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厌食症
新学期悄然开启,校园里当热闹非凡。孩子们穿梭于教学楼间,欢笑声与交谈声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
然而,实际上,我眼前的校园出奇的安静。当我静静观察那一张张充满好奇却又似乎迷失方向的面孔时,内心总会涌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忧虑:在这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年轻人渐渐失去了对精神食粮的敏感?
表面看来,现代生活似乎应有尽有,电子设备、快餐文化、网络娱乐无处不在。
可在这浩如烟海的诱惑之中,不少青少年却陷入了「精神的厌食症」。他们或许成绩优异、才艺横溢,穿着光鲜,却总是流露出一种内心空虚、情感淡漠的神情。正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描述的「液态现代性」——这一切都像水一样流动不定,没有固定形状,不再有那种深沉稳定的精神滋养。
在鲍曼看来,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身份、归属、责任感均遭到削弱。
青少年们在这无尽的变迁中,不断经历着身份的重构。他们可以随时换工作、转学、改变兴趣,但正因如此,内心却难免陷入迷惘与焦虑。
在我校园内的教师工作,或是校外的谘商工作都显示,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焦虑和孤独等问题。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缺乏持久的内在安全感,常常在追逐短暂快感时迷失了自我。
而这种「精神的厌食」,不仅是青少年的困境。正如桑德尔所批判的那样,现代社会太爱用金钱和市场逻辑来衡量一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功利化。
曾经,「父母之爱」被视为无价,如今却常常沦为一种商品化的交换——当父母不再愿意为孩子付出过多时,孩子便可能感受到的是冷漠与疏离。
与此同时,35岁左右的成年人也深陷困境:曾经稳定的工作因经济波动而陡然失业,房价的不断下跌使得曾经坚固的家庭资产也变得岌岌可危。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年人,都在这种液态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身份流动、未来迷茫的双重困境。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似乎都在经历着一种精神上的「断食」——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人们内心那份能够滋养灵魂、让自我得以坚守的精神食粮,正日益枯竭。
快餐式的文化让人们只追求速食快感,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真挚的情感交流以及高质量的艺术体验,却越来越难以被触及。我们不断用各种「数字」、「标签」和「指标」来衡量自己与他人,殊不知真正的内在价值恰恰无法被简单的量化。
我想,我们需要让年轻人找到一块可以放在心中的「压舱石」,使他们在变动中,只需要触摸内心这块石头,就可以让他们安心下来。
那块压舱石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一个人的自尊,也就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肯定,认定无论他人怎么看待自己,都不会减损他的自我价值感;纵使被他人忽视,他也依旧能看见自己的存在。
就像康德在《道德形上学基础》中写道:
凡与普遍人类倾向与需要相对的东西皆有市场价格……而构成任何事物作为目的本身的唯一条件,非但具有相对价值,而是具有内在价值——那就是尊严。
(What is relative to universal human inclinations and need has a market price...but that which constitutes the sole condition under which anything can be an end in itself has not merely a relative value–that is, a price–but has an intrinsic value–that is, dignity.)
在如今这个一切皆可能变为商品、价值不断涨跌的时代,唯有内在的尊严和自我认同才能为我们提供永恒不变的基石。
我常常思考,如果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找回那份内在的尊严,让他们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那一份稳固的自我认知,也许他们就不会再轻易陷入「精神的厌食症」的泥沼。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需要认识到: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孩子们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和内在安全感。
我们要引导他们明白:世界虽充满变数,人生虽无常,但只有对自我拥有真正的尊重与认同,才能在这流动的时代中找到不变的依靠。
这不仅是对青少年的期望,也是对成年人的一种提醒。
在这个人人都在追逐自由、不断换身份的液态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承受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与孤独感。我们所能做的,正是在不断的对话、思辨与反省中,逐步构建出一份内在的稳定感与自我认同。就像苏格拉底那样,在问答与辩论中不断剥离表面的浮华,探寻那被时间冲刷得只剩下的真实自我。
我并不幻想几堂哲学课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深层的精神困境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治愈。青少年的精神状态牵涉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而成年人的焦虑与孤独同样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
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跨界合作的模式,让心理辅导、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形成一个多维的网络,共同为迷失在流动时代的人们提供帮助。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真正的救赎可能不在于追求一种虚幻的「完美答案」,而在于敢于直面内心的矛盾与不安,不断在对话与自我反省中,重建那被流动时代冲刷得支离破碎的自我。它既是一种痛苦,也是创造的源泉;而正是这种痛苦,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不断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实与永恒的尊严。
在此,我想对所有在这液态社会中感到迷茫和孤独的年轻人说:「请不要放弃内心的追问。」
即便答案永远不完美,即便路途充满荆棘,我们依然可以在不断的思考与反省中,找回那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尊严和力量。
也许,当我们不再将自己的一切都当作可以被买卖的商品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内心那不可剥夺的尊严——那是我们作为人的唯一永恒价值。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咨询、讲座或其他合作,请洽公众号:"容我说"。
-
熹微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21 07:32:18
高浩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年式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人能懂 (1人喜欢)
- 成长焦虑:一种长期被忽视的慢性创伤
- 逃避的人都在逃避什么? (1人喜欢)
- 你是真的很忙,还是停不下来?
- 如何在关系里实现“刚刚好的温柔”?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