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读书有感:中国普通家庭教育困境
家里有两个表弟,一个在上高中,一个在上初三,学习成绩都很差,但是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入都很高了,并且这种投入似乎会透支家里的经济。
看着两个表弟的近况,我开始反思,一味地卷教育是否是值得的?
老来得子的弊端
两个表弟的家庭有有很多的共同点:
1. 都是地道的农民,长期在外务工,没什么积蓄
2. 都是老来得子,四十岁左右才有小孩。
所以整体而言,父母年纪都偏大,上小学时,在别人父母都是40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都是50岁了。50岁差了10年,实际上很多东西已经跟不上,很多观念也是落后的。一方面,体力、精力都跟不上。另外一方面,和孩子的相处,还是那种古早的,严父的思维。平时教育都是以打压、训斥为主,父亲和孩子的交流非常少。
这样的教育方式,肯定是落后的,他们确实在用过时的带娃方式,去带娃。
高投入的弊端
他们觉得,自己穷,都是自己没有读书,所以为了孩子读书,会去拼命的卷。
所以即使是在小山村,也会想办法让孩子去市区读书。
比如表弟1,他父亲就是在市区做临工,然后租了个房子,在市区上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市区教育资源好,这是优势,但是在市区上学的人,家庭条件整体都比农村里的要好很多。所以孩子去了市区,去竞争的时候,还会有心里上的落差。
别人的父亲是市区的个体户,是医院的医生,是学校的老师。零花钱更多,假期可以出去旅游,可以由父母待着去体验各种新奇的东西,自己的父亲则是每天灰头土脸的奔波于市区的各个工地。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辛苦,能够发愤图强,能够名列前茅。
但是孩子所感受到的,也许是落差感,也许是自卑感。
自己穷,却希望寒门出贵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奢求。
学历贬值下, 来自普通的家庭的“ 高投入 ”
现在,学历正在逐渐贬值。
确实,在贬值的情况下,假如没有学历,这肯定是雪上加霜。但是作为普通家庭,是不是应该综合考虑?
比如表弟2,中考没有上高中线,只能去读职高。他父亲不愿意妥协,决定去读一个学费很贵的私立高中。私立高中,一年学费快3万五,生活费用加上一年得快5万。三年私立高中下来,就得15万。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上的私立高中。目前在私立高中上了半学期,英语19分,基本一本没有希望。那么最后多半上个专科。专科三年,学费又得10万,加上生活费差不多10万,一共是20万。
所以三年高中加三年专科,一共得花掉35万。
然后出来一个月工资四千算多了。。。。然后马上就得面临买房子,车子,结婚要彩礼。这个时候,表弟2的父亲60几岁,到哪里去弄这些钱?
表弟2的父亲,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就是不甘心自己的孩子去上职高”。觉得孩子去上职高,自己就没有什么动力了,没有盼头了。
这其实是很荒诞的。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活法,并且得认清现实。
在孩子成绩不好的情况下,也许直接让他去上职高,学一门技术,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自己则把身体养好,到时候不要成为负担,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一点小思考,不一定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