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作者(马伯庸)通过阅读各种史料来扒出来的唐代真实发生的事情,因为既有人物极致拉扯的细腻情感,又有低级官僚及底层人民在强权下痛不欲生的写照,官僚主义那点儿事儿说的一针见血。看到文后说明才知道文中的主人公李善德是武则天时代记录在写经卷子名录中的一位小官吏,这就是作家的能力。 虽然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作为事件的推动者,但是大量笔墨描写放在了小人物的身上,虽然普通人才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可是却最容易被忽视。我们太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上位者,其实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自己的心酸血泪,难道只是因为平凡就该烟消云散吗?这本书用行动告诉我们“不”。40多岁靠科算出身的李善德在重文学的官场上只能当个边角料,就职的上林署他也不受欢迎,可是小人物也想在长安城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宅子,即使离皇城远一些但是家人方便;即使背负香积贷也甘之如饴(寺庙发放,本金称为功德,利息称为福报),原本幸福生活的画卷即将徐徐展开,一份任命却将他犹如置于烈火中焚烧——贵妃的诞辰要奉上岭南新鲜的荔枝,上司同僚们的阴险狡诈让这份几乎无法完成的差事落在了他的头上,先将李善德灌的晕乎乎,再把敕牒上的“荔枝鲜”中的“鲜”字用贴黄盖成了“煎”,虽然一字之差难度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有什么同僚情谊,俨然被推出来当“替死鬼”,职场就是这样,“荔枝使”和什么花鸟使都是为圣人办事,在三省六部之外,不在九寺五监之中,担任使职就可以拥有权利,真的是这样吗?李善德用他后来的遭遇又告诉你——不是的。 荔枝的保鲜期非常短,1日色变、2日香变、3日味变,五千多里的路程怎么可能送过来新鲜的荔枝呢?距离远路也不好走翻山越岭、陆路水路,以当时的条件根本就是不可能,李善德本已放弃挣扎但是杜甫对他说“既然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蝼蚁尚且贪生很何况他有妻有女还刚买了宅子,怎么样也要尝试一下否则对不起家人也对不起自己,担任使职他本以为会得到大力的支持,没想到在暑令面前才拿到30贯(还老大的不愿意),出发岭南他孤身一人一匹马一些用品,途中他唯一关注的就是交通路线,过鄱阳湖发现乘船直下虔州(如今的赣州),速度虽慢但可日夜兼程,这只是3个月路程的冰山一角,一点可以节省时间的方法他都不想错过,到了广州城他看到了山高皇帝远的真实面目,虽然有敕牒还是被经略使当成骗子脸皮被人踩在脚下,这样的境遇也让他意识到顶着这个名头旁人根本不在乎,无靠山无权势只能依赖自己,所以拿着掌书记赵辛民5份通行符牒和商人苏谅做了买卖,对于商人来说非常有诱惑力,虽然明知违背律法但是生死面前这些都变得不重要了,当地种植荔枝树的人被称为侗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阿僮,她养护这这一片父母为她留下的荔枝树,仿佛透过这些树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所以对于一片树木她非常珍惜,在城人的眼里侗人犹如牲畜,但是李善德用行为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不耻下问、平等的对待着每位侗人,所以阿侗助他,被派过来监视他的林邑奴也为了救他直穿山林力竭而亡,有了商人的双层瓮再加上阿僮的催熟技术,李善德开始了自己的实验,他定制了4条线路前往长安,只为收集数据找出最优的路线以及荔枝的保鲜状态,实验所消耗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在得知可以将荔枝的整条枝干给截断,荔枝的保鲜可以维持的久一些,李善德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最后一次的实验是由李善德跟着进行的,在所有条件的支持下,在11日内可以保证荔枝的味道不变,他终于找出了法子,这个可怜人以为生机有了,可是当他返回长安想付诸实践就见识到了踢皮球的名场面,而他就是那个人人推搡的“球”,因为11日的运送需要多部门的协助,必须环环相扣,可是人微言轻就是描述他的,即使有法子但没权一切都白搭,在宦官的暗箱操作下他得到了卫国公的支持,当然人家只为博亲人的笑脸,可是有了他的令牌一切都好办了,用卫国公的话来说“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这个权势是上面赐予的,他有太多的无可奈何,经费从拖延驿站经费和加诸百姓身上,荔枝转运也交不到苏谅手上,为了保证转运的量够和富足竟然砍了30棵荔枝树,他失去了陪他实验的挚友,原来的双层瓮没了,重要驿站跑路,自己几乎累死摔死在半路上,最后只有一匹马两瓮荔枝在6月1日(贵妃生日当天如约而至),可是他没有劫后余生的开心,有的只是恶心,恶心所有遭遇的一切,他质问卫国公,为百姓、为了那些小人物,可是落得了流放岭南的下场,这还因为冯太监的随手一指,否则可能连命都没了, 原来贵妃的荔枝鲜只是冯太监(老家岭南)随口一提,贵妃稍一叹息,就有了荔枝使,下面办事的却以命相搏,最终只求得活着就好,权势二字有太多的暗中博弈,可是古往今来有如此多的人对其趋之若鹜,深处权利的漩涡当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有人随波逐流,但是有些人在这个里面只会粉身碎骨。小人物并不起眼但是他们的努力难道就该被掩盖吗?用一句话为普通人发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