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关系就是重建自我:重建自我小组第四期招募,你来吗?
[题记]关系是人心理呼吸的“空气”,与关系对象的交流相当于心灵的呼吸。现代人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造成的流动不可能停止,故而关系断裂不可避免,故而处于不断丧失关系、丧失心灵呼吸空间的局面。这意味着:现代人需要在流动中不断地重建自我,从而免于心理崩溃的危险。因此,我做了这个重建自我小组,通过关系链接的方式帮助大家重建自己!这是重建自我第四期,后面还会推出重建自我进阶小组,敬请期待!参加小组请先阅读这篇文章哈。(本文3849字) 1.人失去客体关系会怎样? 一个人如果失去外部的各种关系联结,会怎样呢?我们先从一个幼儿失去客体关系的故事说起。心理学家勒内·斯皮茨在《医院制度》(Hospitalism)(1940)有一个令人心碎的观察研究: 他在1887到1974年期间研究了大量出生就遭遗弃的婴儿。他发现:在育婴堂中,如果弃儿的生理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但任何可持续的养育性互动都被剥夺,那么他们无一例外变得抑郁、孤僻、体弱多病。如果这些弃儿情绪上的饥饿持续超过三个月,他们的眼睛协同能力就会衰退,并出现反应迟滞。持续的关系断裂,会让幼儿会变得越发无精打采,终日静静地躺在婴儿床里,把小床垫压出一个凹槽。这种丧失客体关系的情况持续下去,到弃儿满两周岁前,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死亡。而那些幸存者活到四岁时,几乎还都不能坐、立、行、言。然而,如果母亲在最初的三个月回来的话,这种退化会自行反转。 斯皮茨这项“成长失败”儿童研究的充分证明了,如果幼儿丧失客体关系联结、丧失关系中的爱与回应,幼儿不仅会心理发展停滞,还会危及生命。这意味着,客体关系丧失对幼儿是致命的危险。因此,斯皮茨曾说:“For babies, emotional attachments were as important, or more important, than food itself.”(对于婴儿来说,情感依恋与食物本身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那么,成年人丧失客体关系会怎样呢?我列举两个著名的例子,尼采的疯掉与梵高的自杀。 一般认为尼采的疯掉是因为梅毒,可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归因;而梵高的自杀则被认为是由于躁郁症。可是,真的就如此简单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心理学研究已经非常详实地证明了,人们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三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生理、心理原因已经被研究得很多了,可是社会关系联结原因还没有被充分研究。我在阅读尼采、梵高的传记材料的时候,发现了他们两个人有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他们都有长期关系断裂和重建关系失败的情况。这就是说,尼采、梵高出现问题前的关系状况与心理危机被忽视了。怎么说呢?
先从尼采说起。尼采从大学离开后就长期过着漂泊的生活,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达十多年。他在长期漂泊中,不断地创作作品,朋友和关系联结却越来越少,到他出版最重要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候,他自费印出的这本书只送出去了七本,而且没有得到回应。最终,他看到街上一个被鞭打驱赶的马,就抱着马匹痛哭,阻止别人的鞭打,由此陷入疯狂。后来,尼采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从客体关系心理学角度看,我认为尼采的疯狂背后,长期关系断裂和得不到现实回应的原因被忽视了。 梵高在客体关系建构上同样出现了反复的失败:他在小时候就因为性格孤僻而反复换学校。在工作以后,他先后尝试了画廊学徒、教师、助理牧师等职业,到几乎都失败了。再后来,他决定成为画家,在与画家高更等人的关系建构上同样失败了。 在爱情上,梵高曾经爱上了他表姐,表白后被拒绝。在他失去画友高更以后,他又遇到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妓女,他爱上了那个妓女,后来因为无法维持生活,也因为无法沟通,两人分开。于是,在亲密关系上梵高也遭遇了彻底的失败。至此,他在学友、朋友、画友、家庭和亲密关系上全部遭遇失败,如果不是他弟弟还在支持他,可能他早就崩溃了。可是,也正是因为弟弟的支持,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因而长期心怀内疚,觉得问题都在于自己。所以,在梵高37岁那年,他选择开枪自杀来了结自己孤独的人生。 可以说,梵高的一生就是在工业社会的流动中逐步丧失了外部所有的关系支撑结构,从他出生到死亡他没有享受到过被爱的滋味,也没有重建自己的外部心理结构。可以说,外部心理结构的崩溃与没有得到重建才是他走向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也是他最终把攻击性指向自己而自杀的原因。 可以说,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关系断裂观察研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关系断裂带来的可怕心理后果。 2.现代人普遍处于关系断裂和自我破碎的状态 实际上,尼采和梵高的困境与问题并非个例,而是现代人都在遭遇和经历的普遍困境: 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处于高速流动之中,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从乡村反城市,又从城市另一个城市,从一段关系到另一段关系……现代工业生产与欲望模式让人们总是在流动,在原子化,在丧失稳定的客体,在不断丧失关系……… 可以说,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的流动性和城市化进程,现代人普遍处于空间流动和人际流动之中,在心理层面则是普遍在丧失稳定客体、在丧失外部心理支撑结构,这种关系建构断裂的后果非常严重: 有的人会觉得无意义、无支撑、无价值,陷入空虚与虚无;有的人则会直接陷入长期的抑郁情绪甚至抑郁症之中;还有的人在关系断裂到一定程度,甚至会丧失现实感,出现幻觉与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可是,由于现代人对自己关系断裂带来的心理结构性崩溃是不自知的,也不知道后果之严重,于是出现了各种看起来有效实际上徒劳的自我拯救尝试:有的人在追逐自我中迷失,有的人诉诸药物解决却成了药物依赖,有的人陷入疯狂却不知道原因……再加上个人主义和自我心理学的流行,让现代人更加忽视客体关系断裂和建构的问题。 于是,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就成了一种反复发生的客体关系丧失危机。前面的客体关系丧失研究已经说明了,客体关系就相当于人的心理空气,我们与外部各种关系对象的交流相当于心灵的呼吸。而现代人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造成的流动不可能停止的,关系断裂也没法避免,于是处于不断丧失心灵呼吸空间的局面。这就意味着:现代人需要在流动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建自我,从而免于心理崩溃的危险。 实际上,这种关系断裂局面并没有因为现代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而改善,反而是加剧了。为什么呢? 一是由于现代工业社会的流动性不会停止;二是由于现代人逐步把个人主义极端化了,追求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从而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关系鸿沟,让关系建构越来越困难;三是互联网形成了更加巨大的信息茧房,加剧了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四是现代心理学大多是一种个体心理学,迫于社会压力很少去反思身心疾病的社会原因。 于是,现代人普遍处于心理危机之中。 3.在关系中重建自我的尝试,以及“重建自我”小组说明 在这个不可逆转的普遍心理危机潮流之中:我们如何重建自我?为什么要学会反复地重建自我?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题目,因为这就起我的经历:我出生在乡村,然后到镇上读书,到县城读书,到省城读大学,到大城市就业,然后又回到省城……我自己就在经历着自我的反复重建,所以我想到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惑,刚好我有多年的精神分析体验和重建自我的经验,后来还出版了《自我的探寻》一书,所以我就想从精神分析角度给大家分享重建自我的经验与思考。 这个小组,不仅有我的经验传授,也有小组这样一个关系结构。所以不仅仅是经验学习,更是经验实践。因为,我最后发现,重建关系就可以重建自我。 可以说,由于客体关系断裂带来的心理崩溃是一个普遍的危机,我才做了这个帮助现代人重建自我的小组,帮助大家掌握重建自我的心理技术。这个小组是一个重建关系的场域,也是分享自我重建知识的空间。欢迎所有对认识自我、重建自我感兴趣的伙伴参加这个小组。 下面,我介绍一下小组小组体验内容和参加方式。 这个小组将由我来带领,我在重建自我小组中主讲的内容有: 第一节: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丧失意义、丧失联结带来的心理崩溃; 第二节:自我的考古学与生成学:讲述自我的起源与生成方式; 第三节:作为外部心理结构的关系:为什么心理结构有一半在外面? 第四节:重建自我的方法:在重建各种关系中重建自我 然后,我再说说小组加入方式与规则,请重点阅读: 第一,固定时间。本次为“重建自我”小组第四期,从 2月16日开始,每周一次(每周日晚19:00-20:30)线上分享,带领者先主讲内容,然后大家互动交流;共计四次分享与交流,每次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本期小组体验为一个月。 第二,需要缴费,因为费用提供了一种相遇的担保。这一期再做一个新设置,全程参加的伙伴可以退一半费用!这个重建自我小组四次399元,全程参与还退一半费用,也就是实际上四次小组体验只有199.5元! 第三,保持开放与包容。小组以“在重建关系中重建自我”为指导理念,将建构一个包容的互动环境,帮助大家在相遇中重建关系、重建自我。 第四,保证有深度交流,这是一个在关系中相遇的小组,为了保证交流和相遇,这个小组人数限制在12人以内,让每个人有充分的交流时间。 最后再说说我自己,也就是小组带领者简介:  戴军,写作者,精神分析实践者,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作品有《自我的探寻: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诞生》《左和右的精神分析》等。 欢迎有兴趣参与“重建自我”小组的伙伴加微信报名,微信为 Heraclidai,加微信请注明是为了加入“重建自我”小组,以便快速通过。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寻找最具性价比的“情绪价值”对象? (7人喜欢)
- 论精神分析的新可能:助人醒来,开始转化 (3人喜欢)
- 迷恋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欲望症状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