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程度接近曼谷的麦加,是一座不被中国人理解的城市
本文中的故事均为神话故事科普,不涉及传教、宣教、封建迷信等领域。
沙特的旅游业,很微妙。
作为一个2019年才开放旅游签的国家,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旅游资源,旅游配套服务做得也很差。在这里,想要玩好基本靠自驾,能玩的项目也集中在热气球、沙漠等没什么地方特色的项目上,价格可能还比别的国家贵。
但是守着伊斯兰教的两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沙特即便不靠旅游业,仅靠前来朝圣的穆斯林,也一样能坐拥海量的外国游客。
在2024年境外访客数量前十的城市中,麦加已经跃居至第五名,前四名分别是曼谷、伊斯坦布尔、伦敦和香港,排在麦加后面的是安塔利亚、迪拜、澳门、巴黎、吉隆坡。
在整个榜单中,麦加都显得格格不入。它不是传统的旅游城市,甚至在非穆斯林群体中的知名度也很低,但它就是靠着穆斯林群体,硬是把巴黎、迪拜等城市都踩在了脚下。
伊斯兰教有三大圣城,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麦加,或者说这三大圣城,在伊斯兰教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有必然也有偶然。
想要讨论这些圣城如今的地位,我们得先聊聊亚伯拉罕(阿拉伯语里称之为易卜拉欣),以及他创办的犹太教。
传说认为亚伯拉罕是诺亚的后代,曾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乌尔。
传说上帝因为厌恶人类的狡诈和邪恶,发动了洪水消灭人类。但善良的诺亚是个例外,他的善良得到了上帝的认可,所以上帝命令他建造了方舟,为人类留下了火种。
作为诺亚后代的亚伯拉罕自然也不是凡夫俗子。亚伯拉罕晚年收到了神启,上帝要他前往迦南,那里是给他族人的应许之地。
迦南就是巴勒斯坦地区。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巴勒斯坦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巴勒斯坦,而是指的加沙、约旦河西岸和以色列共同构成的那一大片狭长土地。
亚伯拉罕到了迦南过后,便开始传播他在神启中接收到的知识。
在后面近1000年的时间里,亚伯拉罕的后人又经历了被埃及人奴役、逃离埃及、被流放到巴比伦等诸多历史事件,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后140年的时间里,他们将这些知识、历史和传说整合成了一本书,即《塔纳赫》,或者说叫《旧约圣经》。
这些亚伯拉罕的后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犹太人,他们建立的这个知识体系就是犹太教。犹太教起源于迦南,犹太教的第一座圣殿修建于耶路撒冷,因此耶路撒冷便成了犹太教的圣城。

到了公元元年,耶稣带着天使的祝福诞生于距离耶路撒冷不远的伯利恒,据说出生当晚所有的星星都向着他。
于是人们便传开了:耶稣是上帝的化身,是将来的犹太王。
但是在犹太人看来,耶稣的这个身份是不被认可的,于是便开始对他追杀。
耶稣并没有死。长大过后,他自称收到神谕,将为人们传播上帝真正的口谕,并笼络了很多信徒。他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预言:他必须回到耶路撒冷传教,他会因此死在耶路撒冷,但会在三天后复活。
他也确实去了耶路撒冷,但因为他的理论和身份冲撞了犹太长老的权威,他也毫不意外地被处死了。
根据传说,他也确实在三天过后复活,并因此笼络了更多的信徒,他传播的知识就组成了基督教。基督教徒也在他的理论上对《圣经》进行了新的阐释,也就有了《新约圣经》。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教义这个东西非常模糊,具体怎么解读,全看传教士自己怎么说。
所以伴随着不同版本的释义,基督教最终分化成了很多不同的宗教,诸如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等。
到了公元570年,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人又对教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中年的时候非常喜欢在麦加的一个山洞里沉思。有一天他自称在山洞里见到了上帝派来的天使加百列,加百列给了他一本书,说世间的真理都在里面,这本书就是《古兰经》。这个山洞就位于如今麦加的光明山上,是伊斯兰教里的一座圣山。
随后穆罕默德便自称是上帝最后的先知,以《古兰经》为蓝本开始传教。
但是他在麦加的传教事业并不顺畅,甚至收到了当地宗教权威的生命威胁,他便离开了麦加,前往别的地方传教。
到了麦地那,当地势力希望借助他门徒的力量维持地方和平,他也得以和麦地那地方政权缔结了友谊,并以麦地那为基地开始进行传教,后面在麦地那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
在麦地那发展壮大过后,他最终反攻麦加,将伊斯兰教重新带回了他的故土。最后穆罕默德并没有留在麦加,而是回到了麦地那,最终在麦地那逝世。
如此一来,麦加和麦地那就成了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两大圣城。
至于耶路撒冷如何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则是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621年(穆罕默德被迫离开麦加之前)的一个夜晚,穆罕默德在天使加百列的带领下瞬间穿越到了耶路撒冷,在那里登上了天堂,见到了上帝以及之前的先知,并且在和上帝交谈的过程中确定了穆斯林一天必须礼拜五次的规矩,以示对上帝的忠诚。
至此,耶路撒冷便成了伊斯兰教的圣城。
简单来说,耶路撒冷和伊斯兰教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完全依靠传说作为支撑。但伊斯兰教作为一个脱胎于犹太教的宗教,穆罕默德选择耶路撒冷作为传说的载体,倒也可以理解。
麦加的核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禁寺,禁寺的中心,就是天房。
天房是伊斯兰教核心中的核心,穆斯林每天朝拜的时候都必须面向天房的方向。这个黑色的立方体建筑时常出现于各类影视节目中,片中的穆斯林不断地绕着它转圈。
在它东南方向的角落还镶嵌了一颗巨大的黑色石头,传说亲吻这块石头过后便可以洗清罪恶,而这块石头也因为人类的罪恶而变黑了。
如今全球穆斯林的数量已近20亿,对于这样一座控制了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建筑,它的来历却众说纷纭。
根据传说,天房是亚当仿照天堂中的建筑所建,是天堂和人间的连接点,天房的屋顶就是天堂。随后天房在诺亚洪水中被毁,由亚伯拉罕和他的儿子以实玛利重建。
在重建的时候,亚伯拉罕发现石料不够,这时候天使出现,给了亚伯拉罕一块石头,说用这块石头修建天房,可以让人们洗清自己的罪恶。如此一来,天房重建完成,天使给的石头就是东南角的黑石。
但是这个传说里有个小问题。根据《旧约》的记载,以实玛利青年时期就在迦南和亚伯拉罕分开了,并且在这之后再没见过面,他俩按理说不应该存在重回麦加修建天房的可能。
在天房下方还有一口天然泉水,名为渗渗泉(Zam Zam)。
传说以实玛利和他的母亲夏甲与亚伯拉罕分别之后,两人差点在沙漠中渴死。夏甲急得在荒漠里的两座山头间奔波了七次,感动了上帝,上帝便在此处降下甘泉,挽救了夏甲和以实玛利。
但这里又有一个小问题。根据《旧约》的记载,以实玛利和亚伯拉罕分别过后就前往埃及了,以实玛利母子接受甘泉的地方也是在前往埃及的途中,这不可能和麦加搭上边。
但没办法,传说就是这样说的,来访的穆斯林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大概也有自己的说法:我们只相信《古兰经》,不相信《旧约》。
在禁寺里面,随处都是免费提供的渗渗泉,很多穆斯林也会买上一大桶带回家喝或是送礼。传说中夏甲奔波过的两座小山头也在禁寺中得以保留,来访的穆斯林都会在其中来回行走七次,以示虔诚。

传说看上去五花八门,但就算是考古学家,也拿不出什么确切的说法。
现在唯一能确认的,就是天房早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考古学家认为应该是当地的游牧民族修建了这座建筑。
游牧民族在里面供奉了很多神明,后来穆罕默德拿下麦加,以“伊斯兰教不应存在偶像崇拜”为由清空了里面的神龛,并对天房的来历进行了修改,把它和伊斯兰教结合在了一起。
东南角的黑石则应该是一块陨石,有关它能够洗清罪恶的传说应该是一直都有的,只不过最开始的神明载体并不是上帝,而是游牧部落供奉的其他诸神。
如此一来,麦加神圣的地位才被确立下来。
根据伊斯兰教义,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前往一次麦加。所以在麦加禁寺,24小时都有成千上万的穆斯林进进出出,禁寺内外永远都是人挤人的状态。
更加虔诚的穆斯林还会前往光明山,探访穆罕默德和天使会面的希拉山洞。
光明山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景点。
你首先需要走半个小时的盘山路,路上没有任何植物和阴凉处,放眼望去全是灰尘和炽热的阳光。这里的灰尘之毒辣,我去光明山的当天就犯了很严重的咽炎,吃了10天的抗生素才好。
爬到半山腰过后,又是半个小时的陡峭楼梯。这些楼梯实际上由乱石简单固定过后铺成,歪歪斜斜、高低不一,而且到处都是坑洞,还缺少扶手。
希拉山洞非常小,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而洞口则是数以百计的人流,每个人都想挤进去看一眼。
所以想要前往光明山朝拜,不仅需要一颗虔诚的心,还需要超人的毅力。即便如此,我仍然在光明山上见到了很多老人,他们佝偻着身子,一步一步向山顶进发,只为看上一眼穆罕默德曾经待过的地方。

但是在光明山脚下,则是一片繁华的旅游商业区。这里有着各类现代快餐店和奢侈品店,其中穿插着一座博物馆。
这里就像是一片绿洲,在苦难中践行完信仰的人可以来这里,利用世俗的力量回点血。一上一下,让人感觉落差极大。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麦加并不鲜见。
我从吉达入境沙特。吉达作为沙特第二大城市以及如今的门户城市,按理说应当是繁华、靓丽、充满人气的城市,事实上这些情况只存在于机场附近的新城,在南部的旧城区,吉达遍地都是荒废的黑楼和垃圾堆,街上人气也不旺。
这种情况让我对麦加的预期拉低了很多。起码在我心里,麦加作为一个发达程度不如吉达,且承载着“圣城”名号的城市,应当是极为朴素甚至是萧条的模样。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麦加的商业却出奇地繁荣,和我想象中那种冷冷清清的圣城完全不一样。这里遍地都是商场和酒店,街上也远比吉达热闹得多。
换句话说,麦加比吉达看上去更像是一座大城市。
就在禁寺旁的钟楼酒店楼下,就是一片巨大的商场群。
这里似乎永远没有淡季。我在商场里转悠了一下午,随时走路都要靠挤。
从高定奢侈品到义乌小商品店,从高档餐厅到麦当劳、达美乐,应有尽有。里面还有大量的女装店,深V礼服和包臀连衣裙就在橱窗里摆着,让我想不明白,这里的女人到底什么时候能有机会穿这种衣服。
可是你能想象吗?就在距离这片世俗之地不到200米的地方就是禁寺,是世界上最保守、规定最严格、最不欢迎外来者的禁地,女人在里面不小心露出头发都会受到极为严厉的谴责。
仅仅是在商场里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是到了曼谷。但是转头看到窗外的禁寺,又会被一下子打回现实。
对于广大国人来说,穆斯林对麦加的向往和虔诚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但对于我来说,这里面的不理解还要多一层,我无法理解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会在禁寺旁边修建如此世俗的商场。
在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故事,大概能给我答案。
故事的作者认识一位阿訇,也就是伊斯兰教里的神职人员。他自认为是虔诚的,但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完全践行教义,或者说他根本没办法完全践行教义。
比如教义禁止穆斯林放贷,也禁止他们吃利息。但是在现代社会,你的钱只要在银行里待过,就必然会吃到利息,不吃利息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放到现在,没有哪个穆斯林能够100%地践行教义。
甚至于说,因为生活所迫,很多穆斯林连每天礼拜五次都做不到。我在吉达古城里碰到个穆斯林店主,门外清真寺开始诵经的时候,他无动于衷。我问他:“你不需要礼拜吗?”他说:“我在工作,没办法礼拜。现在大家都这样,只有在完全有空的时候才礼拜,其他时候象征性礼拜一两次就好。”
再回到故事里的阿訇。
正是因为这些矛盾,阿訇也直言,他们只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表达虔诚,而且并不应该以严格的教义去限制他人。
说白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不应该要求别人,更别说对于我们这些不信教的人。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为何会在禁寺旁边修建大商场:你觉得你已经足够努力地表达了虔诚,那就够了。参拜完天房也挺累的,禁寺里有几万人还得吃喝拉撒呢,修个商场让大家休息一下吧,安拉不会在意的。
这种思维也许也影响了现代的沙特人。
在吉达和利雅得,女性可以不用戴头巾、穿罩袍,也可以接受教育,可以开车,可以自己出门工作;在一些特殊场合,人们也可以饮酒和纵欲。尤其是对于外国游客,在这些地方几乎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当然他们并不会把这种模式称之为“进步”或者“发展”,因为这样称呼的话,言下之意就是过去的他们是原始的、落后的。他们更乐于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世俗化”——一个完全没有惊喜、非常中庸的词——意思是我们并不否认我们曾经践行过的社会模式,更不认为那是落后的,我们只是在顺应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适当的让步。
沙特的这种变化并不是自发的,而是领导人推动的结果,但改革的进度仍然非常缓慢,起码和临近的阿联酋、卡塔尔、巴林比起来是这样的。
这段改革的故事,我将会在下篇文章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