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光·未来”助学团简介
自从2010年6月6日第一次组织去光爱学校进行活动,北京义工联盟已经在光爱走过了15个春夏秋冬。时至今日,“光爱”项目活动团队与“曦光·未来”助学团项目合并已经5年。
每个周六,义工联盟的伙伴们都会风雨无阻地前往北京顺义区的光爱小学,和那里的孩子们度过一个下午的时光。玩游戏、做手工、写信、讲故事,联盟的伙伴们总是费尽心思想带给孩子们快乐与成长;而不管什么形式,只要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陪伴。光爱的孩子们总是让第一次来这里的伙伴们感到惊奇,他们和普通的小学生相比是那么不同。有的孩子在北京的寒风里没有冬衣,满是裂口的小手冻得通红;有的孩子想念父母却不能回家过年,因为家里已没有人关心ta;有的孩子已经十岁,却连“你”“我”“这”等基础汉字都不会写。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在2025年的北京,仍然有一群孩子在过着这样的生活。但他们的纯真与善良却和所有孩子一样。有时一进校门,孩子们会像小鸟一般扑过来,把我们团团围住,拉着手叽叽喳喳地问:“你的手怎么这么凉,是不是穿太少了呀”,一边帮我们暖手。让孩子们写信时,我问孩子们有什么心愿,有一位女孩认真地写下“希望世界公平”。他们活泼开朗,古灵精怪,小小年纪虽不完全懂事,却也在或多或少思考着自己的境遇。光爱学校这一方天地保护了孩子们的纯真,但他们仍需要关爱,需要善意的眼睛和双手,在命运降下的石门上,为他们凿出一道光。让我们一起成就这道光。

《一九四二》,范殿元经历河南饥荒之年;二零一二,在您所看不到的地方,贫穷仍然在继续……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电影《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饿死人的年头很多,你问的是哪一年?”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肯定不是我们生活的年代。
是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活,所以,我们会仅仅因为不合口味或者胃口不好就直接将满盘的食物随手扔掉;我们没有住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陋室,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租住的房子没有洒满阳光的落地窗而不停抱怨;我们自称屌丝,把“我没钱,我穷”时刻挂在嘴边,却未想过,真正的贫穷到底是什么样的……霓虹闪烁的北京城高楼林立,而与这座繁华都市仅相距250公里的衡水,仍然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贫穷生活,忍受着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苍凉……
2012年11月,我们去了衡水,在那里,我们得知有一户人家住着已经部分倒塌的房子,穿着别人送的衣服,连糊口的大米白面都没钱买,只能靠玉米糊糊维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见到他们,只是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现场了解。


第一次走访时拍摄房子整体图
2013年1月底,我们又再次走访了这户人家,给他们一家带了些过年的东西和生活用品,并帮他们收拾了房间,迎接新年的到来。让我们感到开心的是,家里的情况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屋子里生起了炉子,卫生情况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不过屋子里还是有一些炉渣,大概是因为比较重,妈妈缺少力气,没有办法及时清理。
这次去衡水,我们见到孩子们和他们的妈妈。以前听人说,甲亢病人没力气,等我们见到了孩子的妈妈才知道,原来孩子妈妈连叠被子都会累得满头大汗。等见到老大之后,我心里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这个14岁的男孩身高还不到一米五,比他12岁的弟弟还要矮一些。但是他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由于正在上中学,他只能每两周回一次家,可是每次回家都会帮妈妈干一些重体力活,教育弟弟要听妈妈的话,要帮妈妈干活。与我们14岁的时候相比,这个14岁孩子纤弱的肩膀承担了太多太多连我们都无力承受的东西。
面对这个过早成熟的孩子,千言万语卡在喉咙里,不知从何说起。我只能对孩子说,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不放弃希望,这个家就会变好,你的生活就会变好的,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你看我们也都在尽力的帮助着你呢,不是吗?我们不能在他们身边时时刻刻关心照顾他,不能时时给他鼓励和安慰,我们能做的只有一点点,只是给他们带来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暂时性的保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看着那已经濒临完全坍塌的房子,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这句诗。如此贫困的家庭,何时才能拥有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一个冬天房间内的水不会结冰的家,一个让他们不会因为担心房屋倒塌而在睡梦中惊醒的家呢……
由于第一次帮他们家人发给大家的呼吁信,并没有收到很好的回应,没能及时给这一家三口盖起一个像样的房子,为了让他们能度过这个冬天,同行的义工带了工具箱,给他们简单的修理的一下房间,把门订好了,给门上订上了玻璃纸,希望能够勉强度过这个春节,度过这个冬天,熬到开春。
雨季就要到了,玻璃纸抵挡不了雨水的侵蚀,千疮百孔的墙壁会刮进刺骨的风,破洞林立的屋顶会流下冷入肌肤的雨水。一个母亲,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需要什么豪华别墅,锦衣玉食,一个不用每天修修补补、风雨飘摇的家,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对他们而言,足矣。
“生命如蚁兽,麻木比所有悲伤都深刻”,别让繁华的都市麻痹了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处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能给予的只是一砖一瓦,建立起的也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豪华装修的房子,而这些在我们眼中的涓涓细流,却可以汇集成那个三口之家的大海。朋友们,伸出你我的双手,每人一砖一瓦,帮他们重建一个精神家园,一个让他们有勇气憧憬美好未来,鼓足勇气走向前路的温暖之家。

(本文写于2013年3月14日)
2012年4月,我们第一次组织开展了下乡扶贫项目——“情洒大山深处”。在第一次项目结束时,我顺路去了河北衡水故城县。在那里,我遇到了一群因为贫穷正在辍学或是将要辍学的孩子。见到他们时,他们有的正在残破的院子里收拾着捡来的瓶子;有的正蹲在墙根下翻着已经磨掉边角的图书;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了“用木棍在地上练字”。无一例外的,是当我问他们想不想上学时,他们立刻会丢掉面对陌生人时产生的怯弱——“我想上学!”——那一刻,他们的眸子下闪耀着希望之光、未来之光!
回到北京后,伙伴们凑钱给其中一个孩子的家庭盖了一所房子,一所可以不用再担心房顶漏下的雨水会淋湿书本和浇灭蜡烛的房子,一所有着柔和灯光并且不用在寒冷的冬日里靠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房子。并且,我们十多名伙伴每人每月拿出200块钱供13名学生读书,直到他们全部完成初中毕业。这些伙伴里,也有正在读书的学生,他们用省吃俭用下来的生活费做着一份“关于希望、关于未来”传承。
他们,是光。他们,是未来。


转眼十年,我已经记不得光爱已经做过多少次活动,我也记不得在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支教时遇到了多少孩子。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更是不知道如今他们在哪里做着什么。当日的男孩,如今已经是血气方刚的男人;当日的女孩,如今已经亭亭玉立。时间的飞逝,会模糊了彼此的模样,但是那种发自肺腑的温暖,一定如光一般照耀着他们的未来。并且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变成曾经我们,会将守护和希冀继续进行。
我们不想用“凑合”“无为而治”的态度做儿童教育,我们不想把“体验生活”“交朋友”当成你我相遇的目的,我们不想把“自我快乐”当成团队成长的动力。我们想遇到对儿童教育、儿童成长真正有想法并且愿意深度投入其中的人。
“曦光·未来”助学团——与你一同去改变。 关于成立“曦光·未来”助学团的通告经公益服务与发展中心研究决定,于2020年7月29日正式将“光爱”项目活动团队与“曦光·未来”助学项目进行合并,合并后以“曦光·未来”助学团的名义继续开展儿童教育、儿童成长等各项服务与工作。该项目于本通告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公益服务与发展中心
2020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