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来临,未来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怎么做提早规划?
全文字数: 2903
阅读时间: 9 分钟
前言:
随着2025年一开年,DEEPSEEK声势浩大的席卷而来,大有要彻底改变人类学习过程和学习本质的翻天覆地的架势。各种声音层出不穷:比如AI可以替代人类写文章,那还有必要学写作文吗?AI可以替代学生解题,那学数学还有用吗?AI可以替代教师讲课,也可以给出更好的情绪价值,那么教师这个岗位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故嬉笑言之:似乎AI只是无法代替人类结婚生子,提高生育率了,其他的似乎都能做了,如此推之,人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AI是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通过什么和人类交流互动,自然是离不开屏幕,声音,那么AI和人类沟通的媒介,必然就离不开电,平板和手机。笔者不知道AI到底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但是通过平板,手机等类似传播的学习方式,到底会对年龄较小的学习者(K-12阶段),造成什么影响呢?
想起2021年发表的一篇旧文:《当孩子在家里用手机学习时,能学好吗?》。回想起四年前的黑天鹅事件(新冠疫情)带来的全民网课的过程,带给大家的震撼似乎不亚于AI,故重发此文,再次表达:技术是把双刃剑,尤其对于K-12年龄之内的学习者而言,新兴技术会让学习者之间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且对学习者的脑部,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一场第三次科技革命携带疾风劲雨呼啸而来,大有不可抵挡之势,冲击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了村落,或大或小的人与物,都裹挟其中,或主动或被动的,夹杂在了这场冲击波里。
而2020年的黑天鹅事件,新冠疫情又限制了人群的聚集与流动,更是对线上网络产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开始各种各样的线上活动。
线上购物。
线上听课。
线上云音乐。
线上云吸猫.....等等等等。
可是,就如同互联网工业巨头们想一举占据生鲜市场,却铩羽而归一样,今天把这个问题抛给教育行业:
当孩子用手机学习时,管用吗?能学好吗?
或者换句话来问:线上教育能取代线下教育吗?
线上教育,到底有助于人类的学习吗?

十年前,英语教师走进课堂,手里拿的是又沉又大的录音机。作用是播放音频,听力练习,歌谣与歌曲等。除此之外,课堂中还需要配备“挂图,词卡,英文书写格黑板。
五年前,随着多媒体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式的教具被逐步抛弃,各科教师转而使用配套光盘,投影仪与多媒体电脑与教学白板。
不论是录音机还是光盘,本质上都是为了创造一种近乎真实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以达运用的目的。
但是因为光盘中的音频和视频资料,颜色鲜艳人物生动,备受学生喜爱,所以传统的黑板教学也就名正言顺的开始被投影式白板所替代。
就英语学科而言,短短几年间,录音机,教学挂图等基本被时代抛弃。仅仅偶尔使用的单词卡片,就已经算是比较“古老”的教具。现代的教师们,再也不用拿着各种笨重的东西去教室了,她们通常可以一身轻松的只拿一个小小的U盘或者手机就可以了。

将视线从学校挪回到自我学习。
之前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当代高中生迈入大学的必买三件套——苹果手机,平板和电脑。美其名曰:为了学习。
而在小学生群体中,他们也是在不断的使用电子产品来学习:如点读机读英语,学习机看视频做功课,平板或手机学网课。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你会发现不论是去图书馆,还是安静的餐厅,当有学生在学习时,手边几乎都有某种电子产品。而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这个数量则是很低的。
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单词,不会解的题目,不理解的概念,都可以殊途同归的求助于网络。
照这个形式演变下去,最先停止印刷的应该是工具书了。因为万事可以问“度娘”。

毋庸置疑,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无处不在的网络,可以令查询信息,方便快捷。信息的时效性,迅速到以秒来计算。优秀的学习资源,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变得既便宜又易得。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被大众所认可的优点。但是隐藏在优点之中的,还有未曾被大众所察觉的缺点。
网络在教育行业的使用效果,因学科不同而有较大分别。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多媒体白板替代传统黑板教学的劣势似乎不大。
但在理科领域,尤其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在需要显示逻辑推导过程,或需要现场实操的课程中,过多依靠屏幕演示,则抽象而空洞。仅仅依靠视觉学习,不易于学生理解推导过程,不足以触发学生的“灵光一现”。
这导致本来就略显枯燥的理科学习,更加“无味儿”,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化学科的兴趣。对于视觉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课堂教学正在变得越来越无趣。
教学上的“坑”已经难以避免,更别提课后回家再次入“坑”。以英语学科为例,学生需每天课后听读课文,磨音训练,以求达到发音纯正。
为了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有些学习网站或网路工具致力于将学习娱乐化,用打游戏通关奖励的方式来诱导学生做练习。
看似可以在游戏中,跟读课文,磨炼口语,形式上貌似更丰富了。但实际上,这种网络学习,令学生分心严重。
注意力强的学生,尚且可能被网站自带的“花花绿绿”的习题和游戏所吸引,就更别提自觉性差的学生了。这种情况屡见报端。2020年就有一些教育品牌研发的手机APP被举报自带广告或弹窗。
这些网络工具导致学生学习时长增加了,但效率却在降低。心理上认为自己在认真学习,实际上掌握的知识却非常不扎实。到头来,不仅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令父母搞不明问题出在哪里。

《蜘蛛侠》中有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隐藏的含义却有:能力越大,破坏力也越大。网络愈便捷方便,相反而言,负面传播速度愈快捷,负面能量愈翻倍。
多媒体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对学生群体的伤害,首先体现在生理上。
不论是学习还是娱乐,越来越多的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网络上,导致儿童视力下降,四体不勤,肥胖率,近视率直线上升。
身体状况差强人意,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健康的下降。20世界60年代,抑郁症发病年龄人均30岁;到了当代,发病年龄已降低为人均15岁。抑郁症,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外,全球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被称为“心理上的感冒”,当代人应该仔细追问:为何这种感冒,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犯病次数越来越频繁?学生体质的下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与心理健康下降存在因果联系?
孩子们缺乏户外运动,借网络之名,用手机达到毫无效果的“碎片化学习”;孩子们缺乏睡眠,借休闲之名,用手机沉沦游戏,不能自拔。
学习时间看似长了,效果却不大;睡眠时间被压缩了,做的却是毫无意义的事情。长此以往,身体素质下降,整日昏昏欲睡,直接导致了精神上的未老先衰,由此抑郁情绪也随之高发。

如果说以上的伤害,是可以肉眼看到的。那么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对于人脑认知学习时注意力的伤害,就是无形却更具影响力了。
众所周知,注意力是可以被培养的。孩童阶段,注意力容易涣散。所以从小培养注意力,是没有捷径可寻的。
培养注意力的方法,简单而直接——就是在一个尽量少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中,让学生可以安静的读书。这种读书不是来自于视频或者色彩的刺激,就是面对纸质静态书籍,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实际上,一个孩子幼年受到的视频与色彩的刺激越多,就越不容易读静态的书籍。这有点像我们的胃口,适应了刺激性的酸甜苦辣的食物,就很难去适应清淡的饮品了。
所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甚至是有点枯燥的坚持中,才能够培养一个学生“坐的下,坐的住”的定力。
毫不夸张的说,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是学习的三大法宝。而注意力是将记忆力和理解力,转变为创造力的关键。没有超强的注意力,没有可以长时间“定心”学习的能力,就不可能有智识上的突破。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在其著作《深度工作》中阐述,要想进行深度学习,达到研究级别的标准,就必须进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需要在无干扰的状态下才能专注进行的专业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个人技能,并且是难以复制的。”
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日复一日的学习目的,就是技能上的量变,最终以期达成能力上的质变,从而在成年后可以有指数级的创造性跨越。
这些可以让人类在未来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优势的事情,都具有一定的认知挑战,做的时候需要足够的专注和投入,而且在完成以后能够让人有种自我成长的充实和满足感。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碎片化阅读和学习是完全达不成深度学习的程度;而在网络上进行的“多任务学习”也不可能达成深度学习。
要想达成深度学习,只有一个方法:无干扰情况下的长时间大量的阅读,和对阅读资料的学习,分析,最终领悟出观点及方法的创新。
而这种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是基本不需要网络电子产品参与的。

在现在这个“五彩斑斓”,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的社会中,注意力就是资源。而现代社会,人类的注意力,随着网络电子产品的泛滥,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如今虽然网络化已经席卷了社会,可是人脑的物质和结构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网络学习却倾向于将“高价值,低刺激”的学习内容,转变为“高刺激,低价值”时,这时候我们不禁扪心自问:这些变得越来越廉价的东西,适合人脑的认知系统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所以回到文章初始的问题:当孩子用手机学习时,真的管用吗?线上教育能够成为风潮?进而替代线下教育吗?
认真读过《深度工作》以及此文的读者们,心中自有答案了吧。对想触碰手机的孩子说“No”,已经成为当代父母不容忽视的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