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 sense —— “浮声切响”群展

人这种生物,本性喜欢寻找意义,所以在火星地表上看到了人脸,在奇石异形中发现了祥瑞。当然这只是常人,而所谓艺术家不只是被动看到,更是要去主动创造。天目里艺术馆的“浮声切响”群展,就是中外艺术家们用各种语言织就意义之网的一次尝试。


这位艺术家赋予各种形状的珊瑚块以意义,编了本词典,然后通过拼贴的方式,写了七句诗,颇有古人占卜遗风。

这幅作品里, 传统风向风速预测中的文本和数字,被替换为了海事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作品说明里有标注各个事件具体所指。可惜艺术家没有提供关于事件事件选择的二阶说明。

如果这幅作品其实可以设计成互动形式,邀请手欠的观者把它的每一部分碾平,就像那些巧克力包装锡纸。

这三个盘子内滚动的钢珠来模仿了海浪声,估计影视道具师会有更简便的解决方案。


这位艺术家复刻了想象中的猫琴,只是用猫形器物代替了真猫,所以可以像影视作品那样声明本作无虐待动物行为。

这只小老鼠正在呼吁观者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关系,不知道有没有观者提醒展馆保洁员别忘了把地上的装修垃圾清扫干净。


这位艺术家在这段影像中剪辑了大卫·阿滕伯勒讲话前的起始动作,不知道上传B站鬼畜区的话能有多少一键三连。


观者看这段影像时的表情,估计和影像中应艺术家要求不停打指、擦掌的表演者一样,一边不让同伴发现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一边想看看同伴知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帕洛马尔先生吐槽说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如果我们不知道它的意义就该说不知道它的意义,为什么一定要去创造它意义呢?也许这是因为对于作为意义生物却已然失去了意义的人类而言,创造意义就是他们仅存的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