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观察之一
早上吃完早饭就守在书桌前修改润色昨天写的稿子,删删减减反复真字酌句加细节,点击“保存”看了下电脑显示时间,用时竟然和写初稿所用差不多,甚至用脑更费。完工发送后陷入了贤者时间。书都读不下去了,只想放空。
写了两篇后发现不系统写东西后语言不知不觉就琐碎化了,写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是书面语,放一放重读时发现更像口语。初稿和我的思维一样跳脱,生怕脑子的东西下一刻就会烟消云散似的拼命往前推进,顾及不上细节。像一颗只有主干随风兀自摇晃的树,昭显着它的存在却没有深深扎根于地下缺少蓬勃生机。
我想任何作品,包括文字,它的动人隽永之处很大一部分来自丰沛的细节可供回味。当我在润色修改时我在干些什么呢,基本上都在查阅资料、慢慢添加具体细节、遣词造句和意向如何简练意思表达清晰、一点点回想当时的心境、和我回想时当时为什么没有产生现在可能会想到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这种写作实中蕴藏着个人体验升华的虚,虚虚实实真假无谓。是我从未体会到的经验。通过写作,反观了自身之前未曾考虑到的方方面面。
同样的主题写了两稿,第一稿是仿照别人已经刊登的文章写的。写了快2000,最后实在受不了这种节奏和风格,写了自己愿意的。虽然比第一稿复杂,写得却顺利不少。果然我还是一点都勉强不了自己啊,全靠热爱和自愿驱动。
日常要多听多看多感受。我开始在走路的时候摘下耳机,聆听四面八方涌入的声响,观察各色人的状态。目前也无法编造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内容,没有共鸣感情上无法倾注。
贤者时间就是这么来的吧,用完了所有的情感储存。
挺多作家的习惯是早上写稿下午看书。看来我这行不通,早上我只能整输入型的活动,比如看书、学习;下午搞输出和体力活,比如写写东西、查资料、搞杂事、运动。
分享一段看书书摘:自我开发是以取得成果为目的的训练过程,因此常常伴随着痛苦的自我牺牲。只为满足外界的要求,而不为满足自己,自我必然会被牺牲,牺牲的形式即各种自我控制。
写作一直是我最能收获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事情了,真好啊,至少还有写作,至少还有文字。
拓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活在日常
- 我在公园捡垃圾的半天
- 写作的孤独 (1人喜欢)
- 20240116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