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学妹从设计师到深圳文旅推荐官,白天做城中村旧改,晚上化身"野生社会学家"

转自: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尾巴iv
东南大学 本科
深圳文旅推荐官
深圳卫视《你好来了》建筑季选手
建筑设计师,建筑博主
01一个自由生长的
典 型 ESFP
"象牙塔重重铁索,我的性格却是风。"—或许是一直学习舞蹈的缘故吧,聚光灯和人群总能点燃我的能量,比较早的时候,我就会跟学校游学团去各个地方见识世界: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种种经历形成了我的个性:喜欢表达自己,喜欢被关注,比起在纸面上推敲,更享受在现实世界中探索。
回想刚进入东南建筑系时,每天都是漫长的伏案工作:学通识课、学软件、熬夜改方案、赶图。直到我发现,这种学习体验,根本不是我想要的,ESFP的天性让我在封闭的的工作室坐立难安。



02让我快乐的事情就
多 做 一 点
我的工作室里会放舞鞋,相机以及三脚架。有时候做设计或者画图疲惫了,抓起包冲去排练室,练一段拍一条视频,烦闷便消解许多,这些可以说是我快乐的源泉,能够对抗创作的焦虑和压力。
在建筑系每次评完图后,全年级的作业成绩都会被钉在展厅公示—有人为自己的A等欢欣,有人对着B-的图纸沮丧,竞争和内卷的精神压力无处不在,每一届其实都有很多人成为这场战役的伤兵。
大学时辗转在各个区的舞蹈室刷课的习惯,搬了城市换了工作也依然保留着,至今我的课时记录已经超过1100小时,这个时长足以读完整个建筑系推荐书单了。



03世界上真有
“无心插柳”
为了找到质量高的舞蹈室,我经常会坐1小时地铁跨区上课,有时候约了上午的课时,干脆下午就在舞蹈室附近逛逛展,走走街道,或者去最新的打卡点拍一拍,上完课在返程的地铁上,就顺手把照片视频文案都准备好,因此我对自己居住过的城市,都能算半个“城市通”。
刚开始只是随手记录,当作周末日记发在小红书上,时间久了对于这些慢慢熟练起来,就开始摸索出一些风格,话题也敢选的更加广泛了,舞蹈课堂视频,城市建筑推荐,建筑师工作日常分享,技能知识点学习笔记等等,慢慢的很多学弟学妹或是同行会联系我说,他们对某个他帖子很有共鸣,或是一些工作方法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我和一些人在也成为了线下很好的朋友。
在互联网上做分享,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受到许多陌生人的认可,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非常正向的反馈,我不觉得又是任何负担反而做得如鱼得水。





04当机会来了,
背挺直往前站
和深圳文旅的拍摄缘分是来自于线上,我觉得建筑设计师这个身份起了决定性作用,另外穿插着分享的生活和城市探索内同容,也让导演组觉得我的人物形象比较鲜活,真实度比较高吧。
i游深圳当时正在做一期工业遗址改造的文旅推广视频,这跟我本科毕设的内容重叠度很高,所以我完全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了,并且既然是以建筑设计师的身份出境的,那必须要展示到我们的专业性和激发观众对于城市建筑空间游览的兴趣,于是我主动发了一些对拍摄选点和文案的建议,导演组非常满意的,很快我们就定了深圳市城市与规划展览观、深港建筑双年展主展场金啤厂这两个拍摄点。
这次拍摄经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建筑设计师如果能利用媒体平台,结合专业去传播有趣的城市观察角度,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城市、建筑、空间与每一个人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



05为什么
没 有 转 行
"建筑行业赚得多吗?不如趁年轻赶紧跑。"
我日常的工作心态比较好,在做项目时,也会把生活中的经历感悟揉进作品里,白天做城中村旧改的项目,晚上化身"野生社会学家",写pbl。有前辈看到文章后,点名让我参与新项目的策划,理由是:"我们需要既懂空间逻辑,又会讲故事的人。"
我所期待的转行不是抛弃过去,而是重组技能。我常对学弟学妹说,与其焦虑‘建筑是不是夕阳产业’,不如想想如何让专业长出新的枝桠,也许这种"双线作战"反而能发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慢赛道"。而我也相信自己会越做越好,机会不是彩票,而是对长期积累的兑现。





06生活状态才是
革命的本钱
工作之外,我坚持三条铁律:
每天至少一小时垃圾时间——上网、发呆、撸猫,绝对不思考工作;
每周三次固定运动——不管多忙多累 ,绝不在运动上懈怠;
每个月一次‘惊喜事件’——进山住民宿,听演唱会,远距离徒步,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




最后想说的话
我始终相信:人生不是单机游戏,而是开放地图。
你可以用专业当武器,用爱好开地图,甚至把曾经的"无用功"变成隐藏任务的触发点。如果此刻你也在纠结"要不要换条路",我的建议是—"先别急着关掉当前页面,试试在这个副本里多捡几块拼图。谁知道下一关的钥匙,是不是早就藏在你的背包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