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三座桥

河口镇位于陆河县以南,南临陆丰。北边的漯河流经此处,带走这边的溪涧,然后浩浩汤汤一路往南流经陆丰,注入南海。有河必有桥,小镇三座桥——老桥、新桥、上坝桥,建造于不同的时代。
老桥连接山间的老路,通往陆丰,如今这条土路已经很少人走了。老桥是一座美丽的石拱桥,大孔之间又有小孔,宛如河上吹了三个气泡,又冒着十二个小气泡,也像四朵小花相连,颇有诗意。桥墩和桥面都是由一块块石板垒砌而成,工程量巨大。此桥大约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亦即文革时代,正是父辈们的青少年时期。在那个既动荡不宁,又是热火朝天的年代,人们满腔热情、汗流浃背大干快上。没有大型机械,先在河上搭好木架子,然后铺一层土,再在上面铺石板,建造好后,移除木架和泥土。人们经常饿着肚子,愚公移山般一担一担的挑着土,跟着生产队赚工分。人山人海的工地,尘土飞扬,青壮年们肩膀吃力,咬牙坚持,汗水滴落在石板上,艰苦卓绝。建造好后,也必然鞭炮响起,锣鼓喧天。
新桥在老桥的下游,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初步成绩,全国欣欣向荣。全国主要的高速路已经建成,但是还没有密集的高速路网。小镇距离最近的沈海高速还有30多公里的距离,需要走一段沿河省道,这座桥就属于省道一部分。那时的大巴车还是主要交通工具,坐大巴车是很多7890后人的青春记忆。为何这些路都是沿河呢?一者主要乡镇位于河边,再者削掉的山头土方可以直接填充靠近河边的低洼处,一削一填、峰谷相抵形成平面,减少运输量,佩服工程师的智慧。这座桥开始是拱桥结构,后来改成普通的立柱结构了。
上坝桥最近几年刚扩建好。桥边是一个开发区,比亚迪在这里设有一个工厂。一过此桥,就连上了甬莞高速了。这条高速穿越了很多高山峡谷,彰显强大的桥梁隧道的建造能力,信息化整合能力,比新桥时代建造省道的技术先进太多了。甬莞高速结束了陆河没有高速的历史,现代文明之光直接照进了山旮旯,从此陆河西往广州深圳就两个多钟,东去潮州汕头也就一个钟,极大方便人们出行。现在,各种汽车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大量的汽车与高速路的大流量相得益彰,让出行变得不再困难,陆河终于骑上了高速路经济这匹快马了。
一个小镇,在时代浪潮中根本微不足道,通过它却能倾听到时代巨浪的声音。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三座桥,背后却跟中国的现代发展史紧密相连。
从老桥的效率低下的人工建造、到新桥时代逐渐完善的机械化、再到上坝桥时代强大的桥梁隧建造能力和信息化技术飞跃。从老桥连接的山间土路,到新桥连接省道,再到上坝桥连接高速路,时代的飞轮越转越快。
老桥代表着乡村自然经济,小镇上人们的出行范围大多限于本市内的乡镇间,人们为了温饱奔波忙碌着,农业和手工业是主要的商品;新桥时代,农村青年涌入沿海开放城市务工,全国集中力量建设几座大城市,工业开始腾飞,服装家电建材等是主要商品开始普及,属于奔小康的过程;而上坝桥连接的高速路,城市各类商品快速流向乡村,直接拉动内需,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城乡之间的市民来往休闲消费,人们随时随地出行,人们的需求也更加的丰富多彩,网络经济与服务业得以繁荣。
如果没有老桥时代的祖辈父辈们热火朝天的战天战地,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也很难说有7890后这些青壮年的繁衍成长,然后没有7890这些人在城市不舍昼夜的青春汗水付出,中国的制造业不可能到达世界工厂的高度,也就没有现在的向高科技冲刺的经济基础。历史虽然远去,但是它的影响一直都在。我们存在的当下,就是各种历史堆积的综合影响,我们实际就是活在历史中的人。
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老桥已经完成历史任务,早就不是主要的通衢要道了,但是它沉稳坚固,继续发挥着光与热,岁月的磨洗让它更加温润如玉。夕阳下,它的美丽身影,让它成为这个小镇的象征性建筑。站在桥上,可以感受到远山上蕴藏的涓涓溪流,流过农田、树林、抚摸过每一颗鹅卵石,一路奔向大海。它见过从泥巴路到沥青路、从黑漆漆一片到路灯通明、从山林到成片建筑物形成等等历史变迁。它静静陪伴了很多人童年的烟花绽放,陪伴很多青年谈论梦想,游走在中小学的作文里,出现在游子的乡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