痴,而过后细细思量时,实亦不少不以为然处。。。
惟记得刘君反常的一次,乃同济大学常君回母校座谈。此公乃建筑史解人,学养扎实过人——座中每或有谈及西方建筑史理论某说者,必能分条缕析,娓娓道出其前因后果。而刘师亦一反常态、温文尔雅。。。事后吾等学子不厚道议之曰,此实气沮也。。。学养不足故怯一战。
默存先生有言,“瞥观疏记,识小集多。。。敝帚之享,野芹之献”,是为一记。。。
附录:刘知几,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93206.htm
季羡林《才、学、识》,http://is.gd/ey6Sw
才学识三者,固宜析论,其实是一事。才大,则读书更有悟性,识解愈能超越;学厚,则技艺熟,运才能如班斧,视深广,判识乃若丁刀;识高,则知止而不浪费天才,知进而不荒废学殖。曰才大如海,曰学无涯涘,又曰识见渊深,俱能以海喻之,是亦三者原为一事之证也。易以今语,则三者之间无时不在互动,而荣损进退,又往往联动。吾未见真博学者无才识,亦未见真有识者无学问底子无表达才能,更未见天纵之才著名史册者乃自不学无术有眼无珠之徒化成。——谭伯牛
季羡林先生亦曾有一专文论“才、学、识”,套用理论属识,知识面属学,外语和汉文属才。当然,如他开篇所道,此论只合勉强二字冠之。其实细细思量,这“才、学、识”三字,非只治史,实可做衡量一切学问技艺修为的标杆。。。
才,应关乎敏觉与表达能力。沈从文曾道,小报记者笔下一例“公子多情、家人薄命、血溅当场”,到冰心的才笔之下就是可堪一读的小说。。。同样意思的话,说得人人熨帖爱听,实非人人可为的功夫。。。
学是学养根基,马步扎得牢实否罢。。。识,当不外识见与证悟的洞察力。
由此联想到不少圈中轶事,可聊为一记——读研时授业师长刘君,乃圈内一位少见才识过人却或有不求甚解之病的妙人。此公每开口,滔滔不绝、气场强大,无人能挫其锋。。。直追《大寶積經》之辩才无碍。。。国内实力接近的同侪,亲见其两相较量者如清华朱、庄诸君,几无有胜之者。。。1999年6月,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刘君作为大会分题相关组织负责人赴会北京。适逢京城“著名艺术评论家”包某,包每议及一时髦理论观点,刘皆以板斧劈之、继对而驳之。。。未几,包叹服,“不想西北还有你这样的人物!不来北京发展真是可惜了”刘淡然答之说,“京城这地方太监味嫌重了点,还是算了吧。。。”(指其时清华诸君对某公唯唯诺诺、仰其鼻息事)其景历历在目,至今想之莞尔。。。
和同窗好友聊到大学里相对优秀的师长,通常会被分作两类:大多还属于因为年长而对专业相对稔熟者,无非比学生们多了些常识;极少数者,如刘君,气场强大,且常常禁不住要感叹:哈,同样的问题,他怎么可以这样解。。。
刘之辩才,常令在场听者如醉如痴,而过后细细思量时,实亦不少不以为然处。。。
惟记得刘君反常的一次,乃同济大学常君回母校座谈。此公乃建筑史解人,学养扎实过人——座中每或有谈及西方建筑史理论某说者,必能分条缕析,娓娓道出其前因后果。而刘师亦一反常态、温文尔雅。。。事后吾等学子不厚道议之曰,此实气沮也。。。学养不足故怯一战。
默存先生有言,“瞥观疏记,识小集多。。。敝帚之享,野芹之献”,是为一记。。。
附录:刘知几,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93206.htm
季羡林《才、学、识》,http://is.gd/ey6Sw
才学识三者,固宜析论,其实是一事。才大,则读书更有悟性,识解愈能超越;学厚,则技艺熟,运才能如班斧,视深广,判识乃若丁刀;识高,则知止而不浪费天才,知进而不荒废学殖。曰才大如海,曰学无涯涘,又曰识见渊深,俱能以海喻之,是亦三者原为一事之证也。易以今语,则三者之间无时不在互动,而荣损进退,又往往联动。吾未见真博学者无才识,亦未见真有识者无学问底子无表达才能,更未见天纵之才著名史册者乃自不学无术有眼无珠之徒化成。——谭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