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初体验”
过年前提了新车华为智界,除夕夜开回老家时又第一次使用了智驾系统,总体感受时有点“出乎意料”——原来车子真的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处理道路状况并自行驾驶的能力。至少在工业园区这样道路相对宽阔、路况尚不太复杂的区域内,智驾已经能够基本应付,这是目前的一个整体感受。当然,它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它还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还显得稚嫩,但潜力绝对不可小觑。结合自己春节期间的智能驾驶体验,我总结了这套系统当前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一是车辆行驶比较稳。由于智界这个车是通过激光雷达来感知四周,又用系统来调节方向和控制车速。所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都是居中的,几乎不会存在人工驾驶时方向偏离甚至压线的状况。而且智驾是很遵守交通规则的,因为这些条条框框应该都是内嵌到系统之内的,照我们人类的说法是“刻进骨髓、融入血液”的。每次车子经过斑马线前,无论有没有天行人通过,它都会很“自觉”地提前减速。它在跟车时也是时刻保持着合理的车距,不会像人开车时经常会紧贴着前面的车辆。
二是行车比较保守。这主要体现在速度上,自动驾驶过程中,车速基本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因为它的车速是根据各路段的交规限速来进行调校的,因此在一些交规中要求车速较低,但现实中车辆较少的路段,与其他车辆相比,自动驾驶的速度会明显偏低。因为,人更具灵活性,善于变通,所以一般在这样的路段,人工驾驶时都会选择较高速度行驶。如此一来,在这样的路段,自动驾驶的车辆会显得“傻里傻气”,且与周遭“格格不入”,当后面有车辆时,它们会感觉不耐倾,或者按喇叭提醒,或者直接加速超车。所以,遇到这样的路段,考虑再三后,我还是直接接管了车辆,免得过于不合时宜。另外,在高速上,智驾会优先选择在最左则车道,然后一路跟车。这样操作的弊端就是,当前面所跟车辆的速度明显太低,例如高速上仅仅80码左右的时候,会让人有种“太磨叽”的感受。这样的智驾方案不能说有问题,但至少是不够“明智”的,不像人一旦遇到这种情形,往往会变道超车。当然,从算法的角度,这种靠左跟车行驶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让车子在多数情形下都能以较快速度行驶,而且减少变道的次数,从而实现速度和安全的相对平衡,也切合智驾相对保守的气质。
三是智驾的灵敏度尚有限。虽然智界目前使用的是ADS3.0已是当前智驾的最高版本,但它在应对突发情况的时候还是显得“稚嫩”了些。出发的路上,车子即将进入独墅湖隧道口时,那里有一个不太显眼的红绿灯,智驾一时没有发现,所以它先越了线,然后又紧急制停,全车的人都不免狠狠地颠簸了一把。另外,游玩到安吉市区里的时候,在一个红绿灯口,边上车道有辆车在前面犹豫着是否要左拐弯,智驾显然是被它的迟疑所迷惑了,所以我的智界车硬生生地把车速降到的步行的水准。但是,从一个人类驾驶员的视角,这种情形下,最佳选择无疑是直接向前行驶,根本不用考虑临近车道的车子是直行还是转弯。因此,我一见智驾又犯“傻”了,便直接接管车辆,一脚油门便从路口冲了过出去。所以,智驾在面对一些不太常规路况时,往往会变得不知所措,难辨对方意图,所以它所谓的最“智”决策就是降低速度。从这个意义上,智驾的驾驶风格是比较“肉”的,有点腻歪。
四是智驾还是有明显禁区的。这次回老家,大部分的路段都是智驾开的,但一到村口,系统就提示我尽快接管车辆。另外,在我们去到的安吉的山上,也是不能使用智驾的,即便在山脚下甚至半山腰的时候,间断性地跳出了智可用的标志,但出于安全的考虑,显然我们也是不会选择智驾的。
总体而言,智驾还算只智能,特别是在高速和高架上能够较好应对,较大程度上解放了双脚,也使得长途驾驶不再那么劳累。因此,一路上,在多数的路段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智驾模式行驶,除了除了关键时刻盯一盯,多半也就是手搭方向盘而已。原来人天然就是懒惰的,总是愿意轻松无压的,这人性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