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5021901
“阴阳课表”是指学校制定两张课表。一张符合上级对体育课的规定,但不执行,仅为迎查所用。另一张表,体育课时不符合文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被数学、语文、外语等课程占用。有了“阴阳课表”,学校能够逃避上级部门的检查,又能占用体育课,给学生的主要课目补课,以提升学校升学率和名誉。学校制定“阴阳课表”,长期占用体育课,学生无法进行体育锻炼,运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和协调性等方面能力会变弱,不利于身体健康成长。如果因此体弱多病,学生又如何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来完成学业?上体育课,能培养和磨练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意志和毅力。如果将体育课改为其他课,学生应对困境、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意志会有多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文件三令五申,部分学校用“阴阳课表”来应对,原因之一在于监督不力,规定沦为摆设。如果不抓落实,再细致、严厉的规定也会无功而返。杜绝“阴阳课表”,须加大监督力度。相关教育部门要面向学生,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发挥学生人数众多的优势,加强对“阴阳课表”的监督。一旦学校占用体育课,学生可及时投诉、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其次,加强追责力度。相关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管、问责,采取暗访方式,随机检查学生上体育课的实情,对违规占用体育课时行为,及时问责相关责任单位和人。最后,要阳光操作,增加透明度。学校公开实际执行的课程表,便于家长、学生对照和监督,上级公开违规学校的查处情况和结果,增强震慑力和警示效果,以儆效尤。——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52/14711344.html
燃气企业存在“错抄和违规估抄”“燃气计费周期混乱”“价格政策执行不到位”“换表工作组织无序”“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没想到一年不到的时间,“相同的配方”几乎原样重现:又是网民反馈异常,又是舆论拉开声势,又是当地深入调查,又是涉事企业道歉,甚至连问题都是类似的。这实在让人费解——涉事企业何以屡教而不改?究其原因,大概是问责、整改,还没有让企业感到肉痛,也没有凝聚起巨大的力道,导致了“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推进不力”。由此相同的问题几乎“复制粘贴”一般,不到一年的时间再次重现。那么这一次的整改能否真正起到效果?有了前车之鉴,只怕舆论暂时还得打一个问号。对于规模巨大的企业来说,涉及环节流程众多,难免碰上“大企业病”,在短时间内实现流程最优化或许面临一定的难度。但是考虑到企业的性质——一家保障基本民生的国有企业,那么类似的解释显得说服力不足。煤气事关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这本身就当拿出十二分的心力予以全力保障。但涉事企业却是一错再错,往轻了说这是“管理不善”,往重了说这何尝不是“眼中没有民众”?水电煤气这样的公共事业,事关基础民生,是无数人日常生活的兜底。如果这其间被“动了手脚”或是措置不当,不仅惊扰万家烟火,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也会极大地挫伤公共事业的公信力——就像现在一年时间两次问题爆发,恐怕会在舆论场上留下长久的回响,在不少人心中留下一个相当负面的印象。希望这一次问题整改,可以真正起到效果。对于涉事企业来说,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密集的问题,已经造成了某种信任的脆弱,今后被长期紧盯恐怕是免不了了。因此,接下来的整顿更应当深入骨髓,毕竟如今的任务已经不只是“改掉问题”,还有“挽回形象”,以及“经得起审视”。但愿经历这一场风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纪律肃然的企业,也能用上清清楚楚、分毫不差的燃气。——https://guancha.gmw.cn/2025-02/17/content_37855351.htm
通过环境评价,实施源头预防措施,提前设置好“安全阀”,能有效控制和减缓各类发展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环评制度在助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也有部分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弄虚作假。环评造假严重污染了行业生态,减损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成果。对此,只有严惩重罚、综合施策,加强对环评造假的全链条防控,才能不断规范环评从业行为,引导环评市场健康发展,确保环评制度在实践中不走样、显真效。“黑名单”制度和环评造假入刑,犹如两记重拳,对环评造假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形成有力震慑。实践表明,对环评造假行为坚决依法予以严惩,对于遏制弄虚作假高发多发态势、积极规范环评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还需要持续汇聚监管合力、全面升级监管方式,综合运用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等处罚手段,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不断强化协同共治、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堵住环评造假漏洞的应然举措。持续深化环评改革要做好“加减法”,既推动提高准入标准,完善考核机制、惩罚机制,也大幅压减环境影响不大、能够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的项目环评数量。为基层政府和企业减轻不必要的环评负担,反而可以让环评制度更好发挥作用。环评是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其用武之地不只在于客观评价污染程度和治理成效。减少环评造假现象,需完善环评源头预防管理体系,将环评类预防管理制度前置,融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设计中。由于环评制度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衔接,与分区功能相符合的厦门特宝生物项目享受了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的便利,环评批复比预期时间快了1个月。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善环评源头预防管理体系,有助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风险的“过滤器”。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共同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确保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依法依规开展业务,就能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可靠、优质的服务,共同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http://views.ce.cn/view/ent/202502/19/t20250219_39295877.shtml
尽管很多地方的医院里都出现了陪诊师的身影,但这一职业目前仍然处于“灰色地带”。而且,由于陪诊服务需求量很大,这个新兴职业在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的同时,又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近年来,民众在渴望获得这项服务的同时,又抱怨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容易引发纠纷,甚至担心被坑害,尤其是,收费标准混乱、服务承诺未兑现、个人信息泄露、“号贩子”或“医托”混迹其中等现象,均引发社会的普遍担心。针对服务过程强化监管,更让“号贩子”和“医托”再难借陪诊师的身份作为掩护来坑害民众。这种创新模式,为规范陪诊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试点的主要意义还在于,陪诊服务存在的一些争议与管理漏洞,有望得到化解和修补。比如在隐私保护方面,可通过“信息隔离”技术,确保陪诊师仅接触必要诊疗信息;在服务边界方面,则明确禁止代问诊、代决策等越界行为;在责任划分方面,则采用“阶梯式责任认定”机制,更加利于预防和化解纷争,等等。尽管这些做法的成效尚有待观察,但这一职业从野蛮生长到被纳入试点,无疑迈出了发展的关键一步。当然,要想尽快规范陪诊服务,除了陪诊服务试点方案要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之外,还需要从其他方面持续发力。一个职业的专业化建设,需遵循制定标准、培训跟进、监管配套等路径。有关部门也不妨考虑将陪诊师纳入新兴职业目录,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行业标准和培训等方面出台更多细致的规定。还要认识到,陪诊服务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预防陪诊服务过度商业化。相信通过试点,陪诊服务终将走出灰色地带,陪诊师“正规军”也能够早日得到普及,让患者不再为就医无人陪伴而发愁,也让忙碌的家属能够获得专业支持,进而化解这道困扰社会已久的难题。——https://guancha.gmw.cn/2025-02/18/content_37857265.htm
签约全球范围内演艺事务合约、不收取任何培训费用、专业团队量身打造素人“网红”……看似光鲜靓丽的“造梦”计划,带来的却是“违约”被起诉、被要求赔偿数十万元的“噩梦”。传媒公司先是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广撒网”,再利用在校大学生不熟悉“网红”行业规则和相关法律条款,诱惑其签约,通过设计不公平的合同内容或进行虚假承诺,导致其陷入法律纠纷。多名学生表示,“噩梦”的开始都源于一条免费打造素人“网红”的私信。据了解,该公司会通过关键词搜索等筛选出有自我展示需求的大学生用户,一一发私信联系,并反复强调免费、多个成功案例、正规企业等来打消对方的疑虑。前期沟通时基本达成一致,对方还给了一些承诺,不知不觉就放松警惕相信了。而一旦签约,之前谈好的条件则成了“空头支票”。与该公司签订合同前的聊天记录,对方工作人员明确承诺没有直播要求、合同仅是模版、里面的条款不作数等。该公司提供的《平台公司合作协议》,工作时长、工作强度等条款明显不适用兼职在校大学生。网红经济作为新兴业态,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机会。但当前行业内公司良莠不齐,尤其是网红培训行业,套路深,甚至暗藏骗局,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行业规范。从双方提供的证据来看,传媒公司存在诱导签订霸王合同、故意设置违约“陷阱”的可能。为了有效维护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法官与原告律师阐明相关事宜,最终该公司选择撤诉。有律师认为,个别不法公司通过“广撒网”定位相关群体,用诱导、哄骗等手段促使对方签下霸王条款,再以支付签约费、虚增收入等方式作为违约成本获取不当利益,应坚决予以打击。年轻群体要提高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签署协议时应仔细查看协议条款,特别注意赏罚、违约条款,切勿轻信口头承诺。当收到“橄榄枝”时,如果确有需求,应选择业内知名度和专业度高的公司,尽量线下了解公司内部当前运营和主播培训情况、公司体量、个性化包装方案等,并留存完整的聊天记录等。——http://news.youth.cn/sh/202502/t20250219_15834937.htm
AI软件在回答用户提问时的基本方式。首先,AI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用户问题,接着收集来自网页文本、书籍、论文、新闻、音视频等资料,同时,也会参考结构化的知识库,如知识图谱,其中包含了实体、属性等信息。在检索资料后,AI通过处理分析提炼出最关键、最准确的内容,最终通过算法生成文本输出。因此,我们不难发现,AI软件大部分情况下是整合互联网上发布的已有的信息,当信息缺失或数据不清晰时,它也会通过多种数据分析方式、算法机制,对信息处理后再发布。从传播路径而言,现在大量APP的搜索引擎链接的AI自动生成功能,以及自媒体的过度吹捧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事件中,当用户在互联网被“80后高死亡率”刷屏,急切地想通过不同平台求证该热门且平时不涉猎的话题时,诸如百度、微信等搜索功能,AI自动生成功能极有可能利用相同的数据或虚假数据生成类似答案。加之,自媒体博主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对该类极端不实讯息配上“被时代透支的一代”等煽动性言论后大肆转载引用,利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易复制性、社群性等特点,使得假消息迅速传播,消极情绪就此形成气候。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网络空间中,确实存在AI造假事件,诸如“AI论文写作、AI换脸、AI造谣侵权”等事件屡见不鲜。但其责任也并不全在AI,始作俑者是利用AI牟利的不法分子,AI不该成为谣言的“替罪羊”。AI对话时已标注数据有局限性,它的数据在没有大量数据支撑时科学性、可靠性不强,另一种可能是,部分人先编造了假数据,污染了AI算法的底层数据,导致AI输出信息错误,而后自媒体再借AI“背书”,让谣言传播更广。在AI时代,信息流通速度极快,人们受谣言困扰的问题亟待解决。在AI方便我们获取整合好的大量、系统的信息情况下,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也愈发重要。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公众不能盲目相信和转发,要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了解AI逻辑,从算法投喂中夺回思考主权,更加严谨地获取信息,切不可人云亦云,引发不必要的困扰。AI研发技术也应进一步加强,在对话时或搜索引擎中回答用户的答案应更加科学。《沉默的螺旋》一书中表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自媒体“意见领袖”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的“优势意见”。智能手机的发明应用和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在使一部分善于思考的人崛起的同时,也在为思想懒惰的人“画饼充饥”。不勤思考,不去探究事物本质,往往会被信息洪流埋没。在接受信息时,难以下结论的情形下,我们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52/1471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