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死亡之镜
如果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真正严肃的,那就是自杀。——加缪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日、国家、种族、家庭,那他可以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么?
在做咨询师之前,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当一个人想死的时候,会有人有权阻止他。而现在,也有人会来问我同样的问题。
去年底,两个人的死亡成为了公众话题,一个是沙白,一个是琼瑶。前者是安乐死,后者是自杀。
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当一个来访者说想死,咨询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哲学问题,他不是人生导师,他也不知道哪里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他应该听见那些无法言说的需求。所有一心赴死的人都会默默死去,当一个人告诉你他要死的时候,其实是他在说我不想死,只是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活下去。
琼瑶的遗书是在她死后才被发现的,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公众人物,不告而别定会辜负喜爱她的人,也会引起负面的社会效应,她一定是深思熟虑后才留下这些文字,这些充满了爱的文字是为了宽慰关心她的人,是在对她来过的世界说再见。
而沙白,也许在客观上她的确符合安乐死的条件,但我之所以感觉可惜,是因为她其实对生充满了留恋,如果没有留恋没有那些未尽事宜,她无需让那么多人看见她的赴死之路。追求体面的人,即便呼救的台词都是“无需救我”。
一个人想要自杀有很多原因,比如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比如不想拖累家人,比如对未来彻底绝望,比如想要实施报复,让仇恨的对象得到惩罚,至少承受内疚的痛苦。
一个人害怕死亡的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我赞同昆德拉的观点: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失去未来,而在于让你失去过去。所有对未来的憧憬都基于我们还有不错的记忆构筑起信念,支撑着情感。与对未来的恐惧相比,毫不值得留恋的过去更让人心死。
死亡是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但我们却常常回避它。——欧文·亚隆
死亡虽然确定,却无法预测。春节期间大S的死讯叫人震惊,小小的流感让一个未过半百的女人在短短几天内香消玉殒,不得不感叹生命之无常。如果有一
天,死亡毫无征兆地降临,就像上段文字还未说完就戛然而止,我们能坦然面对吗?
中国人对谈论死亡是百般忌讳的,也正因为我们太害怕谈死,所以会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去美化它。徐钧老师的来访中曾有一个小孩说想去死,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不想做作业,想去天堂,父母说那里是幸福的地方。
如果把死亡当作生命的对立面,是生命消失的瞬间,当然是很可怕的,但如果把死亡当作是生命的一部分,也许就能用另一种心态去活着——向死而生。死亡不是一个瞬间,是一个过程,遗忘和衰老都是走向死亡的过程。
只有直面死亡,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维克多·弗兰克尔
那么,人能决定自己的死亡么?这个问题好像在说死亡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这具肉身只属于我一个人掌控,我可以决定它的毁灭。
可真的是这样么?一个人的死亡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么,那些和我们深度捆绑的人,我们真的可以做到毫不关心他们的感受么?就像一场赴宴,你不说一句话就走吗?《破地狱》中的父亲如果没有留下遗书,他能释怀地离去么?
如果遗书(遗言)是死者对生者的告别,葬礼就是生者对死者说再见。一个人的死亡永远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对自己而言死亡是心跳停止,对他人而言死亡是把他遗忘了。
我不知道最正确的死亡观是什么,但我想它绝不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更不是美化它,而是理解它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清醒又深情地活着。只有真正“活过”才不惧死亡,热爱过,追逐过,享受过拥有,也与丧失和解,接纳病痛和衰老,也敬畏偶然与无常,不只是“我为自己活过”,也应该是“我还为你们活过”——善待他人,也不亏欠自己。
一部无比烧脑的德剧《暗黑》(强烈推荐,就不剧透了)提醒我在灰心绝望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按钮可以让我从未出生,我会按下它吗?每当这么想的时候,我好像就能慢慢恢复元气了。
王菲的新歌《世界赠予我的》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恩,可能是年纪大了的原因,我特别喜欢这两句歌词: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
这首歌让我想到了一部我很喜欢的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说一个想要自杀的中年男人在一棵樱桃树下挖了个坑,付钱找人帮一个忙,他会在晚上躺在里面,对方次日清晨来叫他的名字,如果他有回应,就把他拉起来,如果没有应答,就用土把他埋了。他找了一个士兵,对方被他的想法吓走了,他又找了一个神学院的学生,对方教导他人无权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他找到一个老人,老人同意了他的请求,在交谈过程中说自己曾经也对生活绝望,并试图自缢于桑葚树下,但无意中摘了一个桑葚果,放到嘴里发现竟是如此甜美。晚上主人公躺在土坑里,看着最后一晚的夜空、月光和树影,听着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和此起彼伏的虫鸣,远处传来雷声,很快雨滴落在了他的脸上。
主人公就像是一个走进咨询室的人,他本可以一死了之,却四处找人协助。一个人关心死后的自己或身后的世界,就说明他对生还有一丝留恋,他只是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结,这个联结通常是基于认知,比如一段关系、一份感情、一个希望——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活着的意义;但其实它也可以是通过感官和世界的联结,比如月光的抚慰,虫鸣的召唤,雷霆的震颤,春雨的滋润,樱桃的滋味。
世界终会“赠予”我们死亡,死亡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生命的有限性——因为短暂,所以珍贵。
如果想和我聊聊人生或烦恼,欢迎通过以下方式找到我——如果你有自杀的想法,我很感谢你信任我,但还是建议你在医院的支持系统内寻求帮助,这是《精神卫生法》的要求。(请不要在公众号内留言,因为不常登录)

-
肥宅小鲤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06 19:05:03
Gustav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在共情宫琳时,我们在共情什么? (52人喜欢)
- Deepseek可以替代哪些心理咨询的部分? (8人喜欢)
- 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感…… (4人喜欢)
- 咨询室里的性爱议题 (3人喜欢)
- 聊聊性爱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