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义
人类登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起初,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选择生活在高山上。当人类具备改造自然、保护自己的能力从高山来到平原时,山脉开始被野兽占据,也逐渐被视为危险、荒凉、神秘之地。
随着时间推移,山也逐渐被赋予一些神秘的色彩。不同地域的文化各自将山描述成为神灵的隐居之地、联系天地的自然之门等。
早期的登山实际上是与自然做斗争,过程并不美好。
司机王师傅开车带我们进入了墨脱,这个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城。在雅鲁藏布江畔他指着对面的群山说到:“以前墨脱没有通公路的时候,我们就是翻越这些山去外面的镇上,出发前需要背上几天的物资,到外面买了东西再背回来,一来一回需要花上数天。”
“晚上在山里露宿吗?”
“需要在山里住几个晚上,那会野生动物很多,也比较危险。”
登山如果有意义,对他们而言就是生存。
人们登山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乔治·马洛里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就在那儿”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
初中的时候与表哥做了一本册子,将小镇周围的山都详细的记录下来并取了代号。每登上一座山就绘制一幅粗糙的地图,并留下一个标志的刻画,后来周围的山已全被我们征服。如今看来当初登上的山不过是几百米的小丘,所有的小丘加起来景色也不如一座名山秀丽。少年的执着是不是就成为了一种无用的徒劳?
记忆中第一座登上的名山是青城山,青城山原名“清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后因某位皇帝写错了字而更名为青城山,传说这里是白娘子得道之地。
青城山群峰环绕,林木葱茏,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某日应邀登山,走了有三万步,接近五点下山之时突然接到豪的电话:
“你在哪,我们找你玩来了,明天一起去青城山啊”
“我*”
“你说啥,没听清”
次日沿着同样的道路又走了一趟,连续两天高强度登山已使人腿脚不利索,一瘸一拐地走了一周左右才恢复正常。坐公交的时候还有小学生起来让座,此时的他大概觉得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四川多山,景色各异。李白登峨眉山的时候曾写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在大诗人的眼中,峨眉山的景色也称得上绝色。
凌晨出发,台阶与屋檐上还覆盖着积雪,林间树木皆凝着雾凇。抵达山顶,云海随风微微翻滚,蓝、橙、金、白四色交相辉映。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在瑰丽的阳光下展现出其全貌。
五岳的说法由来已久,最初的五岳不全是这五座山峰,曾经的南岳是天柱山,在中国封建社会疆域版图扩大后因天柱山不够靠南,而重新定衡山为南岳。
五岳中第一座登上的是嵩山,山下的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敕建而成,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寺内有着一棵千年银杏,据说摸过了就会一直单身。没有坐缆车,一头扎进山中。山路崎岖,溪流穿过林间,皑皑白雪覆于林间,同行的人也看不见一两个。
在泰山顶见到了汉武帝所立的无字碑,泰山贵为五岳之首,封建社会常成为帝王的封禅对象。封建帝王通过封禅祭祀的行为,宣传君权神授,在君权上附加神性巩固统治。如今五岳上大量历代帝王祭祀封禅的岳庙,佛教和道教修建的佛院和道观,更添了五岳的威严与神秘。
去过的名山不算多,登顶的感觉也大都类似: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
于一座山而言,“山之极”一般指的是一座山的最高点,于群山而言,“山之极”指的则是珠穆朗玛峰。
登上珠峰是非常遥远的一件事。除却几十上百万的花费外,登山者还需要进行几个月集中的训练以适应高原气候及锻炼体能。登顶珠峰在全世界也仅有千万分之几的人完成过。1980年,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在未携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只身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传奇更是震惊世界。死在登顶珠峰路上的登山者并不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不惜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登顶珠峰这件事?
人做某一件事常树立一个目的或寻一个意义来作为自己做这件事的支撑,然而很多时候做一件事其实不需要什么远大的目的或高深的意义。
有一些事,即使无意义也会去做。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