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文版《卡夫卡全集》
卡夫卡的作品真能让人发自内心地喜欢吗?恐怕很难。哪怕是带速写小品色彩的短章,在我读来也感受不到单纯的快乐。
多重复杂身份,民族、地域、职业、阶级阶层等等,让卡夫卡在作品中流露出特别矛盾纠结的一面。
卡夫卡写了不少反映乡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但他似乎对农民持厌恶和排斥态度,至少是轻视的,如在《公路上的孩子们》《叩击庄园大门》中即可见出。卡夫卡对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对农民的态度好像很不一样。这些是否对卡夫卡的中国接受有所影响?
卡夫卡的父亲是商人,在叶廷芳主编的中文版《卡夫卡全集》(2015)总序里被描述为:“智力不算出众,但作为犹太人经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成为富裕的妇女时装礼品店的老板”。卡夫卡的短篇《小妇人》便显示了他对妇女装束的了解,并且这个作品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有一定深度。卡夫卡之所以时常产生被迫害情绪,与他的社会身份不无关系。
卡夫卡的商人家庭出身,是否对他人格的两面性有潜在影响?商人多少是有点虚伪的,据叶廷芳《总序》的说法,我觉得卡夫卡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是有些表里不一的。尽管卡夫卡一生对父亲和社会父权持消极反抗态度,但耳濡目染,要说家庭出身对他性格的形成一点影响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得通。
什么是卡夫卡的表现主义?理论上可以讲一大堆,但一定要通过阅读作品去体会。卡夫卡的第一篇作品就清楚地表明,他观察世界完全是从自我出发的。
卡夫卡的《失踪者》(《美国》)(1912-1914)回响着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余音?确实有一点。但称卡夫卡为“进步作家”,大概不太恰当。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