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来有自,无远弗届 | 致三十五岁
梅·萨藤的《独居日记》是我使用微信读书APP阅读的第一本书。不知不觉,它已经陪伴我走过了五个年头。时常会想,人真是一种时刻都想停留在自我的舒适圈内的生物——听自己喜欢的歌,看自己喜欢的书,画让自己舒服的画,写让自己开心的文字。每时每刻都充盈,每分每秒都富足。但是转念一想,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到逐渐成长、成熟,他的每一个为人在世的阶段,都有着不一样的使命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事物的发展往往不能如愿,因而,也就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令自己舒适的境地。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矛盾。所以,人的终其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矛盾、与自己和谐共处的旅程。虽说那时候自己并不是一个人独居(也从来没有独居过),但之所以会选择阅读《独居日记》,或许是彼时的心境和萨藤的清冷忧郁的文字风格相合拍使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萨藤的这本书很符合我心目中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文本定位。虽然名曰“日记”,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萨藤高人一筹的精细雅致的遣词用字之功。当然,阅读《独居日记》这本书的经历,也被我用在了2021年的一篇7000多字的散文的开篇里,这篇散文后来被刊载于《都市》杂志。而在之后的漫长岁月,我也重新捡拾起我的日记本。与其说是日记本,不如说是一本自我的“自传”。因为这本日记有着书籍设计的考究风格和质地精良的印刷纸张。让我每每在上面留下只言片语之时,总要费力斟酌一番,方能对得起设计这本日记本的背后的团队。
然而这本书我终究还是没能读完。萨藤的这本日记,需要非常恬静和静谧的内心。而我的内心,易受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说,读书,虽说是我最钟爱的一项爱好,但往往也容易虎头蛇尾。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书籍的产量也过于饱和。而且,值得阅读的书也实在太多。当时最钟爱的一本书,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尚且愿意一直读下去,倘若过段时日,新书成批地上市,对这本书的钟爱,则会像潮汐一般,退到沙滩之下,随即便会有新的浪潮和灵感涌来,很快便淹没掉对先前那本书的热爱。正所谓“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每本好书都想收入囊中,每种精神财富都想据为己有。书籍的堆积,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我常常会忆起我大学期间翘课一个人坐在操场看台上阅读的时光。我不确定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并沉浸在安静的自我世界。我非常享受这种不被打扰的时光。在后来的日子,我多少次都想寻找到这样一种安然的心境和环境,在知识的海洋里不知疲倦地遨游。但近些年来,我已经很少买书阅读了。我从来不关注某网的新书排行榜,最多只是看一下豆瓣每周的新书推荐。时下,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是对于信息的“甄别”与“取舍”。当然,这就又回到了逃向自己的舒适圈的话题。换言之,我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我乐于接受的信息。虽然我不知道这叫不叫“信息茧房”。我想,我还不至于那么狭隘。
在三十五岁之前,可以说,在三十五岁之前的十年,“读书”占据了我生命中一个很大的部分。在危机到来之前,我就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匀出一些时间,来维持,或者,用一个更雅致的词儿——奉献,给生活。我很惭愧,作为一个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的城市女孩来说,到了35岁的关口,一不会做饭,二不会开车。虽然家里人谁也没埋怨我,但从传统的观念,甚至较为现代的观念来看,这个生活能力,是有些差强人意。尤其是今年,妈妈生病以来,更感觉这两方面的捉襟见肘,让家人也感到有些吃力。我试图去弥补这些缺憾,尽量在生活中,处事上,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以此来减轻我心上的负担。
亦曾这样想过:假如我到现在都未曾完婚,仍旧是一个人过,我还能否有如今阅读的兴致?在无数的电影电视剧中,我们都能不时地看到单身的女主角一个人住在装潢考究的公寓。光鲜亮丽地去上班,心满意足地一个人吃饭。可是,时间怎么会反向折返?我只能安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现阶段最恰适的安排。包括爱人、包括亲人、包括生活方式。只有在梦境中,我们才拥有现实中无法抵临的命运与契机。是谁说过:梦境是被压抑的现实。无论好坏,都应该试着去面对、理解、接受与放下。
不再买书,意味着其他的一些消费也同步降级。虽然下班途中,也会经常到家附近的服饰店逛逛,但是看看,也不太会心甘情愿地付出金钱。犹记得大学毕业时分,老师的那句“过简朴的生活”的金玉良言。每当我想要愉快地付账时,这样的告诫总会响在耳畔。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那种出生入死,或者弹尽粮绝的时刻,但是,生活的压力,让如今的年轻人,在磨灭了消费的“斗志”后,似乎在感情方面,也消磨了继续进行下去的欲望。三十五岁,一道分水岭。青春在左,中年在右。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下载电影来看了。曾经的网站好像更改了域名。在网上搜寻半天,才找到一个入口。于是,批量下载了一部分欧美新片。所有的一切好像又回来了。尽管“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但好像,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去获取这些我乐于获取的珍贵遗产。在人生海海的剧本里,读书和观影,就是我的真理。
那么,真理是否清晰可辨?这让我想象千百年前柏拉图开创的雅典学院。当然,中国也有稷下学宫。东西方的智识遗风如今很好地持存在历史的博物馆中。AI的发展和变革,会取代人类的心智吗?这个古老的命题又再度浮现:纸质书会消亡吗?我只知道,在三十五岁即将到来的时刻里,此刻,我完全地掌控着自身,我拥有自行决断的意志。沿着既定的方向和轨道前行。谁又能说,你是贻误了生命呢?