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致1999年的自己》,想起青春年少时的自己
今日暖阳,有大风。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侍弄花草,感受不到大风的凛冽。
薅光了雪兰花的所有叶子,又剪掉枯枝,希望过几星期又能郁郁葱葱。
剪花犹如剪头发,剪完整株花神清气爽,又能尽显花枝盘根错节、妖娆多姿的内在美。

说起剪头发,昨天去地下超市裁裤边,发现有人在剪头发。我心想,他应该没有舅舅,或是舅舅早已死掉。
做裤边的师傅,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意没几个,心态却很好。我从超市买完东西回来拿裤子,他已经将我的裤子熨烫折好,在享受晚餐。
每次从外面或是老家回到小区,看着90年代的老房子,总是感叹,我住的地方好破啊。但转念一想,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七八年,也算是真正的家之所在了。
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想想看,已经在北京生活17年,也算是第二故乡了。
过年回家,碰到初中同学来我家的药店买药,闲聊了一会儿。他给我提起很多人的名字,我都没什么印象。我的记忆力很差,很多同学的名字都记不下,只记得跟自己有关的人,尤其是自己曾经喜欢或是讨厌过的人,包括一些老师。
他在家里养牛卖牛,有三个孩子。在我老家,家里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很多。他们不怕孩子多,也没有压力。他们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比城市里的人要少。
最近看完了电视剧《致1999年的自己》,整个剧情还算可以,就是结局有点让人唏嘘。一下跨越到2012年,几个人十年后重聚,几个小演员打扮成大人模样,让人有点不适。
看完剧,get到了李钧锐的颜值,接着又磕到了他和孟子义的CP。这几天小红书天天给我推送这个。真是看别人谈恋爱,比自己恋爱还专注、起劲儿。
想起自己1999年的时候在干什么。应该是在初三,那时候觉得中考就跟小升初一样,每个人都能上高中。而那些不上高中的,就是自己不愿意上了。现在才明白,有些人就是成绩差,没考上。
整个高中年代,我也曾剪短了自己的头发,也喜欢过男孩子。那个年代,第一次用QQ;给朋友们写信,去邮局寄信;用公用电话给别人打电话,去电话亭等电话;用带磁带的随身听,听张信哲、任贤齐等人的歌;拿着饭票去食堂打饭,喝一碗2毛钱的粥,排队去水房打水喝;在挤满12人的宿舍里,抱着暖水瓶抵抗月经带来的疼痛,听同学聊《泰克尼克号》;高考结束后,去小书屋借言情小说,点蜡烛熬夜看完……想想,是如此久远,但又仿佛发生在昨日。
记得有一年,县城广场上第一次举行大型烟花秀,还请了主持人专门空场。从学校到广场的路很长很长,一群人挤着去,又挤着回来。烟花在空中绽放,又落下,美轮美奂。结束后,人们散去,一路上,留下丢失的鞋子、手套、围巾。
那会儿在晨读时逃课,和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山里玩儿,从山里出来后就迷了路,绕着县城周边一大圈,才回到学校。
上晚自习前,我喜欢去学校附近的山里林间看书。后来,林间造出来一块坟地,就不怎么去了。去年回家跑去看了看,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回忆,不属于你这个时代,就无法共鸣你的喜怒哀乐。
明天就要开学,简单收拾整理了一下开学所需要的东西。感觉今年自己很松弛,对孩子整个是半放养模式,不再精益求精,事事亲力亲为。果然,心情美好了许多。
天气转暖,想着不久应该可以去爬山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