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番禺县|番禺糖厂回忆录(二)
二广东两千年古县之番禺
我国是甘蔗发源地之一,番禺又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县;番禺产糖之多,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上曾几度出现“全省第一”、“冠于全国”的辉点。
人们称之为“糖缸”,誉为“最甜蜜的地方”

(曾经)番禺是全国食糖的重点产区,具有甘蔗种植面积多,产量、糖份高,交通运输方便,制糖工业机械、技术条件好等特点。
全县现大、中型糖厂七间(包含珠江华侨糖厂)日榨甘蔗可达二万余吨,1986年至1987年榨季上调给国家食糖17万余吨。
糖业生产在番禺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是番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向国家提供税金三千多万元,是番禺县最大的税源。
八十年代以前占全县工商税的六成以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五成以上,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支柱。

番禺糖业:岁月的见证与时代的缩影
番禺,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它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与发展,而糖业的兴起与兴衰,更是番禺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糖业的兴衰历程,恰似一个人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轨迹,生动地展现了番禺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深刻变革。
一、番禺的古历史与环境优势
番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秦汉时期,番禺成为南海郡的治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番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水系发达,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甘蔗等农作物的生长。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番禺糖业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番禺文化与糖业的渊源
番禺文化深厚,多元且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番禺人形成了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这种文化特质。为糖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糖业在番禺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融入了番禺人的生活,成为番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近现代工业的崛起与糖业的萌芽
进入近现代,番禺的工业开始起步。随着交通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番禺的经济逐渐多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糖业应运而生。番禺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开始种植甘蔗,并逐步建立起手工制糖的小作坊。
这些小作坊虽然规模小,技术简单,但却是番禺糖业的雏形,为后续糖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糖厂的诞生与成长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番禺的糖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番禺这块沃土上,第一家现代化糖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番禺糖业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糖厂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糖厂的诞生,如同一个新生儿的降临,为番禺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糖厂不断发展壮大。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经济的波动和社会的变革,但始终屹立不倒。
糖厂的童年时期,充满了探索与尝试。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糖厂的产品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进入盛年时期,糖厂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糖厂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国内外。
它成为了番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糖厂的成功,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加入糖业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糖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环保要求提高,这些因素都对糖厂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糖厂进入了暮年时期,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工人们努力拼搏,管理层积极应对,但糖厂最终还是难以抵挡时代的洪流,逐渐走向衰落。
五、糖业的兴衰与历史的见证番禺糖业的兴衰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
从糖厂的诞生到成长,再到衰落,它见证了番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
糖厂的童年时期,充满了希望与梦想;盛年时期,创造了辉煌与荣耀;暮年时期,经历了挫折与无奈。
糖业的兴衰,反映了番禺经济的起伏与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番禺人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糖厂的兴衰历程,也是一部生动的经济教材。它告诉我们,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生命周期,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糖厂的兴衰,也启示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发展,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
番禺糖业的兴衰历程,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诗。
糖厂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番禺人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番禺的历史与文化。糖厂的兴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如今,虽然糖厂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番禺糖业的历史依然被人们铭记。它成为了番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番禺人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番禺糖业的兴衰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经济教材,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诗。
它将永远铭记在番禺人的记忆中,成为番禺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番禺糖业的兴衰历程,如同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盛年和暮年。它见证了番禺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番禺的经济兴衰,展现了番禺的文化魅力。番禺糖业的兴衰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是一部生动的经济教材,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诗。
它将永远铭记在番禺人的记忆中,成为番禺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番禺行政
番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系发达。
南粤古县,首推番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南海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秦朝末年,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其都城亦在番禺。古番禺境域广阔,包括今之珠江三角洲主要县市和港澳地区。
先秦时期,番禺为百越之地,先民已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汉时期,番禺列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是个外商云集的对外贸易港市。
汉代以后,番禺地域开始出现变化,素为府、郡、县三级治所,也曾为南汉、南明小朝廷之都。
明清时期,番禺又先后析地划入从化县、花县,至1921年广州建市的二百三十五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
今域番禺的地上和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充分体现出古邑的历史。
中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番禺县的行政隶属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
民国初期,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后随广州设市及国民政府统治,其部分区域被划入广州市区,县府也多次迁移。
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县政府流亡多地。抗战胜利后,县政府移回市桥,并多次与广州市区划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番禺全境解放。
1950年5月,全县设8区、1镇。
1953年4月,全县设12区、1镇。
1957年4月,全县设32大乡和1区级镇市桥镇、1乡级镇江高镇和1渔民乡墪头基乡。
1958年1月,禺东、禺北17乡及江高镇划入广州市郊区。
1958年9月3日,全县改称“番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1958年12月,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
1959年6月,番禺、顺德分别恢复县的建置。7月,中山县的大岗镇公社和大岗公社、万顷沙公社及珠江华侨农场划归番禺。
1978年10月,全县分为20个公社2个镇。
1983年12月,公社改为区,生产大队改乡,行政区划不变。
1987年1月1日,全县设置22个镇。1992年5月,番禺县改为番禺市(县级市,广州市代管)。
2000年5月21日,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原行政区划不变,辖6街、16镇。2005年4月28日,原番禺区南沙街、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以及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东涌镇庆盛村、沙公堡村、石排村划出,设立南沙区。
2012年9月,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划归南沙区至今。

(二)古番禺环境
唐朝时期
在唐朝,番禺作为广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已经展现出水乡的特色。
据史料记载,当时番禺地区岛屿众多,江河纵横,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乡风貌。
同时,由于广州港口的繁荣,番禺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众多外商前来贸易,使得该地区充满了异域风情。这一时期,番禺的环境既包括了自然的水乡景观,也融入了繁荣的商业氛围。
唐代诗人李群玉(813—860)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旅游番禺献凉公》
帝乡群侣杳难寻,独立沧洲岁暮心。
野鹤栖飞无远近,稻粱多处是恩深。
宋元至明清
宋元时期,番禺继续发展,沙泥淤积使得三角洲地区逐渐扩展,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平原。
明清时期,沙坦不断浮生,相连成片,沙田开垦迅速,番禺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聚落的扩大,番禺的水乡村落大量涌现,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这一时期,番禺的环境以农业为主,同时保留了水乡的特色和风貌。
近现代
进入近现代,番禺地区经历了多次变迁。在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番禺的莲花城等地成为了重要的军事据点。
这一时期,番禺的环境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动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番禺地区逐渐恢复了稳定和繁荣。
在近现代,番禺地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城市景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乡风貌。
同时,番禺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传统文化活动,如余荫山房、留耕堂等历史文化古迹,以及鳌鱼舞、飘色、乞巧、醒狮等民间艺术。
当代
在当代,番禺地区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既包括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也保留了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和历史遗迹。
番禺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沙湾古镇、莲花山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图:沙湾古镇
(三)古寺古庙
番禺的古寺古庙
番禺拥有众多古寺古庙,彰显其自古即为人类聚居地,人力资源丰富且环境长期稳定,文化底蕴深厚。加之古码头与古窑的存在,不仅记录了番禺历史上繁忙的河道交通和商贸往来,还展现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和潜力。因此,这里成为兼具历史人文底蕴与良好交通条件的理想建厂之地。
道教赤松宫广州市道教赤松宫
道教赤松宫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菩泉路,是广东最大的黄大仙信仰场所。赤松宫耗时超10年建设,采用唐代风格建筑,由27个主体建筑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宫观的建筑形状为葫芦和如意,代表葫芦聚气、福禄吉祥,又寓有“腹内乾坤”的哲学内涵。主体建筑以道家天地学说为依据,分为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辉映。

海云寺 陈边村牌坊
海云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陈边村雷峰山,始建于南汉年间,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明末清初,海云寺成为文人骚客汇聚之所,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寺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岭南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精髓,是研究岭南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余荫山房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位于番禺南村镇,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由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改建而成。园内布局精巧,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山水楼台浓缩于极小的面积之中。园内建筑风格典雅,假山池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

鳌山古庙群 鳌山古庙
鳌山古庙群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三善村,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朝道光、光绪年间,2012年由广州市政府重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庙群建筑风格古朴,融合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是研究岭南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黄阁天后庙
黄阁天后庙位于番禺区(旧)黄阁镇,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黄阁天后庙与佛山祖庙、德庆悦城龙母庙、黄埔南海神庙齐名,成为广东四大名庙之一。庙宇建筑宏伟,中央大堂的后墙是用柚木做的神楼,龙凤绕柱,喜鹊翔屏,花草错杂,工艺精湛。每年天后诞(三月廿三)前后,庙内都会举行做大戏、炷夜香、贺诞等重要活动,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莲溪村天后古庙的由来,有传说记载与麦氏始祖麦必荣有关。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中原汉人麦氏五兄弟因战乱及传闻皇帝失妃事件,惧祸及而携家眷二百余人南迁到此定居。
麦必荣深知“有村必有庙,有庙必安宁”的道理,遂生立庙之意。
因这片海域无神保佑,所以想在此地建庙。
而月岭山临海而立,钟灵毓秀,周围又有骝岗、二岗、三岗等七个山冈相伴,高处俯瞰如七星伴月,此番格局,正是安神立庙的风水宝地。

番禺的古窑遗址
番禺区珠江水道旁分布着两座重要的古窑遗址——北宋沙边窑和唐代曾边窑。这两座古窑相距不到2公里,均为广州地区重要的陶瓷生产遗址,见证了番禺悠久的陶瓷烧制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沙边窑
沙边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市头沙边村,北临珠江市头水道,三面丘陵,是北宋时期广州地区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工场。
1990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番禺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窑址分布面积广,保存较为完整,出土文物价值较高。沙边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白瓷为主,产品远销海外,是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证据。
目前,遗址内保存较为完好的龙窑已按原貌复建,并成为番禺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内容。
一千多年前,古人在珠江南岸的丘陵地里偶然发现了瓷土,于是就地修窑烧瓷,并将产品顺着珠江一路销往海外。
鉴贤岗位置处是一座龙窑,这种窑炉一般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因此称为龙窑。这处龙窑也是目前沙边窑遗址唯一一处原址保护的窑体。“作为是一处历史价值较高的古窑遗址,沙边窑为研究番禺外销瓷历史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曾边窑
曾边窑位于番禺区新造镇曾边村和南约村交界处,是唐代时期的古窑遗址。
2010年,曾边窑被列入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曾边窑的地理位置优越,依岗临水,便于原材料采集和产品外销。
其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工艺精湛,反映了唐代广州地区陶瓷烧制的高水平。曾边窑与沙边窑共同见证了番禺在古代陶瓷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广州四座千年古窑中,番禺为何独占两座?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陶瓷鉴定专家、副研究馆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建林表示:
一是得益于本地有适合烧制瓷器的瓷土条件,“烧制陶器很多土壤都可以,但是烧制瓷器必须要有高岭土。”
二是番禺两处古窑都处于依岗临水的地理位置,为瓷器产销提供了便利。
如沙边窑和曾边窑都选址在河道附近,如此得水运之便,既利于材料采集运输,也利于生产后沿水道外销出口。

据了解,直至明清时代,市头沙边一带仍是陶瓷生产出口基地。
在沥滘水道南岸有一条涌入珠江的南村地区最大的河流蓼涌,长约300米,宽约50米,是装卸货物的码头。
窑工和家属有2000多人,日常的交易在窑场南面的蓼涌畔,据说以“日中为市”逐渐形成一个集市叫“市头”。
后来,在市头村南面又兴起一个村,因在市头之南,所以叫“南村”。
所以,村民就有“先有市头,后有南村”的说法。
所以,沙边窑亦是研究番禺手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历史,乃至番禺区域发展的重要参考和见证。
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为甘蔗制糖原料和成品提供便利且廉价的水运条件。
此外,甘蔗制糖工业用水量大,一间日处理量为1000吨的亚硫酸法制糖的甘蔗机制糖厂,日生产用水量为35000吨左右。每年10月到次年2月的榨季,要有足够的生活用水来满足临时工人生活需求。
因此,珠三角地区的大型糖厂都临江而建且设有专用的起蔗码头。
番禺制糖业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为甘蔗制糖原料和成品提供了便利且廉价的水运条件。此外,甘蔗制糖工业用水量大,而番禺地区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因此,珠三角地区的大型糖厂大多临江而建,并设有专用的起蔗码头。
历史悠久的民族,一定是和水有很深的羁绊,他们曾经在漆水河畔刀耕火种,世代繁衍。
这里自古以来鱼塘与农田交织,形成一幅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大地艺术画卷。
“要看糖厂,码头是第一站,你看,那就是我们的起蔗码头。”顺着梅山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黄建明的声音往远看,三台20余米高码头吊机矗立在蕉门水道边。过去,糖厂对于蔗源依赖较重,而甘蔗都由水路运到工厂,起蔗码头自然成为了糖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傍晚的糖厂(黎先生提供)
市头糖厂市头糖厂是番禺地区重要的制糖企业之一
始建于20世纪初。
糖厂的起蔗码头位于水道边,三台20余米高的码头吊机矗立在江边,见证了甘蔗运输的繁忙景象。
随着糖厂的建设和制糖产业的带动,让市头及周边地区日趋繁荣。工厂的生活区体系相当完备,整个生活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集聚在这个国营厂区里。
工厂生活区有过邮局、大饭堂、粮油店、缝纫店、开水房、派出所、消防队、幼儿园、娱乐中心、苏式宿舍群还有招待所等等,充分凸显了“企业办社会”的特殊历史风貌。
糖厂的三根大烟囱是上世纪最壮观最高的建筑,是市头糖厂的标志。
一根是由红砖砌成,高60米,一根是由混凝土砌成,高120米一根是人造纤维厂的烟囱,由花岗岩石头砌成,高65米,然而这个矗立半个世纪的标志已成功爆破拆除,曾辉煌一时的市头糖厂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下一章就会讲到)
番禺初期的工业化进程,起步于1929年陈济棠主政广东,他颁行了一个以发展广东经济为中心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糖业成为他发展工业的龙头,也是他主政广东八年的得意之作。
1933年冬,由时任广州建设厅农林局局长冯锐筹划,机制糖厂设备向捷克斯可达公司购买,本地人提供土地、生产原料和劳动力,由此契机迈向了工业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当时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番禺,四十年前是一个种植粮、蔗为主的农业县,没有工业区,开门见到的是田野、山岗;
没有像样的街道,住的是低矮的砖瓦房甚至是蚝壳屋和茅寮;交通不便,出行主要靠渡船。

20世纪80年代,番禺沙田地区农田水网景色资料图片

沙田区农民使用的交通工具小艇资料图片



遇真纪事,赞85蔗农从来没变,一直在弯腰伐蔗,扎起上肩,视频中能看到当年的蔗农。
-完-
-文:毋箴语
编辑:还是我
图片:网图
审核:老大哥
出品:海云有余荫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