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熙媛
我才知道大小S的姐姐叫徐熙娴,这三个女孩子的名字都很好听,如果不去纠结其背后被寄予的期望的话。
最近因为大S过世,网上开始了现象级的对于这姐妹俩的过往的讨论,其中也包括她们的名字。说徐熙娣这个名字太男权产物,是“希(望)弟(弟)”的意思。但是小s已经是个中年人了,经历了种种的磨砺,还再提一个她出生时候被给予的标签,这样合理吗?那只是她人生中很短的一个时刻罢了。
作为谐星,我觉得她们的才华被低估了,就像搞笑女在平时生活中被人低看了一样。
首先,让人笑是非常难且公益性极强的事,她们贡献的故事和笑料给多少人送了饭,不必多言。
其次,她们除了主业以外,时尚、音乐、影视、写作等不同领域也多有涉猎,才华不是顶尖的,但是都在用不同的载体做很真诚的个人创作,所以她们的东西都很有个人风格,容易让粉丝们爱屋及乌。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如果不是真实地体验过,又如何能在艺术载体上还原,因为很微妙的体验被还原,所以有了观众的感动和共鸣。
还有就是语言的艺术,她们最原创最成功的作品是语境,是她们讲故事的方式和表达的节奏,在这个时代渗透了很多的人,我不自觉地模仿过她们。要知道,语言是权力,能造语境的人,也就是能造权的人,哪怕表面上,是如此亲切和讨好的角色,但是她们很多的想法、观念也如此地传播了很远。
为一个搞笑为主业的娱乐女明星写悼文或是表露出难过听起来好像是一件很肤浅的事。就像她们也常常被误会为是很肤浅的人,我的难过是真实的。我想了想,也许是因为我小时候看的明星好像还没到大批量去世的时候,毕竟我才31。以及大s留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生机勃勃,毒舌、直接、讲话有理有据,中气十足的。谁会不觉得她跟汪还得来几个回合呢?结果这出drama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她会不会觉得:可惜!还有几招没出。亦或是接受的很好:哦,到点了,那好吧。
作为70后,其实她们所在的时代,至少在大陆还没有那么流行独立女性的言论,可是她们母系氏族般的生活方式已经存在了很久,女性之间的相依为命让我感动。到现在去纠结一个名字不够独立女性,或者说大S为什么成为了婚女,为什么给渣男生娃,这都什么意义?
独立的核心本质在于不来自于他者的判断,婚女或者独身,爱男或者厌男,全职妈妈或者职业女性,结构性压迫是一回事,我们爱的人不是男性,是具体的人。
独立是论心不论迹的,我们无法也无需跟任何人证明我是独立女性,所有的理论应该服务于人,只要这个理论让你解脱,让你释怀,让你能过下去,那就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