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主流叙事框架的乐趣无穷
近几周直到这几天,我一直在密切关注一个八卦:关于电影《爱情,到此为止(It Ends with Us)》的两位男女主演的官司。
电影主演布莱克·莱弗利(Blake Lively,下简称BL)和贾斯汀·贝尔杜尼(JustinBaldoni)的官司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了,到目前还没结束。YouTube上有基于事实的关于整个事件的详细介绍和最新进展,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搜索看。
电影我没看,也没兴趣看。我之所以开始关注这个八卦是由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下简称TS),我喜欢这个女歌手,2023年还“斥巨资”以八倍于原价的价格买了一本时代周刊,因为那年她被选为年度人物,扛着她的猫登上了封面。对,就是下面这期(可以无情地嘲笑我)。

热闹的是,TS牵扯到了这个官司里,眼见着BL和她老公塌房已成定局,TS也有差不多的趋势。加之,她的公关团队接连开出了几封公开信来撇清TS和BL之间的关系,这对姐妹的友谊也毫无意外地被坐实是塑料的。之后,TS能否坐稳她目前的宝座,就全靠她的公关能力和粉丝是否理智了。anyways,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重点是这个官司里面所暴露出来的发生在职场上的成年人之间的霸凌,名人利用圈层关系和影响力来攫取利益,以及滥用女性主义热点议题来污蔑同行以博得大众同情的肮脏手段。这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原子弹的效应。
我只想着重提一下Toxic Feminism,直译过来就是“有毒的女权主义”,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认为国内外很多主流的“女权”或多或少都不是真正的女权。所谓“有毒”,是极端的或具有分裂性的现代女权主义观点,例如将厌男伪装成女权、受害者心理泛滥、审查言论、否认生理现实、选择性维权等,助长了对立情绪和排他性,偏离了女权主义的核心,即实现性别平等(equality)和女性赋权(empowerment)。
作为一名女性,我在工作场合一向支持和致力于推动各种不限性别、种族、年龄的平权,以及最重要的——赋权。但我也公开表示不支持公司设定女性管理层比例的KPI,需要强化的是工作中的无差别的赋能,以保证最合适和能力过硬的人被展现,进而被提拔。因为在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牺牲基于员工能力资质的考量而单纯为了满足KPI的晋升结果,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即便如此,大老板们为了政治正确,还是继续保留这个KPI。当然,我自知肯定“得罪”了不少人。
本质上,这些都是一样的事情,某个再正确的“主义”过激了,就成了错误了。所以,要很谨慎地对待举大旗的个人和团体。
另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传统名人影响力衰退的时代,社交媒体和独立平台让更多普通人可以建立影响力。当下,大众更喜欢未经修饰、真实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过度包装的宣传。过去人们崇拜“名人光环”,如今更关注知识、专业能力和独立思考。学者、企业家、评论家正在取代明星成为新影响力中心。那些能够真实表达、与受众建立共鸣的名人,依然能保持影响力,但靠名气和地位本身混饭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后,以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做结尾:
她批判任何形式的对女性自由的限制,包括那些让女性陷入依赖的思想,不论这种依赖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权主义教条。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她警告不要用另一种压迫取代原有的不公,而是应倡导一种能让所有个体——无论男女——都能充分实现自我的女权主义。
周五快乐!
Ad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所以,大家都不说话了 (10人喜欢)
- 独立性和批判性 (3人喜欢)
- 山地之王 (4人喜欢)
- 列宁不听贝多芬了 (2人喜欢)
- 请容我懈怠一会儿,来坐在你的身旁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