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孤单是一种活该,但我真的还挺喜欢

在很多个时刻,我都觉得自己是孤单的。
我很想像好多人一样刷抖音、小红书、微博或者B站,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从这些平台中得不到一丁点儿快乐,而且,也赚不到一丁点儿钱。
这些平台兴起的时候,快要30岁的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我习惯了长时间“集中精力”、“沉浸”的感觉,所以当我看短视频,我的“神”会瞬间感受到强烈的“被撕裂感”,我整个人会很不舒服。
而且,我需要的是智慧,不是信息,我不喜欢让其实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信息占据着我有限脑容量的大部分,像是辛苦两代人终于买了一幢豪宅,却拿来堆满了垃圾,还是别人家的垃圾。
关于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我从小就像不会物理一样不会玩游戏;在我心里,麻将牌或者扑克牌,像数学里的函数一样复杂。
我又是一个典型的INFP,社交,对我来说,除了极亲近极尊重的人外,几乎都是消耗。
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不被打扰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我们INFP最好的能量充电方式;心里疙疙瘩瘩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倾诉,也不需要被安慰,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安慰到高敏感和高同理心的INFP,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时间、安静和清晰来自我消化。
所以,我的孤单是一种活该。
我有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喜欢读书才觉得孤单,还是因为孤单才喜欢读书。

可是孤单地够久了,我发现我的孤单其实很适合我的天性,甚至可能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种“本能避害”的主动选择。
我不是不喜欢这个世界,我只是跟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不一样。或许,我感受到的孤单并不是真的孤单,只是一种发现自己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之后的不必要的惊慌。
或许,这像是饮食方式,有人喜欢吃素,有人喜欢吃肉,当吃肉是主流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吃素是一种错,当然,也不意味着吃素就是一种高尚。
于是,我不再下意识强求别人跟我一样,也不再勉强自己适应那些让自己不适的人和事,我觉得不如把那些个时间和精力拿来去寻找更多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人和事。
譬如,我喜欢读《红楼梦》,我喜欢写《红楼梦》,可是我身边的大多数朋友可能对《红楼梦》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没有必要感觉孤单,也没必要勉强她们像我一样喜欢《红楼梦》,更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喜欢她们喜欢的,我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找到那些跟我一样喜欢,或者比我喜欢或者痴迷《红楼梦》的人。
这个寻找的过程,还真的,一点都不难,甚至很多都是自动送上门来的。
因为大宇宙的规律之一是“当你专注在什么上面,你就会得到什么”。
这样的人,在台湾,男有蒋勋有白先勇,女有欧丽娟有朱嘉雯,我近日还发现咱们大陆在2021年12月推出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甚至超越了1987版的电视剧,我把它当我的《红楼梦》写作背景乐。

此时此刻,请允许我再次感谢互联网,感谢印刷术。
在这些人身上,你会得到非常深的共鸣,你会感受到强烈的自我认同,也会感受到自己真的一丁点儿都不孤单。以前那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必须要跟你一样喜欢《红楼梦》的执着、匮乏和深深的挫败,变成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满足和感恩,而我竟然有7个知己,每个得来还都全不费功夫,那是一种强烈的富足感。
再譬如,如果你是单身,你不用因为单身的寂寞感觉孤单,更不用为了摆脱单身的孤单而选择进入婚姻,然后再在婚姻的喧嚣当中渴望单身时的孤独寂寞冷;你也不用蔑视婚姻来强调自己单身的正当性,就只是需要寻找单身的美好,去了解真实的“单身生活全貌”,寻找那些能把单身的生活真的过得比你好的人,像是写出《老女孩,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法国作家玛丽·科克,评估和提高自己的单身力;单身永远都是一种主动选择,不是被动淘汰。

所以,当我们感觉孤单的时候,那是一种真实的感觉,但也可能就仅仅是你的方向反了,可能是你的世界还未打开时候的一种幻象和错觉。
所以,我们不用去歌颂孤单,也不用去消灭孤单,就仅仅是换个方向,打开自己,拥抱这个广阔的世界。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张亚杰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12 14:48:46
张亚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细读《红楼梦》之柳五儿:当清白之人陷入是非之地
- 写在世界阅读日:读书的情感权利,永远只属于人类 (1人喜欢)
- 小张会计的生命核算法:把健康和快乐计入资产总额 (1人喜欢)
- 荐读《包法利夫人》:像珍惜对的人一样珍惜对的书 (1人喜欢)
-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写给女人的爱情错题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