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倒计时101—— 闲时乱翻书(一)
这个假期,因为给学生布置了积累、读书、观影、写作为主的作业,自己有意识想通过个人的实践检验作业的科学与否,所以假期伊始,便开始了阅读积累和日记的坚持。
截目前为止,读书已有数本: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系列三本——《美在何处》《美在此处》《语文的生命意蕴》;“曾国藩”系列二本:《曾国藩传》《曾国藩家训》;教材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史传记散文:《战争中没有女性》《素锦的香港往事》《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微尘》。现在手里在读的是《礼记》(下),读完了《学记》《大学》《儒行》《中庸》等部分。
读书的计划性和完形心理,其实促使我不知不觉中放下了手机,拥有一段专注的时光,同时系统化的阅读,带给我的沉稳从容,这让我对碎片化信息浮光掠影式的摄取不太感兴趣,无形中培养了一种屏蔽式的抗干扰能力:有自得其乐不管人间纷扰的行进感。当然,随着假期渐进,开学可见,闲庭信步式的读书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因为这并不产生现时价值,似乎有些清寡执意不顾实际,生怕这是一种逃避心理。
或许坐下来梳理一下读书所获,能让人更平静一些,期待一种自我平复和检省,能更多一分笃定和愉悦吧——在豆包和DeepSeek更种AI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用什么来抵御科技时代各种浪潮的冲击呢?唯有前进罢,以各种笨拙的姿态,从不同的起跑线,沿五花八门的赛道------读书似乎是非常冬烘的,写作更是。尽管离“孔乙己”越来越近,我还是选择“温一碗酒”,写下书页间的记忆----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了解的契机是某个网络的授课视频片段,真正有兴趣是归途的高铁上居然几乎翻完了半本《美在何处》。那些精湛巧妙、操作性生发性创作性极强的课例吸引了我,虽然是小学教材的解读,但其高妙远非一个高中教师所及。他对细读文本的坚持,对语用教学的重视,对课堂机智的实践总结,对诗意人文的笃定,都令我有种“与之同道”的欢喜和识之晚矣得恨憾。很快从苏州图书馆又借了《美在此处》一书,它和我所购的正好是一个完整系列:章节明晰精悍、课例精巧生动,引人入胜,我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教育神思。
如此之后,再看他《语文的生命意蕴》,发现很多内容是重叠的,案例多是似曾相识,于是,前两本的翻阅细读,让最后一本变成两天便可结束的一蹴而就了——你会发现,有兴趣的靠近,其实就是主动的学习——“寻找同频”是兴趣所致的另一种表达吧。只要我们有一个占领的意识,其实时间会给孜孜不倦者一个最好的报偿——爬山一样的,当你终于站在顶峰的那刻,世界因为“开阔”变得不那么神秘——人,非常容易勇敢起来。
曾国藩作为一个高度自律又能言传身教影响整个家族泽被深远的人,关注已久——这次特别读他的传记,是希望从身世经历上对他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不至于一鳞半爪间盲目仰视;二则读其书信,其实是希望真切走近他的文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看看。
心愿达成,你终于了解了读书进学、京城为官、建勇剿匪、抑扬起伏,煊赫一时又猝然暗灭的曾国藩儒者从戎,执政为官的一生:对他的崇拜似乎不觉间淡了,而他对两个儿子和两个不幸婚姻中女儿的殷殷父爱,却令你莫名亲切——他有人臣的忠智,更多期待子孙有成安好的朴素父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原本是计划每日三章的,没想到,很快就超计划阅读了——它通俗酣畅的几乎如时下通俗言情小说,充满了个人叙事的情不自已——这或许要感谢译者的明快文风。四天之后,当你掩卷结束这本原计划一周读毕的前苏联名著,竟有一种对作者“自传色彩”的轻屑:太过直白的叙述,过滤了非常多矛盾犹疑的人性真实,而只剩年轻英雄的骨架给读者,显出革命者的简单浅薄了。尤其是保尔第三段感情的处理,明显的私意、过于功利的占有式婚姻,都让人对所谓的“为对方着想”“解救意识”打了大大的问号——那是一种光环下的英雄特权罢。当然,因了这份完整性的阅读,估计今后再做任何简单情节性知识考察的题目,再没盲人摸象的慌乱了。这本书的理想化,或许正可以借助《战争中没有女性》来做参考佐照。
关于读书,先写这些,后面接续。
20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