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时遇到的奇特体验
查看话题 >漫步青岛3:栈桥鸥影、纸端絮语、人间烟火——走吧,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清早拉开窗帘,眼前景象朦胧于云雾间。我打开地图一一辨认:稍近些的山应当是浮山,稍远是崂山,那么再远呢?五四广场、奥帆中心、浮山湾此时已披上日光,昨夜灯光秀的几栋大楼也难以找寻。
繁华都市表现出有秩序的美,可如此云雾缭绕宛若仙境的景象,我还是头一回见。于是决定,今天上午就在屋里赏景吧。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于是,第三日行程依旧是早晨从中午开始,休息够了想吃很多攻略推荐的馄饨,正好也在今日行程第一站——栈桥附近。
青岛的馄饨挺有特色,馅料种类很多,蛋黄、皮蛋、海鲜等等,很多馄饨店还卖微波炉串串,想想都觉得诱人。
12点多到达馄饨店,才发现小店容纳不了几桌客人,还有不少拎着行李来排队的,狭小的店面更加拥挤,只能作罢,往栈桥步行的方向随便找了家水饺,吃鲅鱼饺子。


每年冬季,青岛栈桥都会迎接一期一会的浪漫,西伯利亚的海鸥如约奔赴,翩然飞舞在栈桥上空。通往海边的路上,偶尔会看见店家“老面包喂海鸥”的招牌,也有卖饲料的,来之前还听说青岛的海鸥喜欢吃油条,真是入乡随俗啊。
走到钟表楼下,想去路尽头的麦当劳整点薯条,又一想还是算了,那么多游客投喂,它们不一定吃我的啊。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从地图上看,栈桥北衔中山路,直插青岛湾。中山路两侧,广西路、湖北路、湖南路等街道交错延伸,宛如龙爪,栈桥则是那昂首的龙头。往昔作为码头承载往来船只,如今化作赏景胜地,吞吐着青岛的岁月与风光,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一 。
下午1点多,栈桥上人头攒动,回澜阁一定是上不去了,那就远远观赏海鸥翻飞吧。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栈桥往北走不多远,便来到第二站,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位于安徽路5号,所在的建筑是1901年建成的德国胶澳邮局旧址。这一片很多砖红色建筑,路两侧有漂亮的转角楼。
书坊隔壁是青岛邮电博物馆,走到大门口抬头一看,竖立招牌上是“良友书坊”四个大字,墙上的“塔楼·1901”很有岁月感。路牌提示“前行十米”,我看招牌下有通道,便进去了,似乎也是个侧门。通道两侧挂着《良友》旧画报封面,还有些旗袍等展品,“吱呀”一声推开门,便到了书店一层。
良友书坊集书籍、纪念品与咖啡于一体,空间虽显狭小,却更显得精致。书架上许多与青岛相关的书籍,架上还有些名人语录,如王亚平的:谁都痴爱在夏天的青岛流连,像一个婴儿投入舒适的摇篮。
书架边几张靠窗桌椅,木质小圆桌、红沙发椅、木质窗框,阳光洒进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感觉,墙上还挂着福字、老照片和纸鸢,充满岁月的温情。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我原计划是将良友书坊作为歇脚处,坐下喝杯咖啡、整理下照片便要继续赶路的,可书架旁排列整齐的留言本吸引了我的注意。每个留言本并没有统一封面、内页、尺寸,但左上角工整记录了时间,我随手拿的一本是2013年的。那时我还在读高中,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日子,不禁好奇,当时的那些游客会记些什么呢?
我怀着好奇与期待,开始逐页仔细阅读,很想知道,这些跨越了十几年时光的文字,究竟记了些什么。本子上的字迹或娟秀、或潦草,记录者身份各异:有小情侣,在留言中倾诉对彼此的爱意,对未来的向往;有一同出游的姐妹花,画下自己的大头照;还有温馨和睦的一家人,用文字定格家庭旅行瞬间。也有外国友人,用英文潇洒记录;稚嫩的笔触,一看便知来自小朋友……
我们虽身处不同时间,却在这些本子上记下自己的旅途感慨、藏在心底的心事,本不期待会有读者,却在这一刻,因这些文字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交流。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合上留言本,我思索着自己也应该记些什么,可太过汹涌澎湃的感动让我无法下笔。于是寥寥几笔分享自己近日行程,便离开了。
走得太匆匆,回家查找攻略才知道,良友书坊是一楼两店,我去的是中心店,四楼是塔楼店,这栋楼也是青岛唯一开放的百年塔楼。下次有机会再来青岛,我一定还会来良友书坊,翻翻书,翻翻留言本。
从栈桥前往圣弥厄尔大教堂,只需步行即可到达,沿途会经过老舍公园。园址原是一处自然冲沟,几经整顿,1999年改造为市民公园,命名“老舍公园”。
公园南端,可见老舍半身像静静驻立在高大的悬铃木下,塑像背后是参天古木撑起枝繁叶茂的巨伞,面前道路的镜头便是青岛湾。
公园内有多处喷泉小景,但并未开放。古树下,老人们坐着下棋、闲聊,一旁的学校刚放学,孩子们快乐地飞出学校,沿着公园奔跑,踩着园内的小石阶自由地做着游戏。
公园对面的生活区,公交车到站,人们有序排队上车。一旁不知是什么店,队伍排了老长。我就琢磨着,青岛肯定也藏着像南京居民楼下的鸭子店那样,让人排队采购的饮食店吧!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前两日已从不同角度俯瞰过圣弥厄尔大教堂,但真走到教堂跟前仰视时,还是有些震撼的。
不过,西式建筑我完全不知如何观赏,只知道好看、震撼,以后再丰富知识储备吧。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顺着坡道下去,来到中山路商业街。从地图上看这里应该是个四四方方的综合街区,来到大鲍岛街区,很多商铺还在装修中,街道上装修工人比游客多。
打卡了一家面包店,随意逛逛,对“四方路大茅房”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座公共厕所竟也成为了地标建筑,据说还是以前青岛孩子出门碰头的位置,类似南京新街口“转盘”吧。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傍晚来到观象山迎接日落。观象一路很是幽静,幽静到有些阴冷,我将信将疑地开始爬坡、爬台阶,身后遛弯的老人幽幽一句“还有人来观象山啊”,大约是看出我是打卡的游客。
旁边的球场有对父女在打球,篮球“砰砰”的撞击声给了我力量,身后还有位老人家在遛狗,不然这僻静的台阶我是真不敢爬了。
爬上平台,才发现观象台、水准原点都不开放,天文圆顶室也改成民宿了。悻悻然就近上了某个停了车的平台,却发现青松掩映间可以观赏城、海、山,视野更为开阔,突然有种“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欣喜感。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观景平台不大,有位大爷在打拳,放着说书的音频,另一位大叔背着相机爬上更高的台子——应该是下方凉亭的屋顶,拍摄夕阳。还有位姑娘随后也路过这里,没几分钟便顺着台阶下去了。
不远处是望火楼旧址,千回百转走到跟前,发现真的就是“旧址”,不可参观。小巷极为狭窄,我像被夹在居民楼中间。路对面是某栋装修中的建筑。天色渐暗,此地不宜久留,拍下照片火速离去。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暮色像一块巨大的灰布,逐渐包裹城市。从观象一路走下坡,来到平原路,打算走到地铁站,一路看看能吃些什么。
沿街的老楼很是暗淡,小吃店没什么吸引我的,路过医院、基督教堂,建筑很漂亮。信号山站上了地铁,回酒店休息了。


▲拍摄于2025年1月20日
文/沈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