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诗歌才华在众姐妹中排第一?
当我们谈论林黛玉的诗才时,其实是在慨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出众诗歌才华。
林黛玉的过人之处,当然不止于哭哭啼啼的柔弱之态。她并非生性敏感多疑,而是敏锐洞察力的外现。曹雪芹一边将她的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同时赋予她强悍的诗歌才华,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偏爱。

曹雪芹这个人实在是太博学了,《红楼梦》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曹雪芹懂得太多了,服饰、园林设计、食谱、诗词等无所不包。
他能在各个场景中,随心所欲地娓娓道来各类专业知识,字里行间还流露着一种笃定从容,让我们对这种高谈阔论毫不反感。因为他从来不炫技,对世事的精准洞察就是他骨子里最大的底气。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把自己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养,毫无保留都送给了黛玉。
客观来讲,林黛玉的诗歌才华在众人中是排第一位的。同题诗比拼偏向酬唱应制之类,而黛玉戴着镣铐依然能舞姿蹁跹。

黛玉对诗歌的态度和对宝玉参加科举入仕的看法如出一辙。她肯定参加科举入仕的积极意义,并不反感男子“经世治国”的道路选择,但是却不强迫宝玉为了科举而读书。所以她能够与宝玉交心,也是源于这份清醒。
每次在海棠诗社的同题诗歌大比拼中,她的临场发挥都很稳定,既能应景,符合主题,又能写出独特个性,展示自己对人事的洞见与思考。
她有自己的个性,但前提是尊重诗歌的社会功用,并且擅于借这种文学形式抒发情感。借诗歌与众姐妹唱和,在融入当下短暂热闹的片刻欢愉里,她懂得适当隐藏自己的诗歌锋芒,这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明心见性,方能成佛。黛玉是自己的佛,作为人,她拥有超强的洞察力。
曹雪芹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过贾府的布局与环境,却借用了黛玉的视角,细致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新鲜感受,来展示贾府的景况。
黛玉的洞察能力,体现在她通过观察不同等级仆人的穿着打扮,来精准洞悉贾府的各种现状。包括人员配置、规矩礼节、阶层等级和经济状况等。
黛玉家境优渥,见过世面的她能快速理清贾府的人情世故和经济状况。

作为性灵之作的代表,《葬花词》也是黛玉的代表作品。不止于自怨自艾,她对现实环境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将个人命运与易逝春光进行类比,在未可知的命运面前又展现了难能可贵的潇洒,对死亡虽然早已有所预感,但不流露过多哀怨。顺其自然本身也是一种抗争,不如就不动声色继续向前走,看看命运还将上演何种精彩。对于命运加之于自己的一切苦难,她都视之坦然,安之若素。
正如她自己写下的最后两句: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很早就预感自己身体状况不佳,恐怕很难与宝玉成眷属。而最后泣血而亡的她,也不忘焚毁了与宝玉的诗稿,嘱咐紫鹃将自己的遗骸送还苏州老家。
再回过头来看《葬花词》的开篇两句,黛玉似乎在回看自己的一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她不屑作任何辩解,也放弃抗争。只是气定神闲地望向未知的远方。任随灵魂挣脱肉身的捆绑,飞跃到半空之中,以凝视之姿,俯瞰这个寂寞无聊的世界,任由这副躯体无所依托,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黛玉给香菱开的书单中,不仅能看到她深厚的诗歌积累,她对李白、杜甫、王维和陶渊明的偏爱,也展现了她不俗的诗歌鉴赏水准。所以海棠诗社众姐妹之中,同样写诗的宝钗,会把自家的香菱介绍给黛玉,请黛玉手把手教香菱写诗。因为只有黛玉在诗歌方面具备为人师长的真才实学,这点也是宝钗所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