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冬末 | 二访天龙寺,及金阁寺
当初做日本旅行的计划是,抽一天去京都三个地方:北野天满宫看梅花,城南宫看山茶花,再加上早就该去的金阁寺。结果天公不作美,今年梅花和山茶的花期都推迟十来天。后来天天关注京都旅游协会官网的信息更新,去之前前一天看的梅花是“まだ”(还没开),山茶是“咲き始まり”(刚开花),只有茶梅是”見頃”(盛开),而茶梅当下以天龙寺为最多。于是临时改变行程,京都站直接JR去岚山天龙寺,再打车去金阁寺。
结果当天天气不佳,全天多云,上午还算晴,下午就阴了,晚上回大阪时还下雨,雨势不小。在天龙寺看到扭扭捏捏的茶梅,和在金阁寺看到阴天下灰蒙蒙仿佛原形毕露的金阁时,还是有些后悔。其实按理去了北野天满宫和平野神社,说不定也还能看到腊梅和十月樱,收集到的御朱印也会更有意思些——天龙寺这个全部盖章的朱印实在敷衍,这是后话。
天龙寺
第一次去京都时去了天龙寺。上次天龙寺最让人难忘的一幕,是在枯山水前突遇晴日霰雪,寒风劲吹,雪花斜飞。俄而雪住,蓝天白云映入曹源池,彼时天光云影宛若画卷。这次主要看茶梅,所以只买了庭院门票。
日语的山茶花サザンカ,汉字写作“山茶花”,但按照假名读音却该写作“茶山花”,也是让人非常疑惑。中文里的山茶花在日语里面是”椿つばき”。茶梅上次去苏州时见得多,耦园和留园都有很大的茶梅树,蔚为壮观。山茶花最大的特点是整朵落下——有点像木棉花,所以山茶花的凋零也被用来隐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们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入门后前行不久便是曹源池,池平如镜,冬草枯黄,枯山水清寂,有禅宗之意。但靠岸处有一尾锦鲤往生,不知是何缘故,只能喟叹生命无常。



天龙寺的茶梅主要分布在曹源池背后的百花园及沿路的花篱。以冬茶梅为主,花朵不大,树形偏矮,主要品种应该是 “勘次郎”,这个品种抗寒耐旱,长势强劲,感觉怎么养都能爆花,特别适合园林绿化。跟山茶比,茶梅花没有那样一大树花团锦簇的繁盛景象,更像是清波碧浪中的点点红缀。彼时时而还有乌鸦和麻雀飞过。这场景很像正冈子规的俳句:“山茶花を雀のこぼす日和かな”,茶梅花瓣片片洒落在和煦的冬日阳光里,是个美好的日子。




和山茶花落花整朵不同,茶梅是花瓣片片落下,洒在深碧的苔地上,又如与谢芜村俳句描绘的景象一般:“山茶花のみだれやうすき天の川”,茶梅花盛开,花朵纷乱散落,如同那清浅的银河一般。



按照季相代表的植物来说,“春は桜、夏は紫陽花、秋は紅葉、冬は山茶花”。茶梅在初冬其实还好,跟他相争的不多。而山茶花的花期其实跟樱花就有些重叠,往往被掩盖在樱花的盛名之下。镜头拉远一点,把茶梅树和小径、屋顶、柴垣等纳入进来,又是另一种庭院清寂的场景,配上日式建筑和枯石庭坪,十分协调。如长谷川櫂所言:“山茶花のととのふときのなかりけり”,山茶花盛放,却无整齐之时。不容修饰,时有盛发,时有落花,时有枯败,时有待放,均为自然之美。




茶梅除去深红色的勘次郎之外,还有白色和粉色。其中有一种特别独特,叶色深紫,有些像紫叶李,花瓣最外一层为粉色,其余均为白色,像是轻染粉脂,颇为妙色。正如宋时有浣溪沙一阙:“剪碎红娘舞旧衣。汉宫妆粉满琼枝。东风来晚未曾知。 颜色不同香小异,瑶台春近宴回时。宝灯相引素娥归。”





从庭院出来后,可见方丈外有一株一米多高的茶梅,花朵繁盛,在枯枝和清寂的方丈建筑前面,愈加显示出来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金阁寺
从岚山到金阁寺只有公交车,但因为带着一一,我们就决定打车过去,也是第二次在日本打车。9公里左右,路上有点堵车,最后3500日元,还算能接受。京都的出租车起价是500日元,每266米增加80日元,支持支付宝和微信很方便。出租车司机也基本都是大爷,跟他们用基本日语交流也没问题。后来从金阁寺去京铁博时打车的大爷更厉害,边开车边赌马以及看日综,搞得一一下车时还问大爷,“你开车的时候在前面干什么呢?”。童言无忌,但有些粗鲁,所以我就转译给师傅大爷是“どうしてここにテレビがあってって”(为什么这里有一台电视),刚刚一脸疑惑的大爷听闻也就哈哈大笑了起来。这是后话。
金阁寺正式名称为鹿苑寺(ろくおんじ),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最初是室町时代(1336年至1573年)足利义满将军(1358年-1408年)与1379年开始兴建的别墅,作为其晚年的居所。义满去世后,他的儿子遵照其遗愿,将这座别墅改建为禅宗寺院,并以足利义满的法号“鹿苑院殿”命名为鹿苑寺,也因为寺内的核心建筑“舍利殿”外墙贴满了金箔,所以又被称为“金阁寺”。金阁寺在1467年发生的应仁之乱中,大部分建筑都遭到焚毁,只有舍利殿(金阁)幸免于难。但舍利殿1950年被一名见习僧人纵火烧毁,所以现在的金阁寺基本都是重建。
金阁寺的门票也是一枚御守,“开运招福,家内安全”。银阁寺的门票跟这个也是一样,排版都是如出一辙,还真是双生子。

下午已然阴天,所以参拜寺庙的兴致不高,金箔冰淇淋也没去吃,不过后来在洲际酒廊里吃到了金箔抹茶冰淇淋和金箔慕斯蛋糕,也算是有补偿。金阁寺不大,入寺顺路后便是镜湖池(镜这个字真是寺庙的池泉回游式庭院的字眼,比如龙安寺是镜容池,银阁寺是锦镜池),方丈庭院在池东侧,庭中铺白砂、堆土坡、覆青苔、植松杉、立巨石。其中有一棵有600余年历史的五叶松,名为“陸舟の松”,相传是足利义满手植。陆舟之松被修剪成一艘帆船的形状,船头朝向西方,象征着驶向西方净土。整棵树木造型独特,枝干遒劲,犹如一艘停泊在庭院中的巨轮。



镜湖池东北侧便是舍利殿(金阁)。舍利殿是一座三层楼阁,巧妙地融合了不同的建筑特点,每一层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魅力。第一层是法水院。这一层采用了平安时代的宫殿风格,展现了贵族的生活方式。方格子板窗、精致的雕刻和布局,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的时代。第二层是潮音洞。这一层模仿了武士住宅的风格,象征着武士道精神。内部的观音菩萨造像和四天王的造像,更增添了这一层的神圣与庄严。第三层:究竟顶。这一层采用了中国唐朝禅宗佛殿的精致建筑风格,中央镶有唐式建筑的板门,左右两侧是花卉形的窗。整个楼层显得庄重而肃穆,供奉着三尊弥陀佛,是信徒们祈求福祉的圣地。寺顶有宝塔结构,顶端有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银阁寺的观音殿也是类似的营造方法,一层为书院风的心空殿,二层是禅宗样式的佛堂风格的潮音阁,设有缘和围栏。房顶塑有一尊朝东而立的青铜凤凰。
当然,让金阁闻名遐迩的并非这些建筑风格,而是建筑本身的金光闪闪。舍利殿的二、三层外墙全以金箔装饰。据说,这些金箔耗费了二十多公斤黄金,约20万片金箔。如此富丽堂皇的金阁,观感确实非常依赖于天气:要么天气晴好阳光正佳,金阁全身熠熠生辉,要么飞雪漫天琼玉覆顶,金阁默立不语,要么黄昏时分夕阳斜照,金阁微光反射映照黑暗。阴天时看过去,只能说是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原形毕露的模样。
金阁就像夜空中的明月,代表着黑暗时代而被修建。所以我想象中的金阁一定是以其周围涌现出来的黑暗为背景。金阁坐落在黑暗中,美丽且修长的柱子结构,从里面散发着微光,牢牢地、默默地定格在那个地方。无论人们怎样评价这幢建筑物,美丽的金阁都是忍耐着周围的黑暗,默默地将其纤细的结构展现出来。

镜湖池不可泛舟,舍利殿亦不可登临,故观赏镜湖池及金阁三条路线只剩环湖一周。镜湖池的特征之一是池塘里无数小岛,跟传统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方式还稍有不同。其中中岛名为苇原岛,属蓬莱样式,岸边构三尊石,岛上植松,立细川石。西部有出岛伸向水中与苇原岛相互呼应。另有淡路岛、出龟岛、入龟岛、鹤岛、九山八海石、夜泊石等,大部分岛屿为龟岛或鹤岛。横长的苇原岛暗示的是本州,与其他的小岛一起整体又象征着“鹤龟蓬莱”的长寿与繁荣。岛上五针松繁茂,岸边奇石连绵,这仿佛是一个微缩的大千世界供观者思考与参悟。东北处的金阁居高临下,俯视着如同世界缩影的池塘,也隐喻了当时足利义满的权力。




绕到后山至夕佳亭,这个名字大概来自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它是一座小巧精致的茶室,茶室内的“南天床柱”是一根不规则形状的天然木材,极具特色。不过最有特色的还是它的地理位置:每当夕阳西下,金阁寺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辉中,而夕佳亭正是欣赏这美景的最佳地点。当然阴天如此,也看不到啥美景了

御朱印

天龙寺的朱印是 “真·朱印”,全是印章印出来的,一个字儿都不写,连日期都是调好了印的。之前的南禅寺或者瑞丰院之类的,好歹是会现写一下日期,这倒好完全不费墨了。中写“觉王宝殿”。觉王即为天龙寺本尊释迦牟尼的尊称,故觉王宝殿为“供奉释迦牟尼的奢华寺庙”。右上钤印佛法僧三宝印。左下钤印篆书“天龙禅寺”


金阁寺的御朱印纯手写,有两种,“舍利殿”和“石不动尊”。舍利殿是手写,石不动尊是提前写好的一页纸,请来后贴上朱印帐。舍利殿那三个字,除了“舍”能看出来,其他都恕我眼拙看不出来。石不动尊也即不动明王,这一张很飘逸,一气呵成,有草书之意。
蔓生明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川中五日 (4人喜欢)
- 津门漫步——从哥特穹顶到海棠花影 (5人喜欢)
- 三月桃花雪 (8人喜欢)
- 山水清寒,草木希音——2025月历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