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幻觉和数据祛魅
有人去银行申请贷款,被银行拒绝了,他问为什么,银行列出一些理由,其中之一是,他在申请时手机电量只有17%——这个案例看着是不是很荒谬,是不是像deepseek编的?实际上,这是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里提到的一个案例,出处是《华尔街日报》。
今天很多人批评AI的幻觉,说deepseek编造数据很危险。但我觉得这是大好事。为什么?因为人类从前是对数据和案例有很大的迷信的。《围城》里方鸿渐从欧洲寄回家一封信,他妈不识字,听他爸念,信上怎么写他妈都信以为真,因为不识字的人对白纸黑字有一种崇拜的情结。方老头可不吃那一套,念完信把方鸿渐大骂一顿。因为方老头知道白纸黑字造假胡说八道的太多了。
所以,deepseek编造数据是大好事,可以让有些人以后再看到数据的时候提个醒:这些数据是不是编的?在AI不会编数据的时候,人编的你就相信了。AI能够帮助你对数据和案例祛魅。毕竟我们想说什么观点,总能找到相应的数据和案例,哪怕找不到,有人胡编,你也难以查证,因为查证成本太高了。张五常讲过一个故事,说长江边的纤夫会雇人打自己,以防拉纤队伍里有人偷懒。经济学家从这个案例里大受启发,也算是一个高引的案例了。实际上这是张五常编的。
这个时代最吊诡的场面,莫过于人类对着自己发明的机器痛心疾首:"你怎么能说谎呢?"就像银行用手机电量评估信用时,我们觉得算法疯了,却忘了二十年前银行柜员用"面相不善"拒绝贷款申请时,人类自己早就疯过一轮。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里提到的华尔街日报案例,与其说是科技失控的证据,不如说是照妖镜——照出了人类决策体系里那些从未消失的荒诞基因。当AI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过是把我们祖传的装神弄鬼技法,用更精密的算法包装重现罢了。
《围城》里方老太太对书信的迷信,在数字时代演化成了新的宗教仪式。当年白纸黑字需要蘸着墨汁编造,如今数据造假只需敲击键盘。张五常的纤夫故事能在经济学界流传数十年,恰似中世纪炼金术士的秘方被供奉在学术圣殿——直到原作者自己揭穿谜底,众人才惊觉那些严谨的数学模型,原来奠基在茶馆说书人的段子上。这倒应了《人类简史》的论断:智人统治地球靠的就是编故事的能力。区别在于,从前我们要花几十年编织一个学术谎言,现在AI能在0.3秒内生成三百个版本。
有人忧心忡忡说AI幻觉会污染知识海洋,这话听着就像担心洗碗机会让人类忘记洗手。当银行信贷员在拒绝理由里写下"手机电量不足"时,可比ChatGPT编造参考文献恶劣得多——毕竟AI没本事真把你的账户清零,但那个17%的电量指标,可能正在某个服务器里,决定着你能不能凑够买房的首付。张五常的纤夫寓言教会经济学家"激励相容",华尔街的算法用手机电量衡量信用,本质上都是人类在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叙事游戏。区别只在于,前者需要二十年才被揭穿,后者可能第二天就被代码迭代覆盖。
方鸿渐他爹骂儿子信里吹牛,倒比当代人清醒三分。老爷子知道白纸黑字信不得,就像明白官府告示和街头小报都是半斤八两。如今我们面对铺天盖地的数据洪流,反倒不如那个老秀才通透——看见条形图就膝盖发软,瞄到回归分析就纳头便拜。AI大规模制造幻觉,恰似给这个数据崇拜的时代送来一剂泻药。当知乎问答里混入AI生成的"亲历故事",当学术论文附录出现不存在的参考文献,终于逼得人们想起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怀疑。
不是给AI洗地。当年蒸汽机刚出现时,工人砸机器骂它是"吃人的铁魔",后来发现真正吃人的是工厂主定的计件工资。同理,今天骂AI编数据的人,该去看看各大平台的流量算法——那些让人沉迷的短视频推荐,哪个不是精心算计的注意力陷阱?张五常编纤夫故事时,尚需遵循基本的故事逻辑;某些直播网红编造剧本时,连人物台词都要AI生成。技术从来都是人性的放大器,当我们在声讨AI幻觉时,其实是在照见自己内心深处的认知懒惰。
华尔街那家银行的算法工程师或许觉得很冤:手机电量关联信用评分,在数据维度上完全合理——凌晨三点充电的人可能作息混乱,永远满电的用户或许有强迫症,电量波动剧烈的可能从事特殊职业。这套逻辑放在学术论文里,配上p<0.05的显著性水平,没准能混个期刊发表。就像纤夫雇人鞭打自己的故事,在数学模型包装下,俨然成了制度经济学的经典案例。AI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编造,而在于它太擅长模仿人类的论证方式,把胡扯包装得比学术论文还严谨。
说到底,人类对数据的迷信,本质是对确定性的病态渴望。方老太太相信儿子的家书,因为那是漂泊重洋的确定性;我们迷信大数据,因为这是混乱世界的救命稻草。当AI把这种渴望戳破,未尝不是种解脱。就像发现圣诞老人不存在的小孩,虽然失去了童话,却获得了真实世界的入场券。下次再看到"研究表明""数据证明"时,能多问一句:这是张五常的纤夫,还是华尔街的电量?是方鸿渐的家书,还是深度学习生成的幻觉?这种警惕,或许才是AI时代最珍贵的生存智慧。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2人喜欢)
- 高档会所的合影和离岸公司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