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殿试成绩不佳的曾国藩如何能够跻身翰林院 —— 004 《刚朴诚拙曾国藩:第一名臣与晚清巨变》
第四节 跻身翰林院
自来会试发榜以后,是没有覆试环节的,但是在康熙五十一年时,出了一桩科场舞弊案,为了防止有人冒名顶替,康熙皇帝于是下令在西苑举行覆试,最后有四名表现不佳的贡士被取消了殿试资格,自此以后覆试就成为了一项定制【1】。
在参加殿试之前,曾国藩也参加了一场覆试,成绩被列名为一等。四月,由道光皇帝主持的殿试举行,殿试要考的是更显实用一些的策论。

清代殿试排名为三等,一甲三人,称为“进士及第”,即我们通常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不固定,通常为十人到几十人,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也不固定,通常为几十到一二百人,称为“赐同进士出身”。这一科二甲共计82人,曾国藩的最终名次为三甲第42,列名“赐同进士出身”,他的总名次已经是120名开外了,应该说这个名次明显不如他的会试成绩,大概是因为曾国藩不太擅长写策论。
在选拔出了进士之后,接下来就是安排进士们的具体去向了,这还是得进行一场被称为“朝考”的考试,以鉴拔出朝廷认为合宜的精英人才,安排进入翰林院实行重点培养,以为国家储备高级文官(在明代是没有朝考的,新科进士们会根据殿试成绩直接进行分配)。进士成绩由皇帝来宣布,被称之为“传胪”;传胪三天之后,新科进士们就要进行朝考,内容为论、疏、诗各一道,由皇帝亲自命题,当日交卷。
“庶吉士”,也称“庶常”,源自《尚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一句,“庶”就是众多,“常”就是祥和,“吉”就是美善,庶常吉士,意指各官皆是祥和、美善之辈。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选拔、培养高级文职官员的制度。因为翰林院是藏书最多的地方,尤其是有着难得一见的历代典籍。在明朝时,不少高级文官出身于庶吉士,特别是那些内阁大臣大多出身于庶吉士,因此在当时庶吉士已经被大家目作“储相”(即执政大臣的储备人选),备受朝野上下的尊崇与瞩目。清承明制,清代推行并完善了翰林院庶吉士制度。

选拔庶吉士,通常被称为“馆选”,号称“清华之选”。清代皇帝们极其重视庶吉士的选拔,通常来说朝考的成绩在馆选方面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但有时也会参考会试、覆试、殿试的成绩(也包括考虑年纪因素,一般高龄的进士很难进入翰林院)。一旦成为庶吉士,就需要先在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三年,学习内容主要是探析一些经世性议题,散馆时成绩优秀者可成为备皇帝咨询、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由此也就进入了官场晋升的快车道,并有望成为朝廷中枢主政大员。
有清一代,庶吉士共约5000余人,占到了进士总数的20%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来说,道光十八年这一科大概可以选拔出40位庶吉士(实际入选了50人)。以会试、覆试尤其是第127名的殿试成绩来看,曾国藩想要入选庶常馆,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两年的博览群书已经让曾国藩的学养在同侪中成为佼佼者,因此他的朝考成绩一跃成为一等第三名,而当他的试卷被呈递到御前时,又被道光帝拔置为第二名——古语言“士为知己者死”,何况又是一国之君的青睐,仅仅是道光帝的这一举动,也足以让曾国藩这位忠臣孝子感激涕零一辈子了!
在明清时,进士们虽不敢奢望一甲,但当他们位居三甲时也往往会极不情愿。有些野史上便指出曾国藩“终以不登二甲为恨”【2】,并且还在朝考之前,在任职翰林院编修的同乡劳崇光的帮助下展开了一番运作,试图用自己的诗作影响当朝大佬的视听,在考试前先拿到一个不错的印象分。也即是说曾国藩这个朝考一等的成绩有他积极奔走的成分,不全是考官们平心阅卷的结果。
那么野史上的这些说法可靠吗?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一下。说起来以诗文投拜名公巨卿、朝廷贵要以博取口碑,这在当时的确并不少见,而且也得是具备真才方可得到推许,若曾国藩果真有此举动,也不算暗箱操作——何况他不像是这种“头脑活泛”的人,尤其是后来的他是一位戒惧盈满的人,只会在意自己是否尸位素餐、是否才德不匹配其位,而不会在意什么二甲或三甲这样的虚名,毕竟“同进士”也是货真价实的进士!何况就考察真才实学而言,会试、殿试近乎是一无是处,曾氏本就感到其埋没人才莫此为甚,若是他反而相当看重自己所极为诟病的殿试的名次,岂不是自我矛盾?再者说,即使荣耀如状元,又有几人可名垂青史?功业、德行、学问,是一辈子的事。当然,曾国藩这个人内心庄重、诚敬,但与人交际时却活泼、善谑,喜欢开玩笑,也许是他曾经自嘲过自己的三甲出身,不想竟被人当了真(或者曾经真的在意过,但那只是暂时的,笔者在他的文集中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表述,不然平生“四大堑”之类就会列上这一项了)!

五月初二日,经过御前引见后,曾国藩被正式留馆为庶吉士。能够跻身翰苑,或许是曾国藩在离家之初尚不敢奢望的,尤其是朝考成绩之优异,又获得皇帝的拔擢名次,更堪光宗耀祖!在可预见的不远的将来,曾国藩必定会平步青云、前程似锦,五六百年尽出白丁的曾家一朝得以脱胎换骨!
可以说曾国藩是幸运的,但这份幸运里又体现出大清朝廷重儒、重道、重才的一面,不然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考试。相比之下,像王阳明当年并未参加过什么朝考,以他会试第二、殿试二甲第七的成绩,却被不公正地分发到六部观政(而且还是去下三部的刑部观政),至少在曾国藩的眼中,大清朝廷尤其道光帝是秉持着相当的公道与公心的,值得其誓死捍卫。
【1】邹长清《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绪论中指出,是乾隆五十四年才确立覆试制度的,而且“覆试”不应写作“复试”。
【2】见朱克敬《雨窗消意录》
若是一个汲汲营营之人,那么此时的曾国藩便会整天忙着拜师友、拉关系,书是定然不会好好读的,而庶吉士里确实也不乏这类人。
可是器宇卓萦、不随流俗的曾国藩早就立定了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既入词垣、得为庶常,曾国藩便想着将自己的读书课程系统化、规范化,为便于编集和记录,他就将自己的日课分为五大门:一曰“茶余偶谈”,这可能是记述一些随感;一曰“过隙影”,这就是写日记;一曰“馈贫粮”,多半是指阅读扩大知识面的内容;一曰“诗文钞”,应指文学方面的阅读与摘抄;一曰“诗文章”,当指自己的创作。

曾国藩会经常写一些论述性的文章,但他不像有些混圈子、搏虚名的人,巴不得别人尤其是那些名望、地位高的人都来拜读、称颂自己的文章,借以抬高身价。曾国藩读书、作文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自我提高心性、素养,即孔子所谓“为己”而非“为人”之学者,所以他从来不给别人看自己这方面的作品。不过从效果上来说,对于文章而言,经常交流、讨论才更容易明了得失,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批评性意见。
曾国藩一生的修炼,如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这便是第一阶段,同时也是他事业起步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摸索的、不稳定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