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与你共勉的
大概说来,三件事。我最近的写作计划、人生计划,将要围绕这三件事来展开。不一定讲得清楚,但探索的方向基本有了。它们不是等着去完成、去打卡的外部目标,而是为了响应内在的召唤,有其不得不然。
第一件:探索人生的核心信念。
也就是所谓“北极星”的问题。核心信念如果只是概括成一两句话,表述出来都差不多,关键不在此。关键在于,要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如何从里到外、从思想到实践,能够知行合一,能够自足自洽。
你想要的是功成名就,还是平安喜乐?说出来只是一句话,一个选择题。但这也就是一生的功课。
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说出来一样,做起来却大不一样。没有谁的功课是容易的。我现在越来越明白,探索它,要有一个勇,不能软弱,更不可倚靠旁人。
信念之所以是信念,究其根本没有道理可讲,不需要说服别人,也不需要说服自己。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以之自欺也是常有的事。之所以我们不愿意去看自己的信念,大概是直觉上能够感到里面的不堪,宁可停留在被精心包装和修饰过的表面,侥幸过关。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说的是爱,做的是伤害,那依然还是不够爱。理性层面的明白,与身心合一的明白,与响应整个生命召唤的明白,不是一回事。我已经做过太多理性思辨的练习题,我很清楚,我要的不是这个。
核心信念,与其说是一个句子,不如说,是一颗需要终生浇灌的种子。这里还是要有一个真诚吧。写作也得首先要一个真诚。承认未知,承认不够爱,同时,争取有所知,争取有所爱。
我打算围绕经典著作来写一点自己的感想与思考。对于探索核心信念来说,经典著作依然是最好的资源,没有之一。我现在还没有力量读懂多少,那就先从自己读过的、认真思考过的地方开始。
可以读了又读,想了又想,做了又做,乃至上下古今、反复印证——经得起如此折腾的,依然还是非经典著作不可。
而写作,则是对我来说比较可操作、可持续的探索模式。写作不是终极目的,但写作显然有助于浇灌种子,有助于擦亮“北极星”。我写作的起点很低,而终点大概是没有的。不要说天人合一、宇宙人心、国计民生,这些宏大的事情,多少有本事的人探讨过、实践过,或正在探讨,正在实践,榜样俱在。我的功课还远远没有到这里。
经典并不需要我,但我需要经典。于是我还在读,还在想,还在做,还在写,如是而已。
第二件:主动改变,主动成长。
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早一天从这个幻想中走出,就是早一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世事无常,没有一成不变的好,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坏。躺在好的结果上面,迟早要掉下来;在困境中奋斗,也有等到云开雾散的时候。
以前看历史故事的时候,会留意一些戏剧性的转折点。比如安史之乱,比如明清易代,比如晚清的剧变,大概只是出于猎奇心理。但这也体现了一些个人的偏好。李白与杜甫,我更偏爱杜甫,与盛世天才的叙事相比,我好像更关心那种从顶点跌落之后的挣扎与探索。看苏东坡,我也不大看他的天才——看也看不懂,而是更关注他黄州时期的心态。
“三春去后诸芳尽”。我觉得这里不应该是休止符。我关心的是——然后怎样?春天过了,花都谢了,然后怎样?炎热的夏天会怎样?秋虫鸣时怎样,白雪飞时怎样?然后明年怎样?青春过去了,然后怎样?个体生命终有休止,但这不会是意义的休止、文明的休止,那么——然后怎样?
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这种偏好,好像可以串起一条线。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我祝福你。如果不是,当你遇到了困境,遇到了转折,想要改变,想要成长,那么也许,我们可以遥相呼应,并从各自的探索之中,找到一点值得分享的东西。我的阅读与写作,也会在这条线上用点力气。
世事不停流转,人生岂能一成不变?与其等着外部世界来催逼,倒不如主动改变、主动成长。
谁不想把蛋糕做大,谁不想分最大的那一块?那我想说,我就是有种矫情毛病,要多想一层。在大家都想着分最大的那块蛋糕的时候,我想的还是——然后怎样?这么大的蛋糕你吃不吃得完?消不消化得了?身材会不会走样?
当然,只是多想一层,并不解决问题。做一个孤独的思想家,当然很有快感,但这也并不是我想要的。改变和成长,到底还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个行动问题。读书、写作、思考,到底还只是一个辅助。
谁谁做得对,谁谁做得错,很重要吗?他们的对错,如果可以参考,那就要做起来。如果不能参考,那何苦要关心那么多?
第三件:编织多样性。
不知道什么原因,会不会是因为困在信息茧房里面,还是世界真的变得越来越单一(直觉上并不),总之,我好像很容易在某一段时间里,听到同一种声音、同一种逻辑,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过分聚焦在目标上,就看不见有趣的人、有趣的各种事物,这是我的坏习惯。无论这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我想,还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过着单一的生活,美其名曰专注,事实上却是分裂的,一边做着机械重复的事情,一边又过着一种浮皮潦草的生活。这不是真正的专注,也不可持续。
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生命也需要多样性来滋养。至于说,一与多是什么关系?多样性与北极星是什么关系?可以思辨,可以讨论,但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怎样行动。
对于消费性的多样性,我知道,咱们都浸染甚深,一时半会儿也离不开。但这种多样性,本身就有一定的欺骗性。薯片的品牌从十个变成一百个,电视节目从一百个变成一万个,多样性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难说。
我更珍惜生产性的多样性。但这要困难得多。买票去看一场顶级的音乐会,不意味着你能成为顶级的演奏家。而成为演奏家本身,反而意味着,你可能要放弃很多看起来很精彩的选项。
我目前能够持续做的一件事,还是写作。你在这里看到的文字,你将来可能在别处看到的文字,我自问没有人云亦云。写得不好,但到底还是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愿意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性的话,那么或许,我也在无意中提供了一种多样性吧。
这里还需要更多一些自觉。仅仅只有“吾手写吾口”是不够的。我的手与口并不完全属于自己,在这个变迁更快的世界里,丢失自己容易,保持独立却难。
分享这些,算一个小小的宣言吧。当我没有在这里发表文字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消极。也有一种可能,是我在暗暗做着上面这三件事。没有哪一件是容易的,但我必须一起做,同时做,铺开来做,专注地做,朝三暮四地做,忽忽悠悠地做,变着花样地做,死去活来地做。
我原来写过一篇《理想主义的陷阱》,容我自己引用一下:“理想主义不要抱团,而要遥相呼应,要相忘于江湖。”
我现在依然这样相信。
亲爱的同路人,让我们各自努力,各自珍重。
是为共勉!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要不要活在格子里 (60人喜欢)
- 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6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专注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